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窟以在裏麵供奉佛像為主。在敦煌和大同雲岡的較早期石窟中還有中心柱式的窟,即在石窟中心有一石柱,石柱有的雕成塔形,有的在上麵雕滿佛龕,佛徒們繞著中心柱禮拜。後來的石窟多在正麵壁上雕佛像,布置如同佛殿裏麵一樣;有的還在石窟的三麵都雕有佛像,
周圍布滿了各種建築和動、植物的裝飾雕刻,雕刻外塗以彩繪,組成為一個富麗多彩的環境,象征著理想的佛教天國。這種石窟的佛像越雕越大,由窟內發展到窟外,到唐代,露天大佛更得到發展。洛陽龍門奉先寺大佛高17米,佛前有廣場,便於人群瞻仰。我國最大的佛像是四川樂山淩雲寺的大佛。大佛是依淩雲山的天然岩石雕成,與崖同高,從頭到腳共71米,光是佛的鼻子就長達5米多,肩寬24米,它的腳背上可容上百人,是世界第一大佛。從公元713年開鑿,到公元803年才完成,前後曆時90年。原來佛像全身都有彩繪,外麵建有七層高的樓閣遮蓋著大佛。明代樓閣被火燒毀,如今露天的大佛巍然屹立在岷江之濱,隻有在江心遠處方能欣賞到它的全貌。在石窟中,數量最多,經曆時間最長的還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自公元4世紀起直至元代共經曆了10多個朝代,至今留下來有洞窟492個。因為這個地區的石質屬沙礫岩,整體比較疏鬆,不宜雕刻,所以這裏的石窟與雲岡、龍門的不同,一般都用壁畫和泥塑的形式來表現佛的世界,而且在窟前還建有門廊式的建築以保護石窟。如今保留下來的幾處宋代窟簷建築,
是我國早期木建築的珍貴實物。石窟雖然隻是一種特殊的佛寺,但是它在藝術和技術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石窟中保留下來的大量雕刻泥塑和壁畫,雖然表現的都是佛教內容,卻是我國早期繪畫和雕刻中十分重要和珍貴的部分。從建築上講,石窟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本身是建築的一個類別,而在於在它的雕刻和壁畫中反映了我國早期的建築活動和形象。
從敦煌石窟壁畫所描繪的各種佛教故事、佛、菩薩、供養人的畫像以及大量的裝飾圖案中,在龍門、雲岡和其他石窟雕刻中所表現的佛像、人物、動植物和各種花飾所組成的環境裏,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城垣、宮殿、寺廟、園林、街市的形象,可以找到殿、堂、樓、館、亭、廊、店鋪、民宅、橋梁等等建築的式樣,可以看到外國建築與我國建築一步步融合的過程,還可以找到古代建築施工的場麵和結構特征。在古代建築留存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的情況下,這些資料越發顯出它重要的曆史價值。曆史上曾經有人這麼描繪石窟寺:“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功。”為什麼石窟要建在青雲之半,
峭壁之間,因為佛教要信徒們遠離塵世,禁止一切凡人的俗念,在僻靜處才能清心寡欲,修行得道,所以多選擇遠離繁華城市的深山老林,煙雨蒼茫風景優美的地方建造佛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幾處風景絕佳的名山都成了佛寺集中的地方,經過曆代的修造發展,成了著名的四大佛山。現在講的石窟是鑿山得洞而成寺,洞在半山,在峭壁上才能顯出它們的高,它們的險,才能表現出佛國的神奇,才能引發出善男信女的癡心向往。地址好選,但建造艱難,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崖墓的形式,就是在山腰上開石洞,將人的棺木放置洞中。河北滿城漢中山王劉勝的墓室是開在山崖上的一個洞,長達52米,空間容量有3000立方米,先不說這麼大的洞是怎麼開鑿的,就說這麼重的棺材是怎麼放進這半山腰的石洞中去的,在技術上至今還是個謎。石窟寺有少量選用天然石洞進行雕刻,但大多數還是人工開鑿的。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為了容納17米高的佛像,先要開出深41米、寬36米的露天場地,光開山工程就花了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開出石料三萬餘方。甘肅天水縣麥積山石窟始建於4世紀,現有的近200個洞窟幾乎全都建在峭壁之上,上下左右,層層疊疊。所有這些洞窟又都用棧道相聯係,且不說這些懸崖壁上的洞窟當年是如何開鑿的,就說這些棧道的建造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這裏的洞窟分布在麵寬200米的崖麵上,最高石窟離地100米,最高的棧道也有70多米,上下按高低分作20段,共長800多米。所有棧道都是靠插入石壁的木梁支撐重量,在木梁上鋪設木板供人行走,棧道寬約1-1。5米,外側裝有欄杆。現在崖壁上留存下來的梁孔就有近2000個。當我們今天站在這些石窟寺下,仰望這萬龕千窟,不僅為它們所表現的佛教藝術傾倒,即便是看到這些飛簷走壁的懸空棧道,也確會感到“雖自人力,疑是神功”。
