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五代十國至宋、遼、金、元建築(1 / 3)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戰亂不斷。隨後又經曆了五代十國數十年的戰亂破壞和分裂割據,至北宋方又複歸統一。北宋王朝由於先天不足,建立伊始就患“軟骨病”,麵對內憂外患,國家日趨衰弱。至南宋小王朝隻能偏安於江南一隅,最終江山不守。另一方麵,由於兩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相對繁榮。同時,由於我國又處於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元等不同的時代及不同民族的統治之下;由於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製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反映在建築方麵便是在逐漸產生南北風格差異的同時又相互趨同;既趨向華美繁複、細膩精致,發展出多種裝飾手法,又在建築結構和造型上趨於定型化、製度化。建築技術的日益提高又促進了磚石和木構高層建築的發展,這首先表現在城市建設上。

一、汴京——三重城牆的都城模式

我國北宋都城東京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區及其周圍。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均定都開封,正式名稱為“東京開封府”,又稱汴京。汴京曆史悠久,隋唐以來,開封即為商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的中心,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軍節度使駐地。從五代的後梁開始建都於此。將宣武軍節度使衙署舊地改作皇宮。到後周時,此城已是人多地窄,擁擠不堪。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周世宗柴榮更以詔書的形式指出該城的弊端:“諸軍營或多窄狹,百司公署無處興修……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溢,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要以一個州城的規模來充當一個國家的都城,既要容納眾多的國家機構和龐大的駐軍,同時還要兼顧工商業的興起,顯然已無法辦到。詔書定下了在舊城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的方針。規定:用加築羅城(外城)的方法擴大城市,解決用地不足的矛盾;用展寬道路、疏浚河道的方法根治道路狹窄、排水不暢的毛病;為了解決“煙火之憂”,又規定有煙塵汙染的“草市”等必須遷往離城七裏以外等。改、擴建的具體步驟如下:“先立標幟”進行勘測;然後由官府統一在標幟內進行規劃;確定好街巷和軍營、倉物、各官府衙門的位置後,才“任百姓營造”。這一年征發了開封府和附近數州民工十餘萬,在原汴州城四周向外擴大數裏,加築外城。並將舊城內街道拓寬至五十步(一步為六尺)、三十步以下和二十五步以下數種。路兩邊五步內可以種樹、掘牛、修造涼棚。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後,在後周的基礎之上繼續進行建設。終於建成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城。汴京城平麵呈東西略短的長方形,由內向外依次築有皇城、內城、外城,並築有護城濠溝。

外城又名新城、郭城、羅城。主要作防禦之用,周長十九公裏,僅相當於唐長安城的一半多一點。現已查明,城牆夯土築成,夯層厚八至十四厘米,城牆底寬三十米左右,高六至九米,頂部殘寬近四米。據文獻記載,外城共有十二座城門和九座水門,現已探明十處,其中五處有甕門,甕圈麵積多達一萬三千平方米,為曆代都城所罕見。其周圍的護城河寬約四十米。內城又稱舊稱、闕城。是衙署、寺觀、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集中的地方。周長九公裏,城牆寬八至十五米,現已探明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禦街,由內城朱雀門直通外城南熏門並與北麵的皇城相連。禦街很寬,兩旁有禦廊,街麵用杈子分隔為三股道,中間一股為皇帝禦道,禦道兩側還有禦溝。由於是在舊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包括禦道在內的街道均不如唐長安城那樣筆直。但組群布局既規整又具有靈活華麗的特點。為了適應當時的經濟發展,取消了過去用圍牆包圍的裏坊和市場形式,將內城劃分為八廂一百二十坊,外城劃分為九廂十四坊。道路係統呈井字方格網,街巷間距較密。城中到處臨街設店、酒樓、飯店、浴室、醫鋪、妓館、瓦子布滿各處。尤以州橋大街與相國寺一帶,以及東出舊曹門外和城東北舊封丘門內外最為繁榮,夜市興旺,通宵達旦、風雨無阻。城內還散布有許多軍營和各種倉庫五十餘處。在舊城東北酸棗門和舊封丘門之間,則還有宋徽宗經營的著名禦苑——“艮嶽”,城內還有汴河等五條河穿過,交通方便。為了治安和消防的需要,還在內城專門設立了軍巡鋪屋和望火樓。宮城又稱“大內”、皇城,位於內城北部稍偏西處,周長近二千五百米,麵積隻有唐長安宮城的十分之一左右。宮門前布置廊廡,開辟出類似廣場的空間,對後代宮殿前的“千步障”有明顯的影響。宮門南麵有三門,其餘各麵有一門;四角建角樓,在建築手法上傾向於細工雕琢的風格;城中建宮殿,為皇室所居。

