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殿祈年殿為一圓形大殿,上有三層屋簷,下有三層石台;台前留有寬廣的場院,前設祈年門,左右有配殿,四周有圍牆,大殿坐落在北麵中央,顯得十分宏偉而莊重。圜丘和祈年殿這兩組建築,一個祭天神,一個祈豐年,都安置在一條軸線上,但二者之間卻相距有360米之遠,用一條寬約30米的大道相聯。這條大道高出地麵四米,兩旁種滿了青綠鬆柏,人行其上,頭頂一片青天,
腳下是起伏的綠濤,視野開闊,由南往北,仿佛步入蒼天之懷,集中體現了天壇這個祭天環境所要達到的意境。在前麵宮殿建築部分裏,曾經講到中國古建築喜歡用象征的手法,來實現建築所要達到的某些精神功能上的要求,這種象征手法在壇廟建築中也經常被采用,而其中尤以天壇最為突出。它集中表現在形象、數字和色彩三個方麵。中國古代對自然天體的認識,長期停留在天圓地方之說上,蒼天是圓的,無邊無際;大地是方的;所以在天壇裏大量用了方和圓的形象。天壇裏外兩圈圍牆,南麵兩個角是方的,北麵兩個角是圓的;天壇主要的祭祀建築圜丘、祈年殿、皇穹宇都是圓形的,圓的平台,圓的平麵和屋頂,而圓形之外又用了方形的圍牆。陰陽五行學說中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天為陽,自然得用單數。而單數中又以九為最高,那麼,皇帝祭天處自然多用九數才顯示最大的尊敬。所以祭天的圜丘處處用九數,最上麵的平台,全部用青石鋪砌,中心一塊圓石,外圍皆用扇形石,第一圈鋪砌九塊,第二圈用18塊,第三圈27塊……直至九圈81塊;
四周欄杆的欄板數也是九的倍數,上層欄杆每麵九塊,四麵共36塊,中層每麵18塊,下麵每麵27塊;三層壇的台階,每層都是九步。祈年殿是祈求豐年的地方,所以用的數字多與農業有關。大殿的柱子分三層,12根外簷柱支撐著第一層屋簷,象征一日12個時辰;中層12根柱子表示一年12個月份;加起來24根柱子又表示一年24個節氣;裏麵四根柱子象征著一年中的四季;農業和天時季節的關係確是很緊密的。黃色的土地,藍色的蒼天,這既是自然界的客觀現象,又成了精神上的象征依據,於是黃色象征土地,藍色象征蒼天,祭天的場所就大量應用藍色了。圜丘四周矮牆頂用藍色琉璃瓦;皇穹宇、祈年殿屋頂也用的是藍琉璃瓦;連祈年殿的配殿及祈年門、皇穹宇的配殿及皇穹宇券門這些殿門的屋頂都是用的藍琉璃瓦。中國古代在陵墓、壇廟裏往往栽植許多常青的鬆柏樹作為環境的襯托,表示後人一種崇敬、懷念的心境。
久而久之,這種鬆柏常青樹所具有的綠色,也逐漸帶有崇敬和追念的象征意義了。在應用形象、數字和色彩的象征手法上,前二者雖然也是有形的,但它們的寓意畢竟比較隱晦,如果不加以解釋,不對有關中國古代的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不容易感覺得到的。台階數、石塊欄板數不去細數,自然不會發現它們都是九的倍數,發現了,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含義。但是色彩卻不一樣,它是有形的,它能直接給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往往是人們在生活中經曆過而且能夠認識的。藍色的天,綠色的樹,給人以開闊、寧靜之感。在天壇,正是這種大片鬆柏所造成的綠色環境,加上在這個綠色環境中的片片藍色和白色的建築,使整個天壇具有一種肅穆、神聖和崇高的意境。可以說,祭天祈豐年的特殊要求為古代建築匠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憑借著他們的傑出技藝使天壇在建築藝術上達到了高超的水平,從而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一顆明珠,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也是世界建築藝術中的一件珍寶。處於北京東、西、北郊的日、月、地壇規模都比天壇要小多了。它們都有土質的平壇和神庫、神廚等建築供祭祀之用,加上欞星門、圍牆組成一個建築群體。皇帝每逢春分到日壇祭祀太陽神,夏至到地壇祭祀土地神,秋分到月壇祭祀月神。在這裏也用了不少象征性的手法,例如地壇屬陰,在北郊;數字應用雙數,所以地壇的方澤壇高兩層,四麵的台階各有八級,台麵鋪砌的石塊也都是雙數。日壇祭的太陽神,太陽為紅色,所以壇麵上鋪的是紅色琉璃,到清代才因為使用不方便而改為方磚。除天、地、日、月外,古代對名山大川也實行祭祀,例如在有名的五嶽都有專門的廟供奉各方位的嶽神。東嶽泰山在泰安的岱廟中祭祀;南嶽廟在湖南衡山;西嶽廟在陝西華陰縣的華山;北嶽廟有二處,一在山西渾源縣的恒山,早期曾將廟設在河北曲陽遙祭恒山;中嶽廟在河南登封縣的嵩山;這五座廟規模都很大,表現了古代人們對永恒的冥冥大山的崇拜觀念。
二、曆史名人的紀念建築
中國曆史悠久,各個朝代出現過許許多多名人。其中有在思想文化上卓有貢獻的文人學士;有立下赫赫武功、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有不畏強暴、為民除奸的清官等等。人們為他們建廟立祠以資紀念,所以在全國留下了眾多的名人祠廟。在這類祠廟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孔廟。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創立儒學,受到各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在群眾中有深遠的影響。在孔子家鄉山東曲阜建立的孔廟是這類紀念性建築中規模最大的。這是一組十分宏大的建築群體,從南到北長達650米,在建築的布置上可以分為前導和主體兩部分。前麵由三道牌坊五道門組成前導,占據了全廟長度的多一半,層層牌坊和門在兩旁綠色的常青樹叢中,造成了一個十分肅穆的環境。後麵主體部分由四座殿堂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成殿,麵闊達九間,重簷歇山式屋頂,大殿的28根簷柱全部由石料製成,在前簷的10根石柱上雕有突起的龍紋,兩側及後麵的28根石柱上也有祥雲和蟠龍的淺雕裝飾,大殿內部供奉著孔子像。大殿坐落在二層石台基上,殿前留有寬廣的月台,作為祭祀時舉行儀式的地方。曆史上不少皇帝都親自來這裏祭奉孔子以表示對儒學的尊重。除曲阜的孔廟外,在各地大城市也多設有孔廟,或者稱為文廟。唐代武則天皇帝為了尊儒,命令各州都建孔廟。宋代範仲淹在蘇州任知府時,特別重視教育,把蘇州府的學校與文廟合建在一起,在府學學習文化,在文廟行尊孔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