太和殿麵闊11間,從地麵到屋脊共高26.9米,在現存的古建築中首屈一指。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形式可以分為四麵坡的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幾種,廡殿、歇山屋頂又有單層簷和雙層簷兩種作法。各類建築根據它們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分別采用各式屋頂,所以屋頂形式又成為區分建築等級的一種標誌了。太和殿用的自然是屬於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屋頂上全部用的是黃色琉璃瓦,在藍天襯托下閃閃發光。太和殿的牆和門窗全部是紅顏色,在下麵白色台基的襯托下,也顯得非常鮮豔奪目。太和殿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都進行了裝飾。屋頂正脊的兩端各有高達三米的正吻,樣子是一個龍頭,張嘴含著正脊,尾巴向上翹起。四條屋脊的前端有一串小型獸類,即稱為走獸的裝飾。屋簷下麵的木梁枋上畫滿了以青綠色為主調的裝飾,稱為“彩畫”。木門、木窗上都有各種花紋的木雕。再看太和殿的室內,殿中央有六根油成金色的柱子,上麵各有一條金龍盤繞。在這六根金柱的上方是一種稱為“藻井”的裝飾,就是在天花板的中央部分,向上升起一個方形的井口,井口逐層向內收縮,由四方形變為八角形,到最上麵有一條盤龍作裝飾,龍身盤卷,龍頭向下,龍嘴銜著一個球形鏡體。在金柱的下麵放置著皇帝的寶座。寶座下麵是木製的平台,台上安放皇帝坐的禦椅,禦椅後麵有七扇寬的屏風,前麵兩側分列著香爐、香幾、孔雀等擺設。如果說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那麼皇帝的寶座應該是中心的中心了。整座太和殿,從屋頂到門窗都充滿著裝飾,在這裏,用得最多的就是龍紋的裝飾。龍,是我中華民族的象征,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至今爭論很多,有的學者認為它是原始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記,是由蛇、魚、蝦、牛、鷹等諸種動物的形象綜合而成的;有的學者認為龍是天上的雲彩和閃電變幻而成的形象;也有學者認為龍就是生物界恐龍或者是鱷魚的形象;因為龍的起源涉及到古生物學、原始宗教的起源、古文字學等問題,十分複雜,一時很難作出肯定的結論。但是不論它的起源如何,我們現在看到的龍形則是綜合了諸種動物的形象逐漸發展而形成的,它是中華民族崇敬的一種神獸,這是大家公認的。
自從漢武帝把自己稱為龍的兒子以後,封建帝王都自稱為“真龍天子”,是上天派到人間統治百姓的。於是皇帝居住的建築稱為龍宮,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坐的椅子稱為龍椅,所用器具都用龍作裝飾,所以在皇帝的宮殿上出現了大量龍紋的裝飾。這座太和殿,前麵台基中央皇帝走的禦道上有九條石雕的龍,在屋簷下,在天花板上,在藻井裏畫滿了各種姿態的龍,在門窗上也布滿了木雕龍紋,在皇帝的寶座上,從台基、屏風到禦椅無一處不雕著龍紋。在大殿的琉璃瓦頂上,正脊兩頭的正吻,屋脊上的走獸,雖說不是龍,也被稱作龍的兒子。有人統計過,太和殿的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共有裝飾性的龍12654條,真可稱得上是龍的天下了。中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之前作準備的地方,麵積比較小,陳設也較簡單。保和殿是皇帝舉行禦試的地方,就是皇帝親自對各地區選上來的進士舉行最後考試的地方,所以麵積較大,裏麵設有皇帝的寶座,但它的規模和講究程度都不能與太和殿相比。從外觀上看,保和殿麵闊九間,屋頂是重簷歇山式;而中和殿則平麵是正方形,麵闊隻有五間,屋頂用的是攢尖頂,這是一種四麵坡,四條屋脊向中央集中形成為一個室頂的屋頂形式,經常用在平麵是方形或圓形的房屋上。在這裏,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同樣是黃色琉璃瓦頂,紅色的門窗,共處在同一個白色的平台上,但體形是兩大夾一小,三座宮殿三種式樣的屋頂,所以它們組成的建築群在統一中又富有變化,在莊嚴中又不顯呆板。乾清宮它是紫禁城後寢部分的主要大殿,原是供皇帝和皇後居住的宮殿,也在這裏接見大臣,處理一些日常的政務。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寢宮遷至西部的養心殿,乾清宮就成為皇帝辦公的專用宮殿了,平時接見大臣,商議朝政大事,會見外國使臣都在這裏進行,所以殿內設有比較講究的寶座。
