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五代十國至宋、遼、金、元建築(3 / 3)

七、喇嘛塔的傑作——妙應寺白塔

到過北京的朋友一定記得,在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有一座覆缽形的高大白塔,這便是著名的妙應寺白塔。這座塔同我們前麵介紹過的塔不同,與我們平時所常見的塔也不相同。卻與北海的白塔、揚州瘦西湖畔的白塔以及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等白塔相似。其實這是一種喇嘛塔,是元代喇嘛教興起的產物,實際就是來自尼泊爾的堵波式塔。妙應寺白塔建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成於至元十六年(1279)。是在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親自主持下,仿照尼泊爾當時流行的堵波式塔建造的。阿尼哥於元中統二年(1261)來中國,先後在元朝廷中擔任諸色人匠總管府總管、光祿大夫、大司徒等官職。他精通佛教繪畫鑄像的技藝,元大都及上都寺觀佛像多出其手。白塔竣工後,忽必烈又命以塔為中心建造大聖壽萬安寺。它是元世祖營建大都時的重要工程之一。萬安寺在元代既是皇室在京師進行佛事活動的中心,又是最早譯印蒙文,畏兀文佛經的場所,同時也是當時文武百官演習禮儀的地方。寺內設有元世祖及其子真金的影堂。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院被雷火焚毀,僅剩下白塔。明朝天順元年(1457)重建,改名妙應寺。因塔通體塗白堊,故稱妙應寺白塔,寺院也因有白塔而稱為白塔寺。現存寺院除白塔外均為清代建築。白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喇嘛塔。塔建在寺院後部的塔院正中,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構成。整座白塔高509米,呈覆缽狀,壯麗雄偉。

白塔由磚砌成,塔基共三層,下層平麵呈方形,塗朱紅色,台前設門,門前有台階式橫橋,分東西踏步可直登塔基,上、中層平麵作“亞”字形,四角向內遞收,束腰折角為圓形角柱;須彌座上層平盤挑出部分,以巨大的圓木承托,以增強磚石結構的需要,整座塔基給人以一種巍峨莊重的感覺。在須彌座式塔基上,用磚砌築並雕成由二十四個大蓮瓣圍成的半圓形覆蓮座,座上有五道環帶形的金剛圈,以承托塔身,並收到從方形塔座自然過渡到圓形塔身的藝術效果,同時富有裝飾性。塔身主體是一個碩大的覆缽體,高184米,其上收縮又砌成一個“亞”字形四出軒式刹座,再托以節節拔起的呈圓錐體的相輪(俗稱十三天)。在這肥碩的圓錐體之上置有一個直徑97米的巨大天盤(華蓋)。用厚木作底,上蓋四十塊放射狀的銅板瓦,板瓦之間,用四十條筒脊瓦接縫,並用八根固定在天盤邊緣的鐵索鏈拉緊,四周懸掛著三十六個銅質透雕的華、風鈴、花紋圖案為佛像及佛字,類似流蘇的掛飾,其上分別記有善男信女姓名及年號。每當清風吹拂,銅鈴便叮作響,聲音非常清脆悅耳。天盤之上是銅製鎦金的塔形刹頂,高約五米,重四噸。它也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采用分節套裝工藝。高大潔白的塔體與精巧金色的塔頂,在陽光映照下,相互輝映,顯得非常協調而壯觀。無怪乎當時就有人讚歎到:“製度之巧,古今罕有。”白塔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它凝聚著尼泊爾匠師與中國勞動人民的心血,是兩國友好的曆史見證。關於這座白塔,流傳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如有傳說塔座下壓著一個泉眼,因此人們稱塔為鎮龍的法寶;又傳說:“浮圖初成,有奇光燭天;每於淨夜,屢放神光,近居驚惶,疑為失火。”等等。

最有趣的還是關於《鋦白塔》的傳說。據說,不知哪一年,塔肚子上忽然裂了很大的一條縫,這還了得!地方官馬上飛報皇上,皇上也著急了:“你們這批窩囊廢!白塔可是國都西麵的‘鎮物’,鎮物壞了,就破了國都的‘風水’,風水一破壞,國家的氣數就盡了,那還了得!趕緊想辦法給我把白塔修好!”皇上下邊的官員挨了一頓訓斥,心想:“說得容易,偌大一座白塔,可怎麼修呀?!”可皇上的話是聖旨,不辦成不行!他們差人找工匠在縫上填上磚,再砌平,可就是怪,這條縫就像一個無底洞,今天填平了,明天又裂了,且裂縫越來越大,眼看白塔要不保了。這可真把這群平時作威作福慣了的官老爺們急壞了。且不說這批庸官如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整天團團轉。卻說在白塔寺前麵,有個賣斤餅斤麵的名叫“勝友軒”的切麵鋪,常常有個鋦補缸的老頭兒,到這兒吃大碗麵條,他總是不言不語的,吃完了飯,付了錢便走,從不說長道短的,也從不與人有時候,也有愛找事的人問他:“老頭兒,您會鋦什麼呢?

