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這五百四十多年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建築在宋元的成就基礎上又有所發展與創新。由於建築材料更加充裕,特別是由於磚瓦的大量生產和琉璃瓦的相應增多,不僅有益於建築物的加固,也美化了建築物,如明清兩朝將元大都改建成北京城,以及對紫禁城的營建等等。與此同時,建築結構日益規範化,繼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之後,明代有計成的《園冶》,清代則有《工程作法則例》先後問世。前者為園林建築的專著,既總結了當時園林建築的情況,又對今後造園藝術具有指導意義;後者為明清時期殿宇建築的典籍,它對宋元以後在建築上發生的變化作了記錄和總結,並對清代建築作了規定,給建築施工帶來了方便。但同明清王朝一樣,由於封建專製主義在政治上日趨沒落、保守,反映在建築上也愈加程式化和裝飾化,愈加缺乏個性,從而大大束縛了建築藝術的自由發展,因而在整體上的建築水平處於停滯狀態。
一、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古稱燕和薊,曾是燕國的都城。從秦朝開始,先後作過郡、州府的治所或是同姓王的都城,還曾作過前燕的都城,遼的陪都。從金朝開始正式作為都城,當時稱為中都。據稱,當時金主為營建中都,曾役使八十萬民工、四十萬軍工,曆時三年才建成。其宮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但豪華程度超過汴京。元滅金,中都被破壞。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即金中都)後,廢棄金代建築,決定另以瓊華島為中心,建一座新城。於至元元年(1264)命劉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規劃和營建大都,曆時八年方才建成。元大都南北約七千四百米,東西約六千六百三十五米,接近方形。共有十一座城門(北麵二門,餘三麵各三門)。城垣四角建有巨大角樓,城門外築甕城、吊橋。城垣周圍環繞護城河。都城的布局形製為三重城垣;外城、皇城(內城)和宮城。皇城周長二十裏,位於外城內南部中央地區;宮城在皇城內偏東部,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分為前朝、後宮兩個部分。其它如宮殿、太廟、社稷壇、衙署、苑囿、寺廟、街巷的布局均按“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布局方法,符合中國傳統的都城規劃模式。大都布局嚴謹,井然有序;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宮城為中心,南起麗正門,經皇城前廣場,過靈星門,進入皇城、宮城,直抵皇城以北位於都城幾何中心的中心閣。由此向北,軸線略微西移,通過鼓樓,直達鍾樓。這條軸線日後成為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基礎,而元大都的整個城市布局方法也為明清的北京城的都市建築做出了榜樣。明初攻占大都,並沒有定都的打算,惑於迷信,把元代舊宮拆毀無存。不過,卻對北京城進行了改建。鑒於北麵空曠,曾將元大都北牆南移五裏,仍開二門,即今安定門和德勝門。
直到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後,才於永樂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為北京,這是北京一名之始。永樂四年正式動工,到永樂十八年(1420)宮殿、城池才基本完工。永樂十九年由南京遷都北京。在建設過程中,共征集了全國的二萬七千戶匠戶,動用工匠二十至三十萬人,征發民夫近百萬,日夜興工。又從全國調運了大量的名貴建築材料,諸如從四川、雲貴、湖廣運來楠杉大木,從房山縣運來剛開鑿出來的漢白玉石材,從山東臨清運來特別燒造的城磚,甚至連鋪地方磚(又名金磚)也專門從蘇州燒製後運來。明代北京是在元大都城市建築的基礎上加以改建的。北京城包括內城和外城。內城的東西牆仍是元大都的城垣;為了便於防衛,洪武四年(1371)便將元大都北牆南移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永樂十七年又將皇城南麵的城牆向南移一裏左右,仍開三門,即今之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東西兩牆依舊。這樣形成的內城,東西長六千六百五十米,南北長五千三百五十米。到明中葉,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甚至迫近北京,遂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築外城,由於當時財力不足,僅把城南天壇,先農壇及稠密的居民區和市肆包圍起來,形成外城,而西、北、東三麵的外城則無力修築,終明之世仍未改變。外城東西長七千九百五十米,南北長三千一百米。南麵三座城門,東西各一座門,北麵共五座,中央三門就是內城的南門,東西兩角門則通城外。除南麵外,所有城門均有甕城,建有城樓。在內城的東南和西南兩個城角還建有角樓。到了清朝,由於北麵並無侵擾,無須再建外城。這就使明清北京的平麵輪廓呈凸字形或倒“”字形。明代北京城的規劃貫穿禮製思想,繼承了中國曆代都城規劃的傳統。
