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明清建築(3 / 3)

祈穀壇是一座由漢白玉砌的直徑九十一米,高六米,麵積約五千九百平方米的圓形基座,分為三層,每層的邊沿都有漢白玉欄杆和雲龍望柱,南北台階的中間還各有三塊巨大的雲龍石,雕刻精致,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整個祈穀壇坐落在一座高四米、東西一百六十五米、南北一百九十一米的磚台上。祈年殿立於祈穀壇中央,殿高38米,直徑3272米,為圓形建築,尤其出色的是大殿的特殊結構:它不用大梁長檁,三層殿簷全靠二十八根巨大的木柱和三十六塊相互銜接的枋、桷支撐著,設計者頗具匠心,用圓形平麵象征天,以中心的四根高192米、直徑12米的龍井柱象征四季,中間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個月,外圈十二根簷柱象征十二個時辰,總共二十八根柱子又象征二十八宿、三十六塊枋、桷則象征三十六罡……屋頂為三層琉璃瓦,最初從上至下分別為藍、黃、綠三色,象征天、地、萬物。至清乾隆年間全部改為藍色琉璃瓦,以象征天的深邃。殿內地麵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麵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遙相對應。外圈十二柱間裝隔扇、檻窗和藍琉璃磚檻牆。大殿全部用龍鳳和璽彩繪畫,顯得富麗堂皇,殿內設雕龍寶座,是行祭祀時安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結構雄偉,構架精巧,室內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形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既構成了優美的拋物線外輪廓,又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特別是那三重層層向上的屋簷,更表現可與蒼天相接,達到思想內容與建築藝術高度的統一。

同時,由於將祈年殿建在高於垣外地平十米以上的高壇之上,使得人們在穿過茂密的參基古柏叢林後,至此有頓然超出蒼翠的林海之上,超凡脫俗與天接近的感覺;而這正是祈天之時所需的靜謐肅穆的氣氛。為了突出天壇祈年殿的崇高孤兀,設計者不在其附近建配屬建築,其他諸如殿後的皇乾殿和神廚、神庫及宰牲亭等附屬建築,或是完全被掩遮或是遠離主體建築,隱蔽於叢林中。總之,壇麵所見,惟有蒼穹與林海。往南出了祈年門,便是神道了。神道連接祈穀壇和圜丘壇。神道築在磚石台基上,北高南低,與祈年門連接之處高四米,它同樣高高在上。它那修長而空曠的造型,表示上到天廷需要經過遙遠而漫長的路程。順著神道往南走,便可看到一座圓形單簷攢尖藍琉璃瓦頂的建築。這便是專門置放祭天神牌的皇穹宇。它也建於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才改現名,當初它是二層簷綠琉璃瓦、清乾隆年間才改成單簷藍瓦的,它建在漢白玉台基上,高19米,直徑156米,殿內天花為貼金龍鳳紋,八根金柱上是貼金纏枝蓮。該殿外形簡潔雅致,遠遠望去,就像一把金頂的藍傘高撐雲空,在陽光下放射著燦爛的光輝。其內部結構精巧,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令人叫絕的是,殿外建有回音壁,回音壁直徑六十三米,壁牆用磨磚對縫砌成,渾圓無接痕、精致細膩,世所罕見。由於圓圍牆的攏音作用,兩個人如果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麵,一個人靠近回音壁低聲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反射前進,像打電話一樣,讓另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

此外,在皇穹宇台階前,還有三塊著名的三音石,它們也是利用音波反射的原理,在不同的位置上收到不同的回聲效果。出皇穹宇再往南,便來到圜丘壇。壇始建於嘉靖九年,它是按照南京的式樣,用藍色琉璃磚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進行擴建,將欄板望柱改用漢白玉石,壇麵鋪石用最高級漢白玉艾葉青。圜丘壇是每年冬至祭天時設祭物的地方,故又有祭台、祭天台或拜天台之稱。壇為露天三層圓形以象征天,古人將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稱為陽數,又叫天數,而“九”又是所謂的“陽數之極”常用九來表示天體的至高和至大。為了符合天意,這座石壇的欄柱、台階,砌壇的石塊等等,至少是陽數,並大都和九字有關,這不但在造型上形成了一幅有趣的圖案,而且結構也富有幾何學的巧用。壇高一丈六尺,最上一層直徑九丈,名一九,中間一層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層二十一丈。名三七。上層台麵中央嵌有一塊圓形石板,叫太極石。周圍一圈鋪有九塊扇形石板,為一重,第二圈十八塊;……至第九圈為八十一塊。中層從九十塊鋪至一百六十二塊,下層從一百七十一塊鋪至二百四十三塊,恰好是九的二十七倍。每層四麵有台階,各九級。上層欄板七十二塊,中層一百零八塊,下層一百八十塊,總計三百六十塊,正符合周天360°的天象數字。最有趣的還是那塊太極石了,站在它上麵小聲說話,聲音竟非常洪亮,這也是利用音波反射的原理。據測,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隻有007秒。圜丘壇的附屬建築物也同樣位於密林深處。圜丘壇四周,繞以圓形平麵和方形平麵闦牆一重,僅一米多高;闦內空洞不植樹,闦外則森林茂密,造成隔絕空間,但處理手法不及祈年殿一組位置得法。此外,天壇非常講究構圖原則,如從祈年門望祈年殿,恰好在由明間柱額雀替所形成的景框中,剪裁適度,是一張天然藝術照片;又如借助於皇穹宇入口處的磚砌拱門,以門框為景框,也同樣形成一幅完整的皇穹宇畫麵。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天壇的規劃不落俗套,它擺脫了曆來以中軸線對局的布局設計方式,而將內壇建於外壇南北軸線以東,同時又將祈穀、圜丘兩壇的中心聯線移至內壇南北軸線以東,使得兩壇的中心聯線和外壇兩牆的距離能夠延長近二百米,使人感到視野開闊,深遠。所有這些,與前述的種種處理手法,均突出表現了“天”的神聖、崇高、把“天”具體化,滿足了祭祀建築的特定要求和最佳效果,堪稱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除上述主要建築群外,天壇尚有七十二長廊、齋宮、神樂署等建築群,它們也各有其特色,但稍遜於前述主要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