”“鋦大家夥。”老人回答。又有人問:“老頭兒,您大概隻會鋦酒盅兒吧!”“不鋦酒盅兒,隻鋦大家夥。”“您鋦的是什麼大家夥呀?”“什麼大鋦什麼。”還是簡短的回答,人們因為從沒看他鋦過什麼大家夥,認為他在吹牛,所以,就給了老人一個綽號“鋦大家夥”。

白塔開裂的事使大家都發愁了,萬一塌了,周圍的老百姓便要遭殃,如果拆掉重建吧,周圍的老百姓又不知要被趕到哪裏去,再也不能上這切麵鋪來泡了,再加上這個捐那個捐的,修塔少不得又要老百姓掏錢!老百姓都犯愁了,往日談笑風生的場麵沒有了。“如果有誰能把白塔鋦上該多好哇!”一天,不知哪個人說了這麼一句。你說巧不,話音剛落,那位老人便進來了:“喂,夥計,煮一斤寬條兒麵。”大家一見便樂開了:“‘鋦大家夥’,白塔不小啊,您會鋦嗎?”“會鋦。”“哈!會鋦。”大家嘩的一聲就哄堂大笑起來。有人忍著笑對老人說:“您真要把白塔給鋦上的話,我們一定請您喝酒!”老人沒搭理便出去了。你說怪不,第二天,白塔上真有七道光華燦爛的鐵箍,裂縫一點也沒有了。這個老人,卻從此再也沒見他的蹤影。人們都說:“這一定是那老頭兒鋦的。”又有人說:“這位老頭兒,一定是魯班爺。”當然,現在光華燦爛的鐵箍是看不見了,但卻可以看到塔肚子上有幾條凸起的道道,這便是當年鋦白塔留下的痕跡。這座白塔不僅宏偉、精巧,而且裏麵還藏有不少珍貴文物。1978年再次整修時,發現了元代八達馬磚雕和乾隆十八年(1753)敬裝的僧冠、僧服、經書和多種文物。其中便有乾隆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七百二十四函經卷。妙應寺白塔是典型的元代喇嘛塔,台座呈亞字形,塔脖子較粗,而明、清時期的喇嘛塔的塔脖子逐漸改細,塔座也由雙層過渡到單層,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喇嘛塔的形製在曆史上的演變過程。

八、李誡與《營造法式》

自從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問世以來,我國古代建築雖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的發展繁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至今未見像《考工記》這樣的“則例”類的官書傳世,倒是在中國古代如漢代的《九章算術》、唐代王孝通的《緝古算經》、宋代秦九韶《數學九章》等數學著作中,卻有許多計算距離、土方、材料用量、建築基地(城寨、營壘)的尺寸及麵積等方麵內容的計算題,具有很高的水平。五代至北宋初期都料匠(都料匠是從工匠中分離出來的有建築專業知識的技師,至遲從唐代起,已有民間職業匠師從事設計、結構和施工指揮,但不親自操作。)喻皓曾撰寫《木經》三卷。當時被木工奉為圭臬,惜已失傳,現僅能從《夢溪筆談》略知梗概,該書采用了與《考工記》一脈相承的原則:以人體的尺度和活動方式為準,由此派生的用具為設計尺度的出發點。直至北宋崇寧二年(1103),才有另一部重要建築著作問世,這便是由當時擔任將作少監的建築專家李誡重新編修的《營造法式》。李誡(1035—1110),字明仲,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其父鄭南公身體力行,支持王安石變法,擔任龍圖閣直學士。李誡自幼受其父熏陶,多才多藝,擅長書畫。他用小篆書寫自己創作的《重修朱雀門記》和所畫的《五馬圖》竟然受到以書畫見長的宋徽宗的賞識。他於元豐八年(1085)初入仕途,任郊社齋郎,後調任曹州濟陰(山東曹縣)縣尉。元七年(1092)調開封府將作監,開始從事建築業,一幹就是十三年。宋代將作監隸屬工部,掌管宮室、城郭、橋梁等營繕事務。凡屬重要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預算、驗收等都由將作監總管。李誡從主簿開始幹起,先升監丞,再升少監,最後升為監,總管全監事務。在此期間,他先後主管營造和修繕的重要工程有五王邸、辟雍、尚書省、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成殿、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後佛寺等。具有極其豐富的實踐和管理知識及經驗。在他調入將作監的前一年即元六年(1091),由將作監奉命編修的《營造法式》已告完成,卻引起了各有關部門的頗多指責。

