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宗教建築(2 / 3)

成為最能代表佛教的一種象征性建築。塔既然埋藏佛骨,是佛寺中最重要的建築,所以在形象上應該突出而且華麗。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已經有了多層的樓閣式建築,雖然沒有實物留存下來,但在漢代和以前的畫像石上可以見到這種樓閣的形象。這種中國式的樓閣和印度式的塔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中國式的塔,它們的形象是樓閣在下,塔在樓閣之上。用樓閣是取其高大和華麗,用塔是作為佛教的標記,將原來的堵坡簡化為圓拱和相輪成了塔的頂部,稱為塔刹。這種樓閣式的塔是中國塔的典型式樣,位於佛寺的中心,不但埋有佛骨,而且還藏置佛經和其他遺物,後來幹脆在塔內供奉佛像,更便於佛徒們膜拜。北魏洛陽永寧寺有一座木塔,高有九層,正方形,每麵有九開間,設三門六窗,塔頂有金寶瓶,下置金盤十一重,寶塔的每層屋簷的四角都掛著金鐸,風吹金鐸響,遠近都能聽見,可惜這麼宏偉的木塔早已毀壞無存了。現在留存下來最古老的木塔是山西應縣的佛宮寺釋伽塔,高達67.31米,外觀五層,裏麵每一層都供有佛像,周圍設有回廊,佛徒們可以沿著回廊上到每一層向佛像禮拜。中國木建築最怕火災,尤其這類木結構的高塔更容易遭到雷擊而毀於火,所以到唐代以後,木塔逐漸被磚塔所代替。但是這時的磚塔在外表上還是保持著木塔的形式。例如建於唐代,經明代改建的西安大雁塔,高64米,分作七層,全部為磚築造,但外觀又仿照木結構的形式,用磚做出柱子、枋等木構件的式樣。這類磚塔有的在外麵貼以琉璃,就稱為琉璃寶塔。在我國南方還出現一種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佛塔。它的特點是磚築塔心,四周包以木結構的塔身,所以外觀和木塔一樣,各層都挑出環廊,四周設欄杆,人可以登塔至各層,憑欄眺望四麵風景。在這種樓閣式磚塔基礎上,又逐漸演變出一種新的塔型,特點是底層特別高,二層以上為一層層的屋簷相疊,每兩層屋簷之間的樓層變得很小,然後頂上安置塔刹,我們稱它為“密簷塔”。

它的平麵有四方、六角、八角等形,多為磚築造,塔內有的可以登臨,有的是一空筒,估計原來塔內有木板也可以登臨,但大多數為實心磚塔。早期的密簷塔如雲南大理的崇聖寺千尋塔,建於唐代,平麵為正方形,每層出簷用磚層層疊出,沒有其他的雕刻裝飾,外觀十分簡潔。宋、遼代以後,出現大批密簷塔,外表逐漸變華麗了,在塔的基座和底層上布滿了用磚雕成的佛像和各種動、植物紋樣,上麵每一層出簷的簷下也用磚做出梁、枋等木結構的式樣。在我國北方地區,留存有相當數量的遼、金時期的密簷塔,多為八角形,體形高大,雕飾精美,外形剛勁而挺拔。在藏傳佛教流行的地區,出現了一種喇嘛式的塔,它的形象有點恢複到原來堵坡的形式,就是在塔的基座上有一個像寶瓶式的塔身,塔身上安置重疊的相輪和寶蓋等組成為塔刹。外表多為白色,整體造型渾厚壯實,遠看十分醒目。這種喇嘛塔除在西藏、內蒙地區外,在山西五台山、北京的喇嘛教寺廟裏也能見到。北京妙應寺的元代白塔是這類塔中體形最大的一座,當時還是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設計和建造的。金剛寶座塔是一種由多座小塔共建在一個台座上的塔形。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這類塔的標準式樣。它建於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在高高的台座上建有五座小的密簷式石塔,中央的略大,四角的略小,台座的四周布滿了佛像。按佛經的說法是須彌聖山上有五座山峰,這是諸佛聚居的地方,台座表示須彌山,上麵的五座塔表示五個山峰,

所以金剛寶座塔就是佛居住的須彌聖山的象征。在其他的金剛寶座塔上,有的以喇嘛塔、經幢代替了台座上的密簷塔,有的在台座下開了門洞,成為能夠穿行的城台,可見它的形式不那麼標準化了。雲南傣族地區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塔,它們與緬甸的佛塔很相似,所以當地稱為“緬式塔”。這種塔造型的特點是將多座塔成群地建在一個台座上,每一座塔都由多層須彌座和覆盆相疊而成,下大上小,最上麵是喇叭狀的錐形塔刹。著名的雲南景洪曼飛龍塔建於宋代(公元1204年),在八角形的須彌座上有八座小塔擁立著中央的主塔,潔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刹,配以基座上五彩繽紛的佛龕〔kān刊〕,造型挺拔秀麗,色彩上典雅又不失華麗,真稱得上是一件民族的瑰寶。佛塔原來屬於專門的佛教建築,但是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在與廣大百姓的不斷接觸中,它的功能逐漸擴大了。佛寺中自從有了佛像,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埋藏佛骨的塔而占據了佛寺的中心地位,塔被移至佛殿之後、殿的兩旁,甚至被安置到佛寺一旁的塔院裏去了。作為佛教的標誌,塔自然還是要占據好的位置,所以凡山嶺高聳地,山腰顯著處,江河之濱都成了建塔的勝地。

這樣,佛塔往往成了城郊的風景點,點綴著江河大地;同時塔自身又是觀賞風景的好去處,人們登臨寶塔,極目四望,遠近佳景,盡收眼底,心情為之振奮。江蘇鎮江有一座七層高的江天寺寶塔,巍然屹立於金山之巔,成為鎮江市的一個標誌。宋代政治家王安石遊金山登塔樓,不禁作詩歎道:“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麵麵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唐代的書生考中進士,都要登上長安城的大雁塔,在壁上記下自己的名字以表達得誌之懷,後來“雁塔題名”就成了文人的風流雅事了。浙江杭州錢塘江邊的六和塔,成了江船航行的標誌。河北定縣開元寺塔,高15層共84.2米,宋、遼兩國打仗,宋人登此塔能看到遼軍的行動,所以稱為“料敵塔”,使佛塔兼備有軍事作用。有些地區,在村莊建設和興修重要建築時,有意在一定的方位上建塔以起到鎮妖去魔、免除災難的象征性作用。佛塔又變成風水塔了。在中華大地上,散布著各式寶塔,據不完全統計達3000座之多。它裝點著祖國江山,成為民族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石窟石窟是依山開鑿的石洞,看起來似乎不像是建築,但在印度,它卻是真正的佛寺。它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開一個方形的洞,一麵是門,三麵開鑿小龕,供僧人在裏麵坐著修行,稱為精舍式僧房;另一種是在山洞後壁有一座佛塔,塔前供佛徒集會拜佛。石窟約在3世紀時傳入中國,很快在各地傳布開,現在留存下來的有數以百計的大小石窟,從分布的地區看以新疆、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為多,江蘇、四川、雲南也有不少。從發展的時期看,上至東漢,下至明、清都有開鑿,但以南北朝和隋唐為高峰,五代逐漸衰落。著名的有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等。石窟也和佛塔一樣,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它的形製也逐漸中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