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築是古代建築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中國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傳播最廣,信仰的人最多。佛教產生在古代的印度,創始人是釋伽牟尼。他原是古印度迦毗羅王國的一位王子,傳說這位王子在接觸社會中,看到人類經曆著生、老、病、死的痛苦,於是決心離別自己的妻兒走出王國,隻身去探索解脫人生痛苦的道路,當時他才29歲。六年之後,終於在一天晚上大徹大悟而成佛。之後,他周遊各地,廣收弟子,宣講他悟到的真理,組織教團,形成了佛教。據推算,這個時期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前五世紀。佛教的教義認為:現實的世界是一個“苦海無邊”的世界,這裏包括生、老、病、死之苦,與親人離別之苦,生活得不到保障,欲望得不到滿足等等。而這些苦難的造成是因為人類有了各種欲望而產生的,
這些欲望都是由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引起的,所以要解脫人世之苦,就必須斷絕這些欲望,苦苦修行,直到生命的終結才能達到理想的無苦境界。這在佛教中稱為“涅231”。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漢代,並很快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頌揚。他們組織專人傳譯經書,講習教義,在全國各地開掘石窟,修建寺廟。
據曆史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方梁朝有佛寺2846所,出家僧尼有52700多人,僅建康(今南京)就有較大的佛寺70所;北方的北魏有寺院三萬多所,僧尼200多萬人。唐朝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盛期,朝廷在都城長安專門設立譯經院,聘請國內外著名僧人翻譯經文,派出僧人去外國遊學,使佛教經中國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全國寺院和僧尼數量大大增加,並規定寺院僧尼享有免稅、免兵役的特權。這樣一來,僧尼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給皇權帶來了威脅,所以到唐武宗(公元841-846年)時下令滅佛,拆除官方寺院4600多所,私寺46600餘所,勒令26萬多僧尼還俗,沒收寺院所占民田數千萬畝。但這種大規模的禁佛事件隻占曆史上很短的時間,過了不久,佛教依然得到了重視與發展。佛教逐步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中國佛教。道教是產生於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創立於東漢中葉順帝時期(公元126-144年)。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它的信仰核心是“道”,相信人隻要經過修煉才能得道,可以長生不死,成為神仙。它綜合了古代的鬼神思想,神仙巫術,提出了一係列的修道之功和煉道之術。道教流行於民間,往往形成一些秘密的宗教組織,在有些農民和平民的鬥爭中成了發動和組織群眾的旗幟與紐帶。道教也為封建皇帝所提倡,唐代統治者自稱為老子的後代,特別崇尚道教,追贈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在各地建造宏大的道教建築,稱為道觀。
明代道教更受到朝廷的扶植,江西龍虎山上清宮、湖北武當山和四川青城山的道教建築群都是明、清時期擴建和新建的。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立。伊斯蘭教信奉真主安拉,穆罕默德宣稱宇宙萬物皆為安拉所創造和主宰。安拉沒有形象,他無所在又無所不在,不生育又不被所生,無始無終,永生自存。天下除安拉外別無其他神,所以安拉是獨一無二的,穆罕默德隻是受命於安拉來傳布伊斯蘭教,他的使命是給人類帶來“安拉之道”。安拉大慈大仁,主張施濟貧民、孤兒,奴隸可以贖身;主張買賣公平,製止血親的相互仇殺;主張和平與世界安寧。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是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我國又稱為回教、清真教。宋代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沿海地區的廣州、杭州、泉州、揚州等地都有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來往,有人還在當地定居,所以這些城市出現了一批伊斯蘭教的寺院。無論是佛教、道教或者伊斯蘭教,既然要傳播它們的教義,擴大自己的影響,各自都有一套宗教的儀式,進行各種宗教活動。宗教活動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往往都伴以一定的音樂和舞蹈,主持者們還穿著專門的服裝,而所有這些活動,都需要在一定的建築環境裏舉行。隨著上述三大宗教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相應的宗教音樂、宗教美術和宗教建築,它們和形形色色的宗教思想、宗教文學組成為宗教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現在我們要介紹的宗教建築,不僅是因為它們在宗教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還因為這些建築規模比較大,建造比較講究,在各個曆史時期都有不少成為建築中的範例。在至今留存下來的古建築中,宗教建築占著相當大的比例,所以在認識和研究古建築時,它們就成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了。
一、佛教建築藝術
