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廟建築是一種禮製性建築。禮,就是規定社會行為的一種法則、規範和儀
式的總稱。人類還處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類的生存經常會遇到天災的侵害和野獸的襲擊,當時又不可能科學地認識這些現象,於是將希望寄托在一種神靈的保護上,把某些動、植物作為幻想中神靈的標誌而加以供奉,這就是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將自然界的天地代替了原始的圖騰,待到宗教產生以後,佛、真主、上帝又代替了天地而成為人們膜拜的對象了。禮製性建築,廣義地說,就是為這些圖騰崇拜、祭祀天地提供的場所,為拜佛敬真主舉行儀式的地方。但是現在要介紹的禮製建築不包括宗教的寺觀,又因為它們經常以壇和廟的形式出現,所以就將這一部分禮製建築稱為壇廟建築。壇廟建築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祭祀自然界天地山川和帝王祖先的壇廟;二是紀念曆史上有貢獻的名臣名將、文人武士的祠廟;三是大量存在於民間的,為祭祀宗祖的家廟祠堂。
一、祭天地、祖先的壇廟
太廟與社稷壇遠在公遠前11世紀的周代,各種祭祀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禮製。在後人寫的《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當時王城的規劃是:王城每邊長九裏,各有三個城門,城內縱橫各有九條道路,路寬有九軌(二車輪之間為一軌),王宮居中,左麵是祭祖宗的廟,右麵是祭社稷的壇,前麵是朝會場所,後麵是市場。這說明廟和壇當時在都城中已經有了比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這種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後唐長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體現。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確地將廟、壇分置於紫禁城前的左右。世襲製的封建社會皇位代代相傳,帝王自然特別重視祭祀自己的祖先。現在留存下來的祭祀祖先的太廟隻有北京的一處了。北京太廟設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
它的形式也是一組規則的建築群,外麵用方整的三道牆圍住。主要建築是前、中、後殿,前殿最大,寬有11開間,坐落在三層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場,每逢大祭,把曆代帝後神主的木牌移到這裏舉行祭祀儀式。中殿是平時供奉帝後神主木牌的地方;後殿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滿清在東北沒有稱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為皇帝,將他們的神位供奉在這裏,所以後殿又稱為祧〔tiāo佻〕廟,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軸線上,左右兩邊有配殿,形成前後幾重院落。在第二層圍牆的外麵,種植了成排的柏樹,數百年的古柏成蔭,構成了莊嚴肅穆的環境。我國古代稱社為土地之神,稷為五穀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國長期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特點。所謂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廣闊,穀類眾多,不能漫無目標地廣為祭祀,隻能把一小塊土堆為土丘壇稱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為祭祀對象。
早期社、稷分為二壇或一壇一廟分別祭祀,到了明、清則將太社、太稷合二為一,稱為社稷一起祭祀了。北京的社稷壇位於紫禁城的右前方,
與太廟相對稱而成為左祖右社的布局。它的形式是一塊邊長約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壇,壇麵上覆蓋著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的土,按照傳統的分布方式是東方為青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以四方之土象征著國家的疆域。在這塊四方土壇的外圍加築了一圈矮牆,牆表麵也按四個方位分別鑲砌了青、赤、白、黑四種顏色的琉璃。祭祀社稷的儀式是由北向南設祭,所以壇在最南麵,它的北麵是拜殿、享殿和正門。32天、地、日、月壇人類早期生存的威脅很多來自自然災害,暴雨使江河泛濫;不雨而赤土千裏,顆粒不收;狂風引海嘯,人畜兩亡;閃電成雷擊,房屋毀於火。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將蒼天當作是主宰人類命運的神,祭祀天地很早就成為人類很重要的活動了。在出現國家以後,不論是奴隸主或者封建皇帝都善於利用這種原始的信仰,把自己稱作是受命於天來統治人間和治理國家的。這樣,祭天地的活動與鞏固和加強政權統治發生了密切的聯係,更加受到重視,到後來成了統治階級的專門權利了,它的重要性超過了祭祀宗廟,成了國家的大禮。國家遇到像死了皇帝、皇太後這類大喪,規定停止祭宗廟,但不能停止祭天禮,並把平民百姓或其他人的祭天活動劃作為越軌的非禮行為。祭祀天地既然成了曆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動,所以這些祭祀場所在曆代都城中都給予了相應的位置。按周禮規定,祭天場所在都城的南郊,因為古代以南為陽向,北為陰向,天屬陽,應在南;地屬陰,應在北,所以祭地的場所相應在北郊;南陽北陰,天地互為對應。另外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因此統稱為“郊祭”。城郊可以避開密集的街市,免除人煙凡俗的囂鬧,更接近於自然,也更適於祭祀天地日月之神了。
明、清兩代北京城的這些祭祀場所正是按這種格式安排的,祭天之壇位於南郊,祭地、日、月之壇分別在城的北、東、西郊。明代中葉擴建北京城,才將天壇劃入北京外城牆之內。現在我們集中介紹天壇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與北京紫禁城屬同一時期。清代對天壇建築雖作過改動,但基本格局仍保持著原來樣子。天壇占地4184畝,約四倍於紫禁城的麵積。在這麼大的範圍內,它興建了些什麼樣的建築,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來滿足祭天的要求呢?天壇的正門在西牆的居中偏北,天壇的建築分為兩部分,主要祭祀建築安排在天壇的偏東中軸線上;另一組建築齋宮位於西部,在西門內通道的南側。齋宮是皇帝祭天前在這裏沐浴和齋戒的地方,每年冬至前一天,皇帝住在這裏,以不吃葷食和幹淨的身體表示祭天的誠心和神聖之意。這兩組建築占地不多,除此之外,大麵積都是種植著鬆柏長青樹木的綠化地帶,在總體上力求創造出一個自然而肅穆的環境。主要的祭祀建築安排在偏東,使進入正門後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通道才能到達祭祀區,這就更加重了肅穆和神秘的效果。祭祀建築又分作兩部分,前麵是祭天的場所,主要建築是圜丘。圜就是圓的意思,丘者堆土為丘,成為一個平台,稱為壇。圜丘為三層平台,用石塊砌造,周圍設有石欄杆;在平台外圍,沒有建築,也沒有高牆,隻有兩道矮牆相圍,外圈為方形,裏圈為圓形;在兩道矮牆之間,東南角有10多座鐵爐和琉璃爐,西南角有三座高燈竿;整體環境幹淨肅穆。圜丘平台就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大典在每年冬至那天的黎明前舉行。壇前燈竿上高懸著大燈籠,稱為望燈,也叫天燈,燈籠高達八尺,裏麵的蠟燭就有四尺多高,一尺多粗;壇前的燎爐內燃燒著鬆香木和桂香木,既用來焚燒祭品,又能產生有香氣的煙霧,一時間,鼓樂齊鳴,香煙繚繞,造成一種神秘之感。圜丘以北有皇穹宇,這是一座平麵為圓形的單層小殿,是平時置放祭天神牌的地方。它左右有配殿,四周用圓形牆圍繞,牆用細磚築造,做工很精細,當兩人站在圍牆內不同的地點貼著牆麵講話時,由於牆麵連續折射的結果,可以清楚地聽見對方的聲音,所以這裏成了有名的回音壁。天壇另一組祭祀建築就是在皇穹宇北麵的祈年殿建築群,它是每年盛夏時皇帝祈求豐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