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明文規定:皇後死於皇帝之前則隨皇帝同葬於帝陵,所以不少帝陵建好後是皇後先葬進去的。如果皇後死於皇帝後則在帝陵附近另建皇後陵,其規模要小於皇陵。慈禧太後兩朝聽政,大權在握,她自然不甘心於後陵的規模,所以下令將已建成的她的陵墓的三座殿拆除重建。重建後的179恩殿及左右配殿的梁柱和門窗全部都用名貴的黃花梨木和楠木製成,在木梁柱上不用一般的油漆和彩畫而全部用金粉在原木上直接繪製龍、鳳、雲、壽字等圖案。在三座殿的裏外彩畫中,金色的龍就有2400多條,至今仍金光閃爍,保存完好。在三座殿的三麵牆上鑲有30塊不同大小的雕花磚壁,全部用磚砌出“五蝠捧壽”和“字不到頭”的圖案。所謂五蝠捧壽是五隻蝙蝠圍繞著一個幾何形的壽字即萬字,這種花紋連續組成沒有結束的邊頭,取其富貴不到頭的意思,這些裝飾都是象征著福、壽與吉祥。在這些磚雕的表麵全部用赤、黃二色的金葉貼飾,它們與梁架上的金色彩畫上下交相輝映,滿堂金色,光彩奪目。殿內這樣豪華的裝飾還不夠,在179恩殿的台基欄杆上還雕滿了龍鳳的紋樣,在周圍69塊欄板的兩麵共有138副“鳳引龍追”的圖案,鳳飛翔在天上,龍追隨於其後;欄杆上的柱頭,一般宮殿建築往往雕刻著龍或鳳紋,一龍一鳳相間排列,但在這裏的74根柱頭上,全部都是鳳凰穿雲的雕刻,而在柱身上則雕有一條升龍出水的圖案。這種鳳在上龍在下的雕飾在別處還未見到過,這真實地反映了這位皇太後淩駕於皇帝之上的權力。東陵規模雖不大,但它前後修建的經過和這樣豪華的裝飾,說明了慈禧太後的窮奢極欲和腐朽的本質。
三、陵墓地麵上的雕刻
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早期的實物,如今留存下來的很少。有些史書上記載描繪得很具體的重要宮殿,例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唐代大明宮的含元殿、北魏洛陽的天寧寺塔都已蕩然無存,見不到它們的宏偉形象了。其原因除了封建皇朝曆代更迭,遭到人為的破壞以外,主要是這些建築為木結構,很容易毀壞。相比之下倒是古代的陵墓建築比較容易保存下來,因為它們多為磚石結構,而且一部分埋在地下,尤其陵墓建築中的磚石雕刻,留存下來的更多。這對於我們認識古代建築中的雕刻藝術,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前麵已經介紹過,自東漢開始,石雕在陵墓建築中已被廣泛地應用。石闕放在陵墓的最前麵是重要的入口標誌;其後是係列的石雕,有獅、辟邪、虎、牛、馬、駱駝、羊等成對地布置在墓道兩旁,組成為陵墓建築不可缺少的神道部分。到唐代,神道兩邊又增加了石人,有文臣、武臣,還有外族的藩王像。陝西乾縣唐乾陵神道的石人石獸共有110餘尊。以後的宋、明、清各代的皇陵都有這樣排列成行的石雕。現在我們選擇石雕中常見的幾種加以介紹。31石柱又稱石表、望柱、神道柱,多置於神道的前麵。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出土的漢代秦君墓石柱和南京市郊南朝時期蕭景墓墓表。它們的形式是由柱礎、槽柱、方版、束柱、蓋盤和蹲獸幾部分組成。方版上刻有墓主人的職位和姓氏,所以石柱是陵墓的一種標誌。在柱礎和蓋盤部分都雕有獸形和蓮花的圖像,柱身下段是槽柱,這種形式在我國古代很少見到而是古希臘、羅馬建築中常見的一種柱身形式,這反映了此時融合吸收了西方文化藝術的特征。在唐、宋、明、清各代皇陵前的石柱,形式有了變化。
槽柱和方版不見了而改為六麵或者八麵的柱身;頂上的蹲獸不見了而代之以圓柱形的柱頭;下部的柱礎也多用了須彌座形式的基座;柱身滿布雲紋,柱頭雕有龍紋;整體造型比前代的簡單。32石獅這種出現在重要建築門前的獸中之王,自然在陵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石獸,幾乎在所有陵墓神道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石獅作為大門入口的守護神獸,有時並不在神道左右而蹲在陵寢建築大門的兩邊。在江蘇南京郊區南朝陵墓前的幾座石獸是如今留存下來的古代石雕中的精品。蕭景墓前的石獸名辟邪,實際上也是一種獅子的造型。它體形碩大,兩側雕有飛翼,取名辟邪,有辟除邪惡之意。在雕法上,它不追求獅子的細部刻畫而用簡潔的手法突出整體的動態。獅子四肢著地作站立狀,胸部向前挺出,頭部往後向上微昂,張嘴吐舌,身體比真實的大,四肢比真實的短而粗壯。它用誇張的手法力求表現出獅子的雄偉和力量,這就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所講求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特征。西安附近唐順陵、乾陵的石獅,在造型上繼承了南朝風格,不著重獅子細部的刻畫而力求表現出獅子整體的神態。蹲立在座上的獅子,前肢直立,腳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具有一種充分的力量感。河南鞏縣宋陵前的石獅,在形態上更接近真實的獅子了,細部刻畫比以前具體,頭上身上的卷毛,脖子上帶的項鏈、鈴鐺都有清楚的表現,但在總體神態上卻不如唐和南朝的作品。明、清兩代陵墓留下了大量石獅,體量上有大有小,雕法上有粗有細,在獅子神態的表現上多種多樣,但在總體氣勢上都不如早期石獅子那樣生動而有力。
