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築手法高超的獨樂寺
前麵我們分別介紹了代表北宋建築風格和工藝水平的寺廟建築。下麵我們再來看看遼代的傑出代表作獨樂寺的觀音閣及山門。獨樂寺位於天津市薊縣城內西關大街路北。因寺西北有獨樂水,故名。據說,該寺創建於唐朝貞觀年間,還是由尉遲恭監修的。以後寺毀人散,直到遼統和二年(984),由秦王耶律奴瓜重建。該寺的布局具有唐、遼時期佛寺的特點,全寺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中部為寺廟的主要建築物,由山門、觀音閣和東西配殿等組成,山門與大殿之間,用回廊相聯結。現在全寺僅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築遺物,餘皆為後世所建。其中山門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建造在一座長方形的台基上,台基長1918米,寬1322米,高04米。四周施壓闌石,西北角尚存曲尺形角石一塊,凸雕臥獅。山門坐北朝南,麵闊三間,進深二間,平麵長寬比近於2∶1;柱身不高,側角明顯;鬥拱雄大,采用殿堂分心鬥底槽結構形式,布置疏朗,總高約為柱高之半,屋頂為五脊四坡形,古稱“四阿(廡殿)大頂”,簷出(包括出跳)259米,深遠而曲緩,簷角如飛翼,外形輪廓穩重而舒展。正脊兩端的鴟吻、魚尾翹轉向內,造型古樸,是我國較早的鴟尾實物。兩廂分別有遼塑金剛力士像各一尊,東側力士高45米,西側力士高445米,在兩邊的山牆上繪有彩色的四天王像。主體建築觀音閣是一座三層木結構的樓閣,由於將兩個完整的單層建築疊壘而成,將中間的二層作為暗室,周圍采用腰簷和平坐欄杆環繞而不出屋簷與第三層分隔,因而外觀上卻像是兩層樓閣。觀音閣建在高約09米的長方形台基上,台基長267米,寬206米。南麵設月台。
閣麵闊五間,進深四間,閣高三米,出簷平緩,屋麵采用青瓦九脊歇山頂,整個外形輪廓顯得既穩重又輕靈舒展,十分美麗壯觀。在觀音閣內部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一尊高十六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像,因其頭上又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故又稱“十一麵觀音”。閣內以觀音塑像為中心,四周列柱兩排,外簷柱十八根,內簷柱十根,減去了當心間縫中柱,給安置觀音像及二脅侍菩薩像留出了足夠的空間。為了突出觀音像,采用了分層、中空的樓閣結構金箱鬥底槽形式,分內外槽。外槽四壁繪有壁畫,內槽設須彌座上立觀音及二脅侍菩薩像。樓閣結構由下層、平坐,上層三個層麵外加屋頂藻井共四層組成;從地麵至下層柱頭為底層;從下層柱頭至平坐柱頭為夾層暗室;從平坐柱頭至上層柱頭為三層;最後在上層柱頭上再添加藻井屋頂。每一層均在柱上置鬥拱,鬥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鬥拱和梁枋,直至藻井屋頂。使人們能從不同的高度瞻仰觀音,給人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同時,梁枋繞像而設,使全閣內槽成為一個筒狀空間,容納像身。另外,為充分利用空間,又在像頂覆以八角形藻井。這樣使整個內部空間都和佛像融為一體。整個樓閣梁、柱、鬥枋數以千計,但布置和使用既合理又有規律。其中僅鬥拱便有二十四種一百五十二朵,根據其在梁、柱接榫部位的不同位置和不同功用,而采用不同形式的鬥拱。整個樓閣巧妙地運用了光線:整個閣內除觀音像正麵光線較足外,餘皆較暗,這樣既達到了像容清晰,便於瞻仰的效果,又由於背麵僅可辨其輪廓,從而又增加了佛像的幾分神秘。總之該樓閣充分利用當時的建築工藝技術,達到既突出觀音的崇高莫測又平易近人的目的,同時又配以牢固而穩定的內部結構與端莊大方而又美麗壯觀的外形。
