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氣勢磅礴的故宮三大殿
到過北京的人,大概很少不去故宮的,而凡去過故宮的人,大都對這一氣勢雄偉、豪華壯麗,具有我國古代建築獨特風格的古代皇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宮,明清時稱紫禁城,占地麵積達七十二萬平方米。現存建築九百八十餘座,其中包括明代建築九十餘座。房屋八千七百餘間,建築麵積十五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從1925年起,故宮改稱今名。在這眾多的故宮建築中,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肯定要數故宮三大殿了。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是外朝的主體建築。其中太和殿為主殿,是舉行大朝會和大典的地方,它既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堂。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動工興建,當時征調全國著名工匠和民工、衛軍共三十萬人,連續施工十五年,至永樂十八年(1420)方才建成。太和殿等三大殿幾乎在相同時間內竣工。三大殿依次排列,共同建築在一座高八米一三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共三層,有穩重渾厚的須彌座。每層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杆圍繞。連同前麵高三層的月台共同形成一個“土”字形的石台基座。台基前有三座石階,中間為禦路。禦路正中為一塊長方巨石,周邊雕卷草,下雕海水江涯,中雕以流雲襯底的高浮雕蟠龍,刻工精美。
太和殿是外朝的前殿,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今名,俗稱金鑾殿。太和殿明代始建時為重簷廡殿九間殿,屬於最高級殿宇。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改為麵闊十一間,但總尺度並無大的變化。太和殿通麵闊6393米,通進深3717米,高269米,連同台基,通高35米。總麵積約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整殿形體宏大,造型莊重,為了突出主殿應有的崇高莊嚴的形象,它采用了古代建築最高等級的標準和結構類型:屋頂是重簷廡殿頂,柱網為三環布局;下簷為單翹重昂七襪鎏金鬥拱,上簷為單翹三昂九襪鎏金鬥拱,再施以三樣黃琉璃瓦(明代定下規矩:皇宮建築一律用黃琉璃瓦);正脊和正吻為二樣,正吻高達三米四;太和殿還別出心裁地在屋簷角上施以“行計”的裝飾,簷角走獸多達十個,分別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吼)、行什(猴);殿內豎有七十二根楠木巨柱,每根柱高十二米七,殿中央的二米高台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太和殿不僅規模宏大,結構高級,所用裝飾和陳設也是第一流的:內部梁枋飾以最高一級的以龍為主要紋飾的“和璽彩畫”;格扇、門窗等處都有極華貴的雕飾;“禦座”前麵是禦案,禦座兩側有金漆屏風、香兒、香爐、仙鶴等擺設;明間六柱用瀝粉金漆蟠龍,環繞鏤空透雕寶座,頂上雕以精美的蟠龍藻井,采用“赤金”、“庫金”互變及藍色、綠色互變相結合的手法彩製了行、坐、升降等各種姿態的龍;室內地麵采用六十四厘米見方的金磚鋪墁。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莊嚴華麗,處處顯示出“真龍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
殿前丹墀之上置以銅龜、銅鶴、日晷、嘉量等象征人壽年豐的吉祥雕塑和器物,以期皇位永極,國祚長盛不衰。在殿前的台階上還置有十八個巨大的鎏金銅鼎,用以儲水防火。此外周圍還飾有精美的石雕;雲龍禦路,三層台基上分砌有漢白玉的龍鳳望柱、欄杆、螭頭流水等,它們與紅牆黃瓦交相輝映,在藍天的襯景之下顯得格外鮮麗莊嚴而壯觀。在明清,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諸如皇帝登極,慶祝元旦,各主朝會,慶壽,頒詔等隆重儀式均在這裏舉行。因此,不僅殿前有寬闊的月台,而且還有麵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可容萬人聚集和各色儀仗的陳列。試想當年,從天安門一直排到端門的儀仗、旗幟,在鼓樂聲中,露台上跪滿了文武大臥,殿內香煙繚繞,在山呼萬歲聲中,那個端坐在龍椅之上的天子,該是何等的威風和狂妄啊!中和殿在台基的中部,為五間方亭式,單簷攢尖式屋頂,四麵格扇的殿堂,高二十七米。其鎏金寶頂鐫刻極為精致。它主要供皇帝休息之用。寶和殿麵闊九間,重簷歇山頂(較太和殿次一等),高二十九米。它主要供殿試和宴會外賓之用。殿後的雲龍階石,是用一塊重達二百五十噸的大石雕成。三座大殿共建在一個工字形三層漢白玉的台基上,各以其功用大小而取不同形製,卻形成一個有主有次富於變化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四周廊廡環繞,氣勢磅礴,實為故宮中最為壯觀的建築群。
三、祭祀神壇
到過北京的人,如果僅參觀了故宮而不去天壇看看,那是非常遺憾的,因為那裏別有一種情趣。如果說故宮的三大殿以其氣度恢宏、規模龐大,場麵壯觀著稱的話,那麼天壇則以其獨特而精巧的結構,秀美而端莊的造型及崇高而深遠的意境見長。天壇位於今北京的東南部,正陽門外,永定門內路東。與先農壇隔街相對。天壇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地方。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當時叫天地壇,其中主要的建築叫大祀殿,是一座長方形單簷殿堂,專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用。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之製,天地開始分開祭祀。在大祀殿南麵建祭天的圜丘,另在北郊建方澤壇(今地壇)祭地。嘉靖十九年又在原大祀殿處建行祀穀禮的大享殿(今祈年殿)。至此,天壇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平麵都呈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外壇東西長一千七百米,南北寬一千六百米,麵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米。內壇南北相距一千二百八十三米,東西一千零二十五米。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中間有一座長三百六十米、寬二十八米平直如砥的“神道”(也叫丹陛橋或海墁大道)相聯。為了體現“天圓”的宇宙觀,設計者除了將內外壇牆的北半部和兩壇之間的隔牆都作弧形外,還將主要建築物如圜丘壇、祈年殿、皇穹宇的平麵都作圓形。並用藍琉璃瓦覆蓋屋頂以象征青天。祈年殿為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舉行祈穀禮的地方,它建在“祈穀壇”上(大祀殿廢後改為祈穀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