現已在其南北部中軸線上,發現了北宋皇宮的正殿——大慶殿。它坐落在一處平麵呈凸字形的夯土台基上,基址四壁均用青磚包砌,東西闊約八十米,南北進深約六十多米。四周環有寬約十米,長近千米的包磚夯土廊廡基地,各麵有門。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宮城內,一部分則在宮城外,和居民雜處,不如唐長安城集中。汴京城內河道多,橋梁自然也多。最著名的有跨越汴河的州橋和虹橋。州橋正對禦街和大內,兩旁樓觀聳立,景色壯麗。虹橋在東水門外,是用木材作成的拱形橋身,橋下無柱,有利於舟船通行,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即繪有此橋。淩空而起,勢若飛虹。這些橋梁與相國寺、樊樓、鐵塔、繁塔、延慶觀、金明池、艮嶽等建築和禦苑,高低錯落,水陸互現,構成豐富的城市景觀。總之,宋汴京城與唐長安城,雖然都在舊城的基礎之上建設而成,但前者更強調改建與擴建相結合,尤其在改建上下功夫。因此,它的主要方法為後世所沿襲,主要有二:一是宮城居中的,由宮城、內城和外城三重城牆的布局、基本上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襲;其二是中國古代城市的街巷製布局,大體自北宋開始而沿襲下來。值得一提的是現存於蘇州文廟的一塊《平江府碑》,它較為直觀,也較為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宋代平江府城(蘇州)的全貌。圖碑保存了我國最早的街巷製城市的平麵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北部居住區都是東西向長巷,巷內建宅,巷外街道上為商業街。由此可窺自北宋中期裏坊製度廢弛後,新的街巷製是如何逐漸出現的,及其後的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大街胡同製與之的淵源關係;從圖碑中我們還可看到有許多牌坊,從而了解到街巷製城市與裏坊製城市在市容上的根本區別是沿街設店和跨街建坊;從圖碑中我們還可了解到裏坊製是如何向街坊製演變的,就在同一圖碑中,子城以南的街道仍保留著唐代裏坊製的殘跡:多為網狀方格,而無聯排的橫巷,有的還有十字形小街。

二、造型獨特的摩尼殿

北宋木構建築的總趨向是結構精巧,組合複雜,裝飾多樣。雖然較之唐代而言,已失去那種豪勁的建築風格,但仍可以秀麗取勝。盡管現在宋代所建的宮殿建築已蕩然無存,但所幸的是,現在畢竟還有一些宋代的木構建築全部或局部也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原貌,其中隆興寺的摩尼殿等建築堪稱代表。隆興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城內東門裏街。創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初名龍藏寺,因寺建在後燕慕容熙龍騰苑舊址上,故名。到了五代,寺院遭嚴重破壞,大佛被毀。宋開寶四年(971)擴建,形成一組以大悲閣為中心,比較完整的宋代建築群,並改名為龍興寺。元明清曆代均有重修。康熙年間更名為隆興寺。如今寺內保存有四座宋代殿閣建築,寺的總體布局仍保持原來的風格,其中摩尼殿尤為引人注目。摩尼殿為隆興寺的第二進大殿,建於北宋皇四年(1052),殿身為重簷歇山布瓦琉璃剪邊頂,麵闊七間約三十五米,進深也是七間約二十八米。總麵積一千四百平方米。平麵呈“十”字形,四麵正中各出山花向前的抱廈,故亦稱五花大閣殿。