不僅如此,它還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千餘年來,獨樂寺曾經曆二十八次地震,其中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穀發生八級以上強烈地震,薊縣城內官廨民舍無一幸存,獨有觀音閣巋然不動。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亦僅造成它的山門及觀音閣的木柱略有走閃而已,但整個閣樓木架安然無恙。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木構高層樓閣,與獨樂寺山門俱為我國古典建築中的典範。獨樂寺不僅以其山門和觀音閣的建築著稱,觀音閣中的觀音塑像及四周的壁畫同樣也是我國古代繪畫雕塑中的瑰寶。這尊高十六米的觀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雖製作於遼代,但卻酷似盛唐時期的風格:其麵容豐潤而慈祥,兩肩下垂,軀幹微微前傾,儀態端莊,似動非動。觀音兩側的脅侍菩薩,麵相溫順謙恭,同樣造型勻稱,姿態優美,體現了遼代雕塑的水平。四周的壁畫,高315米,長4535米,以鐵線描的技法,繪出了以十六羅漢和兩明王為主,補以神話故事,世俗題材等為內容的超凡世界,體現了元、明時期的繪畫水平。
五、“幾疑身到碧虛中”的料敵塔
隨著宋代佛教的日益中國化、世俗化,全國各地普遍修建寺院和佛塔。這一時期是我國磚塔發展的高峰時期,現存的磚塔大多創建於宋代。它們不僅類型繁多、巧思迭出,而且結構合理、造型美觀。位於河北省定縣的開元寺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開元寺塔在定縣南門原開元寺內。據文獻記載,該塔從北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開始動工興建,主要是為了安置當時的寺僧會能從西天竺取經帶回的舍利子。至和二年(1055)始建成,曆時五十五年之久,故流傳有“砍盡嘉山木,修成定縣塔”的傳說。定縣當時是與遼毗鄰的軍事重鎮,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曾利用此塔來?望敵情,故名?敵塔或料敵塔。開元寺寺院建築早已不存在,僅留下該塔。料敵塔建在高台之上,平麵呈八角形,為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高八十四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其外部輪廓線呈卷殺曲線,挺拔秀美,雄偉大方,是宋代北方磚塔式樣的典型作品。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樣一座又高又重的塔體居然直接建築在天然砂質粘土之上,既不打任何樁基,也不經任何加固。塔的底層較高,每邊長約十米,上施腰簷平坐,以仿木磚雕鬥拱承托,以上各層逐層遞減,隻施腰簷,無平坐。腰簷用磚砌疊澀挑出,斷麵呈內凹曲線,采用隋唐的做法,如登封嵩嶽寺塔那樣。全塔越向上塔徑越小,層高越矮,每層高度和直徑的比例勻稱,結構嚴謹,上部輪廓呈弧線內收,略近梭形。塔頂用磚砌忍冬草覆?,上置鐵製承露盤和青銅寶珠塔刹。
在八角形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麵,每層均辟門,其餘四麵均設假窗,除了其中的第二、第十和第十一層的西南麵設有真窗,以供塔內階梯的采光之用外,這些假窗均製成幾何形的浮雕窗欞,形製各不相同,頗有情趣。塔的最上二層八麵均設門,起著軍事上的?望作用。各層門券上均飾有彩繪的火焰圖案,直至腰簷外口為止,至為精美。塔分內外兩層,內部中間為八角形柱體,外形為塔狀,成為塔內包塔。內外塔體之間形成八角形回廊,內設磚砌蹬道,可直接登上塔的頂部。廊頂為磚砌兩跳鬥拱,上施支條背板,完全是仿木構建築的做法。第二、第三層的背板用方磚刻出各種紋飾,每塊紋樣均不重複,其上施以彩色,極其華美。第四至第七層則以木板代磚,上麵施以彩色繪畫。第八層以上用磚砌作拱券頂,不再施以鬥拱、平綦。底層因較高,塔心室分為兩層。上部的圓頂仿鬥八藻井的形式,用八條磚肋支承逐層挑出。第四層以上各層的階梯在平麵上呈十字交叉形狀。塔內底層和第二層之間設有八邊形的佛壇,壇壁周邊有承托的鬥拱。內塔每層均設有佛龕,一般為每層兩龕,但底層、第四、第八層除外,其中底層為四龕,第二層三龕,第八層除在內層設有兩龕外,又在回廊外側塔體上增設四龕。龕內原有壁畫和塑像,其中以第四層殘存的壁畫年代最早,其餘均已不複存在。另外,在底層回廊還保留著珍貴的宋代壁畫。除此之外,在各層回廊壁上,還留有曆代碑刻和名人題詞約三十餘處,分別記錄了曆代修塔的情況和布施人的名單。整個塔體外表塗以白色,給人以潔美清爽的感覺,與其挺拔秀美、雄偉大方的外形相映成趣,再加以那高聳入雲的氣勢,令人難以忘懷。有詩讚曰:“每上穹然絕頂處,幾疑身到碧虛中。”
