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宮殿建築(1 / 3)

宮殿建築是古代專供奴隸主貴族和封建皇帝使用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集中了當時技術最高明的工匠,使用了最好的材料,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建造起來的。所以它們的規模最大,最華麗,最講究,可以說代表了那個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

一、宮殿建築的形成和發展

據考古學家的發掘和古代文獻記載,遠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就有了宮殿建築。商代都城殷的宮殿建造在高約一米的土台上,房屋有的達80米長,14。5米寬。周代的宮殿建在王城的中央,成為一組建築群,前麵有五重宮門,中間有三道宮室。商、周兩代都還處於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

當時的生產力還很低下,所以宮殿建築當然也不會十分講究。秦代、漢代,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秦鹹陽和漢長安城的宮室規模大大地超過了前代,都成為自成體係的建築群體,不但有供皇帝處理政事的宮殿,而且還有專供皇帝居住和遊樂的建築區。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期,在規劃嚴整的長安城內,宮殿建築集中在宮城和皇城裏,處於城市的北部。公元634年在長安城外建造的大明宮是一組規模很大的建築群,主要建築沿著中央的軸線布置。其中的主殿稱含元殿,它建造在一個地勢略高的台地上,前麵有很長的坡道直達殿前。主殿的兩翼還有伸向前方的配殿,形成三麵環抱的格式,氣魄十分雄偉,反映了那個時代強盛的國力。宋代遷都到河南的開封,它的宮城居於都城的中心部分。宮城內主要宮殿也是沿著中央軸線布置,城的四麵有城門,四角建有角樓。公元13世紀,元代統一中國後,在大都城建造了規模很大的宮殿建築群,宮殿建築組成的皇城位於全城的中心。我們從曆代皇朝的宮殿建築上,

可以看到以下的特點:第一,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都是單幢的建築,它們的體量多不很大,分別滿足統治者工作、生活、遊樂等各方麵的要求。第二,這些單幢的建築按照一定的序列組織在一起,主要宮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軸線上,次要建築在左右兩側,前麵為朝政用房,後麵為居住和遊樂建築區。第三,這些宮殿建築群又組成為一座宮城,四周用牆相圍,宮城自成一區,處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這種形式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格式,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為曆代皇朝所沿用。

二、北京紫禁城的建造

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3年奪得帝位以後,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命令陳和吳中負責規劃北京城和建造皇城。這時,對於都城的規劃已經有了曆代祖傳的規矩,而且在北京又有元代留下來的基礎,這就是皇城居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在皇城和宮殿建築的建造上,明朝有大批技術成熟的能工巧匠,他們不但有營造房屋的經驗,而且還有一批能設計、能組織施工的著名工匠。公元1407年,陳、吳中調集人力,開始了大規模的皇城建造。建造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準備材料。宮殿建築首先需要木料,建築的柱子梁枋,四周門窗全部由木料做成,所以木料不但需要量大,而且質量又要求高。它們的產地多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從產地伐木,將木料趁夏季發水時期送入江河轉入長江,再由運河運至北京,這個過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其次是磚,皇城城牆用磚,建築的牆和地麵用磚,有的地麵還得用三層鋪磚,據統計,整座皇城建築需用磚達8000萬塊之多。而且有的磚質量要求還很高,例如用作主要宮殿的地麵磚稱為“金磚”,它是用一種高質量的泥土燒製成的。這種泥土還要經過水泡、過濾,將泥土中雜質都除掉,澄下顆粒很細的土,製坯進窯燒成磚後,還要將磚麵打磨平整,用桐油塗抹,所以這種磚又稱為“澄漿磚”,質地堅硬,表麵有光澤,敲之有金屬聲,故稱為“金磚”。“金磚”最著名的產地在江蘇蘇州一帶,所有這些磚也多用船經運河送至北京。

石料在宮殿建築中用量也很大,建築下麵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欄杆,石頭橋,皇城中主要的路麵都用石頭建造。為了減少運輸困難,盡量在北京附近的房山、曲陽等地取材。但石料的運輸畢竟比木料和磚要困難得多,尤其那些體量很大的石雕,例如天安門前的石頭獅子和華表石柱,其中最大的要算保和殿北麵的那塊禦路石了。它長達16米,寬3.17米,重量達200餘噸,這是指加工完成後的重量,如果按原來的毛料計算,分量還要重得多。這樣重的石料是怎麼從采石場運到紫禁城現場的呢?聰明的工匠想出了辦法,這就是在運輸的沿途一路打井,趁冬天取出井水潑在路上結成冰,形成一條冰道,將大石料放在旱船上,沿著冰道用成千上萬的人力拉到北京,再在現場進行雕刻加工。宮殿建築還要用大量的琉璃瓦,為了就近取材,在北京附近設了好幾處燒製琉璃磚瓦的窯場,現在北京城內的琉璃廠和門頭溝的琉璃渠都是當年的琉璃窯址。北京西城區現在有一條大木倉胡同,鼓樓附近有一條方磚胡同,就是當時儲存木料和方磚的倉庫所在地。大木倉當時麵積有3000間房屋那樣大,可見宮殿建築用木料數量之大。這樣的備料一共進行了10年之久,到公元1417年,諸事齊備,於是明朝廷征集了全國10萬工匠,數十萬民工開始了大規模的施工。整座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1000餘幢9000餘間,麵積有16萬平方米,但隻花了三年就全部建成。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座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完整地出現在北京城的中心。