到過北京的人,或是經常在電視中關注北京城的人都會發覺:北京城的一條中軸線相當清晰。北京城的規劃者巧妙地運用了中軸線的手法,使北京城的整個建築布局在中軸線上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整齊嚴謹,端莊宏偉。這條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止,全長八公裏,是布局結構的骨幹。現在讓我們沿著這條中軸線來瀏覽一下北京城吧!我們會發現皇帝所居的宮殿及其他重要建築都沿著這條軸線布置。我們從最南端的永定門出發,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來到正陽門(俗稱前門)。在大道的東西兩側,分別置有天壇和先農壇兩組建築群。穿過正陽門即進入皇城(北京的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平麵呈不規則正方形),再向北穿過大清門(明朝稱大明門,今已無存)即步入“”字形的宮前廣場,你會發覺:廣場南部收縮在東西兩列千步廊(已拆除)之間,行走在這樣一條狹長逼仄的通道上,給人以一種壓抑感。然而一旦走到千步廊的盡頭,則豁然開朗,廣場北部自然向左右兩翼展開。極目望去,莊嚴宏偉的天安門城樓巍然屹立在廣場北麵。對比效果很強烈,使人感到震撼。天安門前有金水河,河上築有五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金水橋前有兩對石獅和一對華表分豎兩側(左右各一華表,兩石獅),這石獅就像四位守門神,雄壯威武,而那華表既像一對莊嚴的衛士,又像風姿綽約的禮儀小姐,向你頻頻招手,歡迎你的到來。這樣,漢白玉的金水橋、華表、石獅等,鮮明地襯托出暗紅色的天安門城樓。形成了第一個高潮。在天安門的左(東)麵和右(西)麵,分別建有祭祖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形成一個較小的空間,頓為收斂,使人產生一種凝重的感覺,過了端門則又進入一個長方形的廣場,迎麵而立的是呈“凹”字形的宮牆,正中則為森嚴的午門,造成一種肅殺壓抑的氣氛,使人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皇帝的威嚴,形成了第二個高潮。
進入午門,更進入了位於全城中心部位的皇城核心——宮城(紫禁城)了。紫禁城南北長九百六十米,東西長七百六十米,周圍六裏四門。當你一跨出太和門,又看到一片橫向廣庭,舒展而開曠。魏峨崇高的太和殿坐落於殿前廣場的中央,給人以淩駕一切、宏偉莊嚴的感覺,於是形成了第三個高潮。除了太和殿外,你還可看到其它金碧輝煌、高大雄偉的宮殿建築群,繼太和殿之後,依次為中和殿和保和殿(此三殿及其兩旁的文華、武英兩殿和其他建築共同構成了外朝);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此三殿與東西六宮等建築構成內廷)。這六座形式不同的宮殿建築和格局各殿的庭院結合在一起,占據中軸線上最重要的部位。在其兩旁又分別築有文華、武英兩殿和其他建築。順著中軸線向北,可攀上約五十米高的萬歲山(景山),這是全城的製高點。翻過萬歲山,出了皇城的北門——地安門,我們便抵達了這條中軸線的終點——鼓樓和鍾樓。這條中軸線全長八公裏,從中我們看到,北京城仍遵循著“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布局方法,它是唐長安城的沿襲和發展,把中國都市建築的特點——中心突出,左右對稱,前後均衡,整體聯係成為一個有機體的統一情表現無餘,更加突出了統治者的權威和至尊無上的地位,反映了設計意圖上的階級性。居住區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為三十七坊,清代分為十坊,而此時的坊早已打破了長安城那樣的封閉性質,純屬城市地域上的劃分。廣大民居的低矮狹窄與宮殿及王公貴族府邸的高大寬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北京城的商業區分布密度較大,共有市肆一百三十二行,相對集中在皇城四側,並形成固定的四個商業中心及許多定期的集市、廟會。明清北京城的道路係統也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加以擴建的,形成了方格式(棋盤式)道路網,街道走向大都為正南北、正東西。由於皇城居中,故將內城分成東西兩部分,影響了東西向交通的暢達,這同民居的低矮一樣,同樣是封建專製主義製度下城市建築的局限性。但不管怎麼說,我們的祖先畢竟為我們留下了這座氣度恢宏、建築完整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