於是便在紹聖四年(1097)再令李誡重新編修。李誡接受任務後,仔細地研究了前任所編的《營造法式》。發覺其主要的毛病是泛泛而談,比較空洞,對於實際操作人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或是避而不談,或是隔靴搔癢,或是語焉不詳。為此,他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他首先參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獻和舊有的規章製度,逐一進行比較、研究。隨後結合自己多年實踐的經驗,進行篩選。將那些切實可行又行之有效的各項製度、原則,乃至具體的操作步驟逐一列出,但他並不認為可以到此為止,可以閉門造車了。相反,他憑多年的經驗深知進行實際操作的建築工匠最有發言權。他將已整理、挑選出來的前人成果,逐一對匠人進行解說,並發動他們進行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了“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在此基礎之上,他對以前的《營造法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他充實了大量的可供實際操作、管理的新內容,特別是那些來自工匠們實際經驗的第一手材料,合理化的建議及那些易記,便於操作管理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明確了各項製度原則,嚴格規定了料例、工限。隨後,他又將已重新編就的草稿再次征求有關部門及經驗豐富的工匠們的意見。這樣,到元符三年(1100),一部集中了眾人智慧的、凝聚著李誡多年心血的新《營造法式》終於編就成功。崇寧二年(1103)刊印頒行後,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成為一部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實際管理、操作指導性質的“法式”。《營造法式》全書共三十四卷,內容除了行政管理上“關防工料”的要術外,側重於建築設計、施工規範,並有圖樣。在書前另有看樣,目錄各相當一卷。

“看樣”的內容主要是各“作”(工種)製度中若幹規定的理論或曆史傳統根據的闡釋。卷一、卷二為“總釋”;卷三至卷十五為“製度”;卷十六至卷二十五為“功限”;卷二十六至二十八為“料例”;卷二十九至三十四為圖樣。在“總釋”中,考證詮釋了四十八種建築物或建築構件的出典與曆史沿革,並例舉了各種同物異名和當時的俗稱。更為重要的是,在卷二末尾附有“總例”,包括:測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則,求方、圓及各種多邊形的實用數據,廣、厚、長等常用詞的涵義,有關計算工、料的原則等。是全書通用的定例,使人一目了然,方便易查。《營造法式》關於建築的設計、施工、計算工料等各方麵的記敘相當完善。最可貴的首先是較詳細地說明了“材份製”。使我們知道古代建築設計的根本法則,它是古代一種完善的模數製。“材份製”規定了宮廷、官署木結構的大、小木作材料及整個建築的比例尺度。它以拱為斷麵高度(稱為“材”),分為八種尺寸不同的等級,高與寬之比為2∶1,作為基本模數;又將材高分為十五個單位,稱為“份”,六份稱為“縍”(契),兩者作為補充模數。因此,木工在選擇了某一材料之後,就可以按規定的比例關係把其它構件的相應尺度推算出來,從而使建築構件規範化。這不僅在當時有利於規範,統一木結構建築,而且對於我們今天了解和修複古老建築極有幫助;其次是大木作圖樣提供了殿堂、廳堂兩類斷麵圖,這不僅在當時有利於控製建築物的規模,更使我們了解到兩種屋架結構形式的不同之處;其次是規定了水平、垂直的工具和方法,以及計算幾何形的方程式。為了使梁、柱、檁等的結合更加緊密,采用“生起”(外圍柱列由中心到四角逐漸加柱高)和“側腳”(外圍柱列均向內側01%—08%)使木結構中心內傾,以增強建築物的堅固性;其次是強調了建築物的造型美觀。它應用建築藝術手法,使木構建築造型、構件形式與實用完善地結合。

用比例穩定的木構架蓋成翹曲的屋麵和脊線,舒展的屋簷、多功能的殿堂和宏偉壯觀的造型,再配以一定的雕刻、彩畫裝飾,給人以華麗美觀的感覺;其次,規定了各個工種的不同技術等級和用料的標準。如在《諸作等第》一篇中,就將各項工程按其性質要求、製作難易,各分為上、中、下三等,以便於施工調配適合工匠;再次,它所包括的六卷附圖,不僅適宜於規範、指導當時的建築工程,更有利於我們後世掌握古建築的發展脈絡,維修保護古建築;最後,書中還為我們保留了有關古建築的曆史資料。例如簷下鋪作用竹網防鳥雀,室內地麵鋪編織花紋的竹席等等,這些在現存古建築中未能保留下來的,或是現已不再使用的一些建築設備和裝飾。該書也留給我們許多問題,例如書中有許多專用名詞,由於時代久遠而難以理解,這有待於我們繼續考證。當然,該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但比起它所作的貢獻來說,隻不過是白璧微瑕而已!畢竟《營造法式》是我國現存內容最完整、最豐富的一部古代建築學專著。在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