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壇廟建築(3 / 3)

這種作法深受朝廷賞識,被推廣到全國,於是興學必同時建廟,全國各府縣中就普遍建立起文廟了。這類文廟規模雖不大,但也都有大成門、大成殿、欞星門這幾座基本建築,加上旁邊的學校,在一個縣裏也算得上是重要的公共建築群了。三國蜀主劉備以忠義著稱,先是桃園三結義,結拜了武將關羽和張飛,後是三顧茅廬,請出了軍師諸葛亮。一部三國演義,使這幾位英雄的傳奇式業績家喻戶曉,於是全國出現了不少紀念他們的祠廟。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和四川資中的武廟,名義上是紀念諸葛亮和關羽的廟宇,但在這兩座廟中同時也都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和孔明。也有的是專門紀念某一位的,四川雲陽縣的張飛廟,山西解縣的關帝廟都是規模相當宏大的廟宇。尤其是關羽,以一生忠義和武藝高超而著稱,後來成了曆史上武將的代表,所以紀念關羽的廟被稱為武廟,它與文廟並存於全國的許多府