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陵墓建築(2 / 3)

二、明清兩代的皇家陵墓

蒙古族統治中原將近100年,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敗了元代統治者建立了明朝。建國之後,繼承曆代漢族統治的傳統,大力提倡儒學,特別崇尚以禮治國。明朝一開始就為文武官員製定出嚴格的墳墓規矩,並明確禁止火葬與水葬,如果有循習元人焚棄屍骸者還要定罪。朱元璋自己的孝陵建在首都南京,前有排列著石人石獸的墓道,後有作為舉行祭祀活動的179恩殿。殿後為墓穴上方的大土堆,築成圓形城堡,稱作“寶城”。在寶城前另建高大城台,城台上有城樓,稱為“方城明樓”。這種布置奠定了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31北京明十三陵永樂皇帝朱棣登位以後,遷都北京。這個遷都的決定雖然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才正式宣布,但朱棣從1407年就開始了大規模地規劃北京和建造皇城;與此同時,他也不放鬆對陵墓的修建。公元1409年,朱棣當皇帝後第一次回到北京,就派人在北京附近尋找風水寶地,修建皇陵。皇宮開始興建,皇陵也開始選地,表示了他遷都北京的決心。明代皇陵選擇的地點是在北京昌平縣以北的天壽山南麓。天壽山是燕山山脈的支脈,山勢除北麵外還向東西兩側綿延成三麵環抱的形式,形成了一個南麵開闊的小盆地。朱棣的長陵就坐落在這塊盆地的北麵山下,坐北麵南。自朱棣以後的12代明皇的陵墓都依次建在長陵的左右,形成為一個龐大的陵區,稱為“明十三陵”。明陵與以往的唐陵、宋陵有些什麼不同呢?第一,明十三陵雖都是背山而建,但不像唐陵那樣以山為寶頂,開山為墓穴。明陵的墓室都是挖地而建,上覆黃土堆為寶頂,與地麵建築組成完整的建築群體。第二,明皇陵與宋皇陵一樣都集中建造在一起,各座皇陵都自成體係。但它與河南鞏縣的宋皇陵不同的是各座皇陵既獨立又互有聯係。13座陵墓有一個總體規劃,有一個總的入口,有一條共有的神道。

13座陵墓組成為一個極其壯麗而又十分完整的陵區,這是過去曆代皇陵所不曾有過的。整個陵區周圍約有80裏,正門在南麵,名為大紅門。在大紅門的前麵還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是陵區的標誌。進大紅門,迎麵是一座高大的碑亭,所謂碑亭就是專門置放石碑的建築,平麵呈方形,四麵開門所以稱亭。高大的“大明

長陵神功聖德碑”置於亭的中央,上麵刻的是明仁宗朱高熾為朱棣作的碑文。過碑亭再往北就進入了陵區的神道。神道南端有一對六角形的石柱,往後有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共12對,其中臥像、立像各半。石人有勳臣、文臣、武臣三種共六對,全為立像。這18對石雕像分列神道兩旁,十分壯觀。走過神道,迎麵是一座欞星門,進門後又經過兩座石橋,地勢逐漸升高,道路才分向各座皇陵。如果一直往北就來到長陵。從石牌坊到欞星門,共長2600米,設置了一連串的碑亭、石雕和門座,的確顯示了皇陵特有的宏偉氣勢。下麵著重介紹長陵的建築。長陵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開始建造,11年完工,形製完全模仿南京明孝陵。陵墓建築分前後三進院子,第一進院子在陵門與179恩門之間,院內原有神庫、神廚和碑亭,是存放和製作祭祀用品的建築,如今隻剩下碑亭了。第二進院子即陵墓主要祭祀用建築179恩殿所在地,179恩殿規模之大僅次於紫禁城的太和殿,而且大殿的柱、梁、枋等構架全部用的是名貴的楠木製作,所有立柱都是整根的楠木,最大的直徑達1.7米,這是太和殿也沒有的。大殿的屋頂也是重簷廡殿式,大殿下麵也有三層白石台基,當然從總體上講,作為陵墓的大殿不允許超過皇宮的大殿,所以在殿的大小,台基的高矮方麵都比太和殿要小。179恩殿與太和殿幾乎建造於同一時期,二者相比,各具千秋,一個為皇帝生前服務,一個為皇帝死後享用,可見封建皇帝對陵墓建築重視的程度了。第三進院子主要有寶城與明樓。寶城明樓是一座重簷屋頂的城樓坐落在高高的城牆上,上下全部用磚石建造,樓中央立石碑,碑上刻記陵墓主人的名字“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明樓後麵接連著寶頂,實際上是一個大墳頭,直徑達300多米,寶頂下深埋著地宮。總體上看,一座大殿一座碑樓連著寶頂,外加若幹座門與配殿組合成三進院子,這就是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長陵及其他12座陵都是這樣。長陵的地宮至今還沒有發掘,但比長陵小的定陵地宮已在1956年發掘了。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後的陵墓。