四、陵墓地下部分的雕刻
陵墓地下的雕刻品因為保存得完好,所以比地上的雕刻數量更多,形式更豐富多彩,為我們提供了一大批藝術珍品。早期的墓葬中能見到的雕塑品最大量、最精美的要算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了。這是一種用土塑造然後燒製成的陶器,從已經挖掘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兵馬俑中,可以分為弩、步、車、馬四個兵種。它們排列成整齊的隊列,大小與真人相近,粗看形象相似,但細觀卻神態各不相同。更有意思的是每一件人俑都分解為頭、手、軀幹、足等七種部件,分別塑造燒製,然後組裝成整體。這種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反映了秦代雕塑的高度技藝水平。這數以千計的兵馬俑還隻是始皇陵區的一小部分,而且還隻是陵墓地宮外圍的殉葬區域,真正地宮中的精品想必會更加令人驚歎。漢代的地下墓室都用磚或石為結構,形式多采取板梁式,即墓室的牆和頂全用大塊的石材和磚構築。磚長約1.5米,寬0.6-0.8米,厚0.2-0.3米。後來為了便於製造,墓室的頂改用拱形券或者小塊磚層層疊出的結構。這個時期的墓室裏,石和磚的表麵多有雕刻作裝飾,稱為畫像石和畫像磚。雕法是用刀在磚石表麵刻劃出印,沒有高低起伏者稱為線雕,雕出高低層次者稱為淺浮雕。雕刻的形象有人物、植物、獸類和建築,表現的內容多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宴客、打獵、放牧、出行、收租等;也有表現當時流行的神話故事情節,市俗生活如播種、收獲、煮鹽等勞動的場景。
這些雕刻有的構圖緊湊,雕刻細致精美;有的雖比較粗獷,但卻十分生動雅拙,為今人留下一批古代民俗生活和藝術的珍貴資料。宋代皇陵至今沒有發掘。在已經發掘的一批宋、遼、金墓穴中,使我們見到了另一種風格的雕刻作品。散布在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小型墓室多為磚築,墓室不大,有的隻有二米見方。它們的特點是把墓室四壁裝飾成墓主人生前的環境,
例如山西侯馬市的董海墓和董明墓都建於金代,在墓的四壁表現出墓主人的住宅形象,每麵都是三開間的房屋,有門有窗;墓主人夫妻端坐正麵桌子兩旁,桌上放著食物、花卉;有的還有戲台,台上男女戲子正演著戲曲。所有這些形象全部都用磚雕刻而成,連建築上的立柱、橫梁、屋簷下的鬥拱,門窗上的花格裝飾都一一表現出來,甚至小戲台上的人物表情都有細致的刻畫。置身墓中,仿佛又回到真實的生活環境之中。這種世俗化的表現手法是這一時期墓室建築的特征。明、清兩代皇帝陵墓地宮的發掘又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陵墓建築的雕刻。明定陵地宮第一次向我們揭示了地下宮室的宏偉麵貌,但定陵地宮的裝飾雕刻不多,而真正顯示地宮雕刻藝術的還是清東陵的裕陵地宮。裕陵是清代乾隆皇帝陵墓。乾隆當皇帝60年,活到89歲,自稱為“十全老人”,裕陵地宮的規模和雕飾的確反映了這位盛世皇帝的誌得意滿。地宮為石築,進深54米,麵積有372平方米。整座地宮的四周牆壁和宮頂都雕滿了佛教內容的裝飾;四道墓門,八塊門扇都是由高三米,寬1。5米,厚19公分重達三噸的青石製成;每扇門上各雕有一座菩薩立像。他們頭上戴有蓮花瓣的佛冠,耳戴佩環,上身袒胸露臂,肩上披著飄舞的長巾,雙手還掐著西蕃蓮,下身穿著長裙,腰上係著長長的垂珠菊花,赤著雙腳,立在出水的芙蓉花上,麵目脈脈含情,體態輕盈端莊,在高起的雕像周圍裝飾著淺浮雕的卷草紋。在主要的地宮墓室裏,頂部刻有三大朵佛花,花心由佛像和梵文組成,外圈有24個花瓣。在墓室的東西壁上雕刻有佛像和象征著吉利的八寶圖案。在四周牆上刻滿了印度梵文的經文和用藏文注音的番文經書,梵文共647字,番文294645字。所有這些菩薩像、經文、裝飾圖案都妥貼地安置在地宮的牆上頂上,布局緊湊,雕刻細膩,整座裕陵地宮成了一座地下的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