佛教寺廟的布置形式任何建築,它的形式都是根據使用的要求而確定的。佛教對建築的要求,第一能供放佛像讓信徒們膜拜;第二能為僧侶們聚居修行。相傳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時,印度高僧來到洛陽,先是住在鴻臚寺(這裏的“寺”是中國古代官署的名稱,是接待外國來客的處所),後來才為這些高僧專門建造了一座房子安置佛像和居住,並以馭運佛卷來中國的白馬命名,而且沿用官署的名稱,定名為白馬寺,這可算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建築。之後“寺”逐漸就成為佛教建築的專稱了。在佛教傳入初期,專門的佛教寺院還沒有建造,有不少官吏、富人將自己的住宅獻出當作寺院,被稱為“舍為寺”,把住宅的前廳
作為供奉佛像的佛殿,住宅的後堂作為講學佛經的經堂。中國古代住宅、官署在建築的布置上都是由多座單幢建築有規則地組合成院落,所以這種傳統的院落形式也成了中國佛寺的基本形式了。隨著佛教的發展,佛寺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在寺院的中軸上依次排列著大門、供奉天王和佛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誦經修行用的法堂和經樓,根據寺廟供奉菩薩的多少,還可以加建觀音殿、毗盧殿等;在這些主要殿堂的兩旁和四周則布置居住、存物、待客和廚房、浴室等建築;有的寺廟在天王殿前還建有懸掛鍾、鼓的鍾樓和鼓樓,分列在院落的左右。如今留存下來較為完整的寺廟如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阿育王寺都是這種格局。並不是所有佛寺都采取這種中軸對稱、十分規整的形式。在我國西藏地區,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宗教內容多而複雜。反映在佛寺上除佛殿、經堂外,還要有保存活佛遺體的靈殿、眾多佛徒誦經的轉經廊以及活佛的辦公用房、喇嘛的住宅等等。
這種佛寺多建在山上,所以不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而是隨山勢起伏靈活自由地布置。如西藏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和河北承德仿藏式的普陀宗乘廟都屬這種類型。山西渾源縣的懸空寺更是一種奇特的形式,所有殿堂都用插入山石中的懸梁支撐,懸空建造在陡山壁上,上下交錯重疊,表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大膽的想象能力32佛殿的形式前麵已經說過,中國佛教寺廟在布局上與宮殿、官署、住宅相似,所以佛殿也多采用宮殿、官署的主要殿堂形式,即單層長方形的宮室,麵闊小者三間、五間,
大者七間、九間。佛殿內多為幾座佛像並列供奉,或者主要佛像與菩薩弟子同在一殿,所以這種長方形的殿堂也還比較實用。如今留存下來的著名佛殿有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至今保存下來最早的二座木建築之一。這座佛殿建於公元857年,麵闊七開間34米,進深17.66米,殿內沿著後牆設有長達五開間的佛壇,壇上供奉著佛及菩薩像30餘尊。山西大同的遼代上華嚴寺大雄寶殿和善化寺大雄寶殿也都是這類長方形的殿堂,殿內有佛壇,壇上橫向排列著眾佛像,在佛壇前有較大的空間供僧侶及佛徒們行膜拜之禮。我國雲南景洪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佛寺大殿,其平麵也是長方形,但與漢族地區佛殿不同的是大殿內佛像多為單尊,而且放置在殿的西頭,麵向東,傳說是因為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是麵向東方端坐著的。單尊佛像體態比較高大,所以傣族佛殿屋頂多高聳。為了打破這種高大屋頂的呆板形象,工匠們在建造上想了許多巧妙的處理辦法,例如將屋頂作成歇山形式(即屋頂上麵是兩麵坡頂而到下麵是四麵坡頂);在大麵積的屋頂麵上分作高低三段或者五段;在各條屋脊上成排地布置了火焰狀和各種獸狀的裝飾;經過這樣處理,使呆板的大屋頂變得豐富多彩,成為佛殿最突出的造型部分了。隨著我國古代泥塑、製漆和冶鑄工藝的發展,采用泥、漆和金屬製作佛像越來越多,而且佛像的形體也越來越大,造型越來越豐富和複雜。一般的佛殿不能容納這類佛像了,於是一種體形高大的佛殿建築出現在佛寺裏,這就是樓閣式佛殿。
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是建於公元984年的一座著名佛寺,觀音閣麵闊20。23米,分作五間,高22。50米,外觀為二層樓閣形式,內部實為三層,中央是一個貫穿三層的空井,井內供奉著一尊高達16米的觀音塑像。人們進殿,需要仰望佛像,在昏暗的殿中,隻有觀音的頭部明亮,更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氣氛。河北承德普寧寺有一座更大的佛殿大乘閣,外觀是三層樓閣,閣內供著一尊高24。12米的觀音像,此像是木製的千手千眼觀音。閣內,在像的周圍有三層樓台,人可以在三層不同的高度觀賞觀音雕像。閣的屋頂做成五個方形的攢尖頂形式,豐富了建築的造型在我國西藏、青海地區,還可以見到一種稱為“都綱”式的佛殿,這是一種藏傳佛教特有的佛殿形式。這裏的佛殿不僅供奉佛像,而且還要用作誦經和進行多種法事活動,因為參加的僧人有時可達數千,殿內空間需要很大,而一般佛寺中常用的長方形佛殿就不能滿足這種要求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平麵呈不規則形狀的、麵積很大的佛殿。這種佛殿的屋頂多采用藏族建築常用的平屋頂。因為麵積大,又要從屋頂采光,所以產生了由平頂、坡頂組合的,高低錯落的複合式屋頂,加上石頭牆、小門窗,鮮豔的色彩等西藏建築的特有形式,使這種“都綱”式佛殿不同於一般佛殿而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塔塔是佛教中一種專門建築,它的形成有一個過程。相傳釋伽牟尼得道成佛後的第45年,也就是他80歲高齡時,在傳道的路上得了重病,最後病死在樹林中的吊床上。佛逝世後,遺體被眾弟子火化,所得佛骨被弟子們分別拿到各地去安奉。他們把佛骨埋在地下,上麵堆起一座像中國墳頭似的土堆,在印度梵文中稱為“堵坡”(Sтupa),或稱“浮圖”,翻譯成中文稱“塔婆”,後來就簡稱為“塔”了。所以塔可以說原是埋葬佛骨的紀念物,作為佛的象征,供信徒們頂禮膜拜。它最初的形式是一座覆盆狀的圓形墳,在它的上麵有傘和竿等作為裝飾。印度的塔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與中國原有的建築相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塔,而且形式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