摩尼殿的梁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相符。殿身為八架椽屋,前後乳用四柱。柱頭用欄頁和普柏枋聯結,再上用鬥拱承托上層構件。鬥拱分上簷、下簷和內槽三圈,計一百二十七攢。上、下簷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偷心單拱造。內槽為五鋪作雙抄。其中簷部補間和內槽補間除用90°華拱外,還施用45°斜拱,這是已知宋代建築中使用斜拱最早的實例。由於摩尼殿建築主體富於變化,主次分明,形製頗為特殊而又別致優美,在我國宋代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但由於該殿除四麵抱廈外門窗之外,僅拱眼壁略通光線,所以殿內采光及通風都不盡如人意,這是該殿的欠缺之處。殿內正中須彌座式佛壇上有泥塑佛像五尊,中間是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左右兩側站立的是迦葉、阿難兩弟子,盤膝而坐的是文殊、普賢二菩薩。除後兩者是明代補造外,餘者皆為宋代原塑。殿內四壁及內槽扇麵牆上均為明成化年間繪製的佛教故事彩色壁畫。壇牆背麵五彩懸塑須彌山的倒坐觀音,被譽為明代佳作。在摩尼殿的後麵東西兩側,分別為慈氏閣和轉輪藏殿。均建於北宋初年。這兩座建築的平麵均近似方形,麵闊,進深各三間,重簷歇山頂樓閣建築,廈兩頭造,底層正麵副階三間,入口處加雨搭。兩建築的造型尺度相近,建築形式基本相同,慈氏閣略低,但內部結構又各有千秋。

轉輪藏殿內正中安置有直徑七米,八角形的木製“轉輪藏”(即可轉動的藏經櫃),前麵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采用了彎梁和大斜柱(叉手)的做法。各個部分的銜接和交待均極清楚,穿插緊湊,有條不紊,是宋代木結構中(小木作)的稀有遺存物。慈氏閣下層外簷永定柱造,周匝纏腰,上層仍同於轉輪藏殿。閣內立一尊高七米四的木雕彌勒,因而整體構架中心為一空井。樓閣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的一個孤例,在建築史上有較高的價值。另外,兩建築已放棄了傳統的腰簷和平坐內做成暗層的作法。這種上下層直接相通的作法,到元朝繼續發展,後來成為明清時期的唯一結構方式。除了上述三座建築外,位於全寺最南端的山門也為宋代遺物。山門又稱天王殿,五間六椽,廈兩頭造。梁架為分心鬥底槽,五鋪作雙抄偷心造。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隆興寺的整體布局。寺院坐北朝南,平麵略呈長方形,占地麵積六萬二千平方米,現存建築麵積一萬一千一百平方米,主要建築均排列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重點建築設在中央,自前向後有天王殿、大覺六師殿(僅存遺址)、摩尼殿、戒壇、大悲閣及慈氏閣、轉輪藏殿、彌陀殿等。左右配殿均衡對稱,外加廊屋環繞。西側原設帝王行宮,東側原為僧徒們居住的養性齋、雨花堂、方丈院等建築。隆興寺內因有宋鑄銅大佛像一尊而聞名全國,故又俗稱大佛寺。此外,其所藏的龍藏寺碑亦為書法珍品。

三、聞名於世的保國寺“無梁殿”