二、道教建築藝術
道教建築有一些與佛教建築不同的特點。道教的教義講人經過修煉可以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而傳說中的神仙多居住在名山大海的勝境,東海裏的蓬萊、瀛州、方丈成了東王公居住的三仙島,
所以道教多選擇在名山福地建造宮觀以體現它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脫俗的思想。明代在湖北武當山,清代在四川青城山都集中修建了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群。道教相信仙人好樓居,得以接近天宮,所以樓閣也成了道教建築的特點之一。道教祀神的場所稱為觀,觀就是一種樓閣,古代人稱“觀者,觀也,於上觀望也”。就是說在樓閣上便於觀星望氣,所以後來道教寺廟都稱為觀,很大的觀才稱為宮,較小的觀又稱為道院。在許多道觀中建有望仙樓、聚仙樓、萬仙樓,都帶有登樓求仙的意思。在有的道觀中還有一種稱為“天宮樓閣”的裝飾,這是用木料製造的樓閣模型放在室內牆壁或者天花板上,作為東海仙山瓊樓的象征。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它又是一種多神教,在道觀殿堂中供奉的偶像,上至三清,下至城隍、灶君,對象很廣。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內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尊像;北京著名道觀白雲觀邱祖殿內供奉的是道士邱處機;山東泰山昭慶觀供的是泰山神女碧霞元君的銅像,但是這些殿堂的外表和一般殿堂相同,沒有什麼特別。在建築群的布置上,道觀也采取中軸規整的形式,主要建築居中,前後組成幾重院落。在青城山、武當山的一些道觀則依據地形,依山就勢作布局。
三、伊斯蘭教建築藝術
伊斯蘭教建築與佛教、道教建築相比,具有較多的藝術特點。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安拉無影無蹤,他無所不在又無所在,所以在伊斯蘭教的殿堂中沒有具體的神像,教徒們隻向著聖城麥加頂禮膜拜。麥加城位於沙特阿拉伯境內,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得道和開始傳教的地方,所以定為聖城。麥加在我國的西方,因此教徒都向西行膜拜禮,這是它和佛教、道教不同的地方。伊斯蘭寺廟稱為禮拜寺,它的主要殿堂稱禮拜殿,不論禮拜寺朝哪個方向,禮拜殿的入口總設在東麵,西麵靠牆布置裝飾精美的聖龕,這樣引導信徒從東麵進殿,麵向西方禮拜。伊斯蘭教規定教徒除每天分散進行五次禮拜外,每星期五為“聚禮日”,所有教徒還要聚集在禮拜寺中禮拜,所以禮拜殿需要很大的麵積。隨著教徒的增加,殿也要不斷擴大,普通長方形的殿堂不能滿足這方麵的需要了,簡單的一個坡麵屋頂很難覆蓋這麼大的室內空間,於是在北方的禮拜殿上出現了把幾個簡單的屋頂勾連在一起的作法,稱為“勾連搭”式屋頂;在新疆一帶,則采用了當地習慣用的平屋頂形式。
伊斯蘭教徒進行禮拜時,都有寺中主事者“阿訇”在一高塔形建築上進行呼喚,稱為“叫邦克”,所以這種高樓稱“邦克樓”。在一般清真寺中,邦克樓多與門樓結合,成為一種多層門樓式的建築。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邦克樓多建成高聳的塔式建築,位於寺門的一側,形象十分突出。這裏要特別介紹的是新疆的伊斯蘭禮拜寺,它們的造型直接受阿拉伯建築的影響,和中國原有的宗教建築很不相同。除了有邦克樓外,表現在屋頂上,多在寺的主要大廳上用高起的穹窿頂;在入口、廊子上多采用尖拱券,甚至在外牆上也作出淺淺的尖拱壁龕。在裝飾上,總體保持簡潔清新的風格,但在局部卻又十分華麗,例如在大門、殿內的聖龕,天花藻井這幾處地方,往往用石膏作出細膩複雜的花飾,加以彩繪,形成了無比絢麗的裝飾麵。在邦克樓和柱子上,有時在頂部或者中間繪以重點裝飾,有時也對整根柱子加以彩繪裝飾,使它們在比較素潔的環境中,鮮明突出。吐魯番的額敏塔,實際也是禮拜寺的邦克樓,高達44米,全部用當地燒製的黃土磚築造而成。圓形的穹窿頂,尖拱券的門廊,絢麗的重點裝飾構成了這個地區伊斯蘭教建築的特色,它們以異國的情調增添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