在寶座上方掛有一塊“正大光明”的橫匾。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是世襲製,皇帝生前就要明確自己的繼承人,所以皇位的繼承就在眾多皇子之間及在他們所代表的勢力之間展開激烈的爭奪。清康熙皇帝共有35個兒子,經過明爭暗奪,最後還是由他的第四子胤繼承了皇位。雍正即位後,鑒於前世的經驗,他提出皇帝生前不宣布繼承人的姓名,隻將名字寫下一式兩份,一份藏在皇帝身邊,另一份就藏在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橫匾的背後,待皇帝死後,拿出兩份名單對照無誤再公布於眾。形式上這種辦法似乎正大光明了,但封建製度本身決定了在這塊“正大光明”的橫匾下,依然進行著勾心鬥角的鬥爭。交泰殿、坤寧宮坤寧宮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後的居住地,後來把殿內分作兩個部分,東部為皇帝結婚時的洞房,西部為薩滿教的祭祀場所,裏麵沿牆設有火炕、大鍋,在這裏可以宰豬烹肉,舉行祭祀儀式。在乾清、坤寧兩座宮殿之間有一座方形的交泰殿,規模不大,這是清代皇後在重要節日接受眾皇族朝賀的地方,所以在裝飾上出現了龍紋和鳳紋並用的情況,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後,封建皇朝把民間最敬重的兩種神獸都占為己有了。這三座宮殿和前朝三大殿一樣,也是同處於一座平台上,外觀上也是二大夾一小,但是在總體規模上,例如台基的高低,建築周圍院落的大小,建築之間的距離等等都比前三殿要小得多。禦花園在紫禁城中軸線最後的一個部分就是禦花園。這是專供皇帝遊玩的宮中花園,它的麵積並不大,約有11000平方米,裏麵建有許多亭台樓閣。除了種植北方能生長的樹木花卉外,隨著季節還布置一些南方的花樹盆景,還有從全國各地貢獻來的奇異石景,使這裏成為一處與前後三大殿有完全不同氣氛的園林環境。養心殿養心殿並不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而在後寢部分的西部,原來是皇太後居住之地,清雍正後成為皇帝的寢宮了,並且平時還在這裏召見大臣處理日常政務,所以在殿的中央設有寶座。殿的東暖閣也是皇帝與大臣議事的地方,清同治帝時,他的母親慈禧太後幕後專權,每當皇帝聽政,小皇帝坐在東暖閣的禦椅上,椅後有一垂掛的簾子,簾後東、西太後分坐左右,禦椅上的皇帝實際上是個傀儡,什麼事都要聽慈禧太後幕後的指示,這就是“垂簾聽政”。如今東暖閣內依然布置著當時的家具陳設,成了這一段特殊曆史的真實寫照。
五、北京紫禁城的設計思想
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建築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封建集權的政治,嚴格的等級製度,對天地日月、神明祖宗的膜拜,對陰陽五行、諸子百家的信仰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建築的內容和形式。這種影響在宮殿建築中自然表現得更加明顯,尤其在紫禁城,有些封建社會的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幾乎成了規劃設計時的直接指導原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封建社會的高度集權政治和森嚴的等級觀念是紫禁城建築必須體現的原則。從總體布局上看,代表封建皇權的主要建築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其中最主要的太和殿又處於前朝的中心位置。從建築本身上看,太和殿在整座紫禁城中體量最大,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屋頂,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式彩畫和最講究的菱花扇門窗。總之,這座代表封建皇權的宮殿無論在所處地位,在體量,在裝飾等各方麵都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充分地體現了皇權為中心,皇權第一的思想。紫禁城的大門午門正麵在城牆上開了三個門,左右側麵又各開一門,稱左右掖門。為什麼要開五個門,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用處。中間大門是專供皇帝出入紫禁城用的;除皇帝外,皇後在成婚時可以從此門入宮;經過皇帝金殿禦試,中了狀元、榜眼、探花的頭三名可以經此門出宮,但隻許走一次,僅此而已。正麵的東門是為文武百官出入的;正麵西門是供皇室的王公出入的;東西兩側的掖門,在皇帝升殿會見諸侯群臣時,文官出入東掖門,武官出入西掖門;舉行殿試時,赴考的各地進士,按名次排列,單數走東門,雙數走西門;一座皇城的大門,在使用上就體現出了多麼森嚴的等級製度。上下台基的台階也是這樣。
重要宮殿的台階都分為左中右三個部分,左右都有分步的台階,而中央部分則是專供皇帝上下台基的,因此這一部分稱為“禦道”,上麵往往都雕有龍紋作裝飾。其實皇帝也不真走,都是用轎子抬著從台階上麵懸空過去的。從建築的裝飾上看,這種等級製也很明顯。宮殿建築群的重要大門用的是一種版門,它的形式是用厚木板拚聯做成,上麵有一排排的門釘,這種門釘原來是用來固定木板的釘子頭,後來就逐漸成為門上的一種裝飾了,而且還對這種裝飾附以等級的差別。明代規定,皇宮建築的版門用紅門金釘,以下皇族官吏按級別大小依次用紅門、綠門、黑門、金釘、銅釘、鐵釘。此外還在門釘數量的多少上做文章,皇宮大門用釘最多,即九路九排共81枚門釘,往下依次用七路七排49枚,五路五排25枚等等。所以我們在紫禁城的午門、太和門、神武門等大門的門扇上都看到用的是紅門金釘81枚這種最高等級的版門。前麵已經講過,在宮殿建築屋脊上有一係列琉璃小獸作裝飾。這種走獸裝飾的最高等級也規定用九個,即龍、鳳、獅、天馬、海馬、獬豸、鬥牛、狻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