六、現存的唯一古代木塔——應縣木塔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應縣木塔與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及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同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三顆明珠。同時,它又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木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內。佛宮寺原名寶宮寺,約於明代改為現名。該塔建成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因此稱作釋迦塔,又因為塔身全是木製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應縣舊屬應州,又稱“應州塔”。木塔位於佛宮與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身為平麵八角形五層六簷樓閣式全木建築。整座塔矗立在一座高約44米的大型磚石砌成的基座上,基座分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則呈八角形。從塔的外形來看為五層,實為九層,因在每層之間平坐內設有一級暗層。自基座至頂層屋脊,全部用木結構框架建成,共高5114米,頂層攢尖頂屋麵上用磚砌成高186米的塔刹座;座上立有991米高的鐵鑄塔刹,由仰蓮、覆?、相輪、露盤、仰月及寶珠等組成,八條鐵鏈係於戧脊下端,雖久經風雨,仍完好無損。全塔自地麵至刹尖總高6731米。我國自東漢末開始有佛塔記載以來,這是保存至今的唯一木塔。塔底層和附加的一周外廊(副階),直徑共30米,塔身底層直徑為2336米;從第二層開始依次收小約一米,至第五層直徑為1922米。全塔以第三層麵闊(即八邊形的邊長)為基數,各部均按嚴格的數字比例進行設計。經實測得知第三層的總麵闊約883米,各層的層高亦以此為依據,基座高為此數的4/8,以上各層層高至塔頂磚刹座,總計高度為此數的六倍,刹高約為此數的1(18)倍,總高為此數的7(58)倍,而第三層八角形邊長,其內切圓直徑為213米,周長6692米,與全塔總高6731米相近。由此可知,該塔的設計是相當精確的。整個木塔的建造遵循著實用、美觀的原則進行的。
木塔采用中國古代特有的“殿堂結構金箱鬥底槽”形式,共用柱額結構層,鋪作結構層各九個,反複相間,水平疊壘,至最上麵安裝屋頂結構層。每一個結構層,均采用預製構件,逐層安裝的方法。每層塔身內,依憑結構框架,逐層立柱,自然形成了塔室、圍廊和平坐,每麵三間。塔身除底層為重簷外,自第二層開始均為單簷,並建有平坐,以支承上層塔身,在平坐與上層塔身間便形成了一個暗層,正好用作樓梯間。這樣從塔內看,便有五層塔身和四個暗層,總共有九層。在平坐暗層中,由於采用了與獨樂寺觀音閣相同的做法,增加柱梁間的斜向支撐,從而增加了塔的剛性。同時在上下層柱使用叉柱造,上層簷柱又較下層簷柱收進半柱經。這樣既可形成塔身外觀輪廓收分的曲線美,又可保持上下層柱的穩定。各層外簷柱上下之間的銜接有鬥拱和草”木伏承托,其中所用鬥拱種類尤為豐富,全塔
共有六十餘種之多。各層因作用不同也作了不同的處理。如底層的設計安排就頗具匠心,為安置一尊高約十一米的釋迦坐像,底層的高度也較上麵各層高約一倍。為了充分利用頂部空間,底層頂部隻作了一個華麗的大藻井,而不用平?,以增加其高聳之感。在底層還采取了《營造法式》所謂的“副階周匝”的方法,在周圍設有副階,並將底層的內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達一米的土坯牆內,簷柱外設有回廊,這樣便首創了雙層套筒式結構。與之相對應,將底層建成重簷,這樣既增加了底層的活動空間,又增強了木塔整體造型的穩定感,從而使其外觀更加雋美。而從第二層以上,由於供奉的是小佛像,不僅高度降低,且采用單簷,頂上則安裝平?(除頂層外)。但仍巧妙地將每層的平坐懸挑出各層的塔身外,成為觀賞周圍景色的眺望台。應縣木塔能夠曆時九百餘年而巍然獨存,實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它在建築結構、技術、藝術方麵的成就,又使它成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對象。此外,木塔底層南麵山門的邊框和塔內第三層木製佛壇,又都是遼代小木作的稀有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