在浙江寧波市洪塘鎮北麵靈山山gg之中,層巒疊嶂,鬱鬱蔥蔥,順著盤旋曲折的山路行進,便可抵達江南著名的古刹保國寺。保國寺相傳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寺廟因滅佛而毀。至唐廣明年間(880—881)重建,改稱保國寺。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初看像個大型住宅。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建,高低起伏,前低後高。南北長一百二十四米,東西寬六十四米,占地麵積約七千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築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即大殿)、觀音堂和藏經樓。鍾樓與鼓樓分別築在大殿月台前的左右兩邊。軸線兩側建有配殿、僧房、客堂等附屬建築,並都有院落。整個布局中心突出,左右陪襯,再以院內的水池、陽台與殿堂相間,富有韻律變化。環顧周圍,青鬆翠竹掩映,山澗環繞,溪水潺潺作響,極富詩意。保國寺不僅以環境幽雅著稱,更以“無梁殿”聞名於世。所謂的無梁殿即大雄寶殿,其實是有梁的,隻是這梁被精致的鏤空藻井和天花板巧妙地掩飾起來罷了。大殿為全寺的主要建築,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平麵呈縱長方形,原麵闊,進深均三間,通麵闊1183米,通進深1338米,有十二根簷柱,四根內柱,上覆單簷歇山頂。清代又在前簷和兩山麵各加建一重下簷,使原有鬥拱柱包在室內,形成五開間重簷歇山頂的現狀。大殿的梁架屬於廳堂型構架。特點是內外所施兩周鋪作不在同一高度上,柱網布置不求嚴格對稱,內周鋪作不完全在柱頭上。當心間兩縫梁架的蜀柱間,使用順脊串,內槽三椽下施有順串,這些對增強大殿整體構架的抗震動、抗衝擊性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殿內前槽、有意擴大其深度,安排了三個與之相適應的、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結構精巧,為國內現存最早的實例。大殿內柱高於簷柱,前內柱又高於後內柱,這除了結構功能外,還使內槽空間顯得特別空曠高大,從而使比較低的藻井與其後麵供奉的,空間特別高曠的佛像之間,形成強烈對比,更加烘托出主佛“妙法莊嚴”和“至高無上”。

大殿內柱子更為巧妙,采用瓜楞形,分為八瓣、四瓣、二瓣三種,以小拚大,在一根較小的木周圍包鑲幾塊半圓狀的弧形木條,使整個柱子呈瓜楞狀,還用“四段合”的方法拚成四瓣,即用四塊同樣大小的木材榫卯而成,這樣既節省了粗大木材,同樣發揮功能,又使柱子外表造型收到了美觀的效果。這種柱子形式雖然是宋代南方建築中較常見的,但在現存古代建築中已不多見。殿身鬥拱用材215×145厘米,相當於《營造法式》中規定的五等材。柱頭和補間鋪作均挑出二拱二昂。柱頭鋪作昂身長達兩步架,後尾壓在內拱鬥拱之下,中部立蜀柱承托檁,作用如斜架,補間鋪作在明間和山麵前二間用兩朵。柱頭櫨鬥隨柱身作八瓣圓形,補間櫨鬥四角凹入做115厘米木材(約相當於七等材)。由於使用了如此複雜的鬥拱結構,使整個建築不用一釘,而靠鬥拱之間巧妙的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相連接,層層鬥拱交錯榫接,承托起龐大的殿堂屋頂。柱間以闌額、由額、內額、襻間枋等構件聯係,使得木構架具有較高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在屋架的脊?下施用叉手,其下端與平梁相接,形成三角結構。凡此種種,使這座古建築雖已曆時近千年,在風雨、台風和地震的久經考驗中巋然不動。此殿采用了當時南方小殿的通常做法,前為裝藻井的敞廊,後為徹上明造的殿內。另外,殿體雖作重簷歇山造,但四角起翹卻遠較北方同類建築為高。這代表了南方屋頂形式的特征。這種特征我們還能在福州華林寺大雄寶殿、莆田玄妙觀三清殿、太寧甘露庵、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廣州光孝寺大殿等宋代建築上看到。這種四角高翹的特征,顯出輕快飄逸之感,爾後愈加顯著,與北方莊重平直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另外,我們從保國寺大殿的建築上也找到了宋代建築如何上承唐代傳統,下開元明清諸代風氣的軌跡。除上述的一些特征外,該殿所采用的長二跨的昂身和闌額下加由額蜀柱的做法顯然是唐代遺風;而瓜楞柱、月梁形闌額、雀替、八楞或海棠瓣狀的櫨鬥等,則必須是北宋時期新出現的工藝技術。更為令人叫絕的是,保國寺大殿雖曆時近千年,不僅沒有蟲蛀,飛鳥也從不住宿其間,甚至也找不到蒼蠅、蜘蛛的蹤影。你說奇也不奇?它確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珍品,在建築史上有著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