朱翊鈞於萬曆十一年(公元1584年)開始建陵,至公元1590年完成,前後花了六年時間,耗費白銀800餘萬兩,相當於萬曆年初全國兩年的田賦收入;動用軍、工匠每天竟達三萬餘人,在明陵中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在建造中間,神宗曾六次親去現場察看,可見他關心的程度可惜的是定陵地上建築幾乎被破壞幹淨,隻剩下後院的方城明樓、寶頂和牌坊門了。發掘工作就是從寶頂下麵開始的,經過幾年努力,終於揭開了這座地下宮殿的秘密。定陵的地宮埋在寶頂之下27米深處,平麵分前、中、後殿及左右配殿共五個墓室,共1195平方米。各墓室之間都有通道及石門相聯,地宮全部用石築造,頂部用石發券,地麵鋪的是高質量的金磚。中央三個主要墓室之間的石門都設有兩麵門扇,每扇門高約3。3米,寬1。7米,重約4噸。這麼重的門怎樣關啟呢?聰明的工匠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門板做成一邊厚一邊薄,近門軸的一邊厚達0。32米,而另一邊隻有016米,這樣門的重心就移向門軸的一邊。另外,還把門軸的上下兩端做成球形,易於轉動,這樣一來門雖重,但開關起來卻不那麼費力。地宮的後殿是墓室中最大的一部分,長36。1米,寬91米,高9。5米,靠後牆放著棺床,上麵中央放著神宗的棺槨,左右兩邊是二位皇後的棺槨,四周放有裝滿各種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在這些遺物中,最珍貴的就是皇帝和皇後戴的金冠和鳳冠金冠全部用金絲編織,冠上有龍有鳳,龍為金製,口銜寶珠,鳳身上也布滿用寶石翠玉製成的花朵,

每頂鳳冠鑲有珍珠5000多顆,寶石百多塊。此外還有金壺、金盒、金玉釵簪及大量玉圭、玉帶、玉碗等玉器;還有專門在景德鎮“禦窯廠”燒製的大龍缸、瓷爐及各種瓷瓶、瓷碗;大量的絲織品,其中有皇帝穿的繡有12個團龍的龍袍;皇後穿的百子衣,上麵繡著鬆、竹、梅、石、桃、李、芭蕉、靈芝等八寶和形態生動的百子圖。定陵地宮出土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32清東陵與清西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開國的兩位皇帝,他們在世時雖然還沒有取得全國統一,但是已經認識到,滿族如果不吸取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統治經驗是無法統一天下和維護封建統治的。所以他們很注意召用明朝的降臣並委以重任,細心學習明朝的各種製度和法律。

順治皇帝入關後,更全麵繼承明製,使用了紫禁城的全部建築。在陵墓建築上,順治帝也學習明皇陵的經驗,親自在北京東郊的燕山之下選定了陵址,開始建造了清孝陵。之後,順治皇後的孝東陵、康熙的景陵相繼建成,形成了一個陵區,稱謂清東陵。東陵完全模仿明十三陵,各陵既獨立又有統一的規劃。清孝陵在諸陵中規模最大。它的前麵有一座大石牌坊,進大紅門後,有碑亭及長達500米的神道、欞星門。這條神道突出在孝陵之前,有點像是諸座皇陵共同的前導。有了河北遵化縣的清東陵,為何在河北易縣又興建了一個清西陵呢?這事的起因還在於雍正皇帝。他原在東陵已經為自己選定了陵址,但工程還未開始,他又變了卦,硬說根據精通風水之人的再三審議,以為東陵這塊選地雖大而形局不全,土中又帶砂質,實不可用,又在易縣境內的永寧山太平峪尋得一塊吉地,據說這才是乾坤聚秀、陰陽會合的寶地。當然易縣與東陵祖墳相去數百裏,這樣是否與古製相悖,他要諸大臣評議。皇帝一聲令下,諸臣哪敢說個不字。他們引經據典,說明曆代皇帝建陵也有相距四五百裏的,而且遵化與易縣都離京城不遠,可稱為並列神州等等。於是在易縣太平峪修建了雍正帝的泰陵,打破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製度,開辟了清代的另一陵區,稱為清西陵。乾隆皇帝本應追隨父親在西陵建墓,而且確也選定了墓址,但他考慮到,子孫後代都如此效法葬在西陵,則東陵勢必冷落而荒蕪,所以決定還是將自己陵墓建在東陵。並為此立下規矩,說明他的兒子應在西陵建陵,他的孫子應在東陵建墓,這樣陵雖分東西,但一脈相承,形成父在東陵,子在西陵的分葬格局。這規矩傳到乾隆的孫子道光皇帝時就遭到了破壞,本來他應葬在東陵,花了七年功夫已經建成陵墓,但他硬以地宮浸水為由,將陵拆遷至西陵。到了同治皇帝,按次序應葬西陵,但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硬下令要把她兒子的墓改建在東陵,隨他的父親相葬。所以,所謂祖宗的規矩,有權的皇帝也是可以輕易破壞的。清代陵墓與前代不同之處是開始為皇後另建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