三、北京紫禁城的規劃

紫禁城有房屋1000餘幢,怎樣把這大大小小的建築安排妥當,既要讓它們能滿足封建皇帝在工作、生活和遊樂等各方麵的需要,又要在這些建築所造成的環境氣氛上顯示出帝王統治天下的威勢,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規劃問題。從建築的功能上講,可以分為供皇帝行使統治權力的辦公用房和供生活、遊樂的用房兩大類。前者在古代稱為朝政用房,後者稱寢居用房。在總的安排上,紫禁城繼承了前代的製度,即“前朝後寢”,朝房安排在前麵,寢居部分安排在後麵,這也是符合使用的要求的1前朝部分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和殿,它是封建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每逢皇帝登位、作壽、結婚、軍事出征以及新年、中秋等重大節日,皇帝就在這裏接受百官朝賀,頒布命令,所以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怎樣突出這座大殿的地位呢?首先在建築群的規劃上,在它前麵安排了一係列的前奏。從皇城大門天安門進去,經過一個狹長的空間到達端門;進入端門又經過一個比較大的廣場才到達紫禁城的入口午門;進入午門來到一個扁而寬的廣場,眼前突然開闊,三大殿的入口太和門就在廣場的北麵;經過太和門,進入更為寬廣的廣場,太和殿就坐落在廣場北麵高高的台基上。

這就是說,從天安門經午門到太和殿,需要經過幾重殿門,幾重廣場,這些殿門和廣場在體量和形式上都有變化,廣場由狹長到寬廣,由小到大;殿門是大小相間。總之,它們的目的是襯托出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其次在建築的安置上,又將三大殿共同放在一個高台上。中國古代喜歡把重要的建築建在高的台基上以顯示出它們的威勢,所謂“高台榭,美宮室”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共同建在一個台基之上,台基有三層,共高8.17米。另外,在廣場兩側有兩座配殿及其它的房屋相圍,它們的體量都比三大殿小,都建在比較低矮的台基上,從總體環境上更加突出了太和殿的顯赫位置。2後寢部分的房屋類型比前朝的多,這裏有供皇帝日常辦公的用房,皇帝、皇後、皇太子、皇妃、皇太後等居住用房和供他們遊樂的建築以及服務性用房。在規劃上可以明顯地看到把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宮殿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安排在中軸線上,其他建築分列左右。東西各有六宮供皇妃居住;東西五所是皇太子住地;東有祭祖宗的齋宮,西有拜佛誦經的佛堂;還有專供皇族遊玩的禦花園;供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使用的寧壽宮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群之間都有通道相聯係,它們排列在中軸線的兩邊,多而不亂,顯得很有次序。

四、北京紫禁城的建築

紫禁城建築千餘幢,自然不可能一一介紹,在這裏隻能集中介紹處於中軸線上的主要宮殿和大門,從中可以見到這一龐大宮殿建築群的雄偉麵貌。午門這是紫禁城的大門,皇帝發布詔令,戰爭後接受戰俘都在這裏舉行儀式。明代對觸犯王法的官吏實行杖刑(即打板子),也在午門外廣場執行。午門的體型是中央主殿,左右向前環抱的П字形,下麵是一座高達10多米的城台,台上中央是九間麵闊的大殿,左右兩邊有兩座方形的闕樓,連著廊屋向前伸出,在南端又各有一方形闕樓。這種形式在古代稱為闕門,是大門的最高等級,具有一種雄偉的氣勢。32太和門這是前朝三大殿的大門,它麵闊有七間,坐落在一層石台基上,大門前左右各有一隻銅獅子蹲在石座上,昂首望著前方。大門前為什麼要放獅子呢?獅子原產於非洲,大約在漢代由錫蘭國(今斯裏蘭卡)的安息國王作為一種禮物貢獻給漢皇,從此傳入中國。獅子性凶猛,俗稱“獸中之王”,所以把它放在重要建築大門的兩旁以增加這組建築的威勢。我們在天安門前和紫禁城的好幾組重要建築門前都見到這種布置,而且還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局,這就是在門左邊為雄獅,腳踏一彩球,右邊為母獅,足踩一幼獅。太和門的左右兩翼又有一側門,它們與太和門一起組成為一組氣魄宏偉的入口。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進入紫禁城,就是在太和門裏舉行下達第一項詔令儀式的。太和殿它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大殿,不但位於紫禁城的中心地位,而且其體型、裝飾等各方麵在整個建築群中都是第一位的。中國古建築的大小都是以間來計數的,間數越多,房屋也越高,所以我們總是以間數的多少來衡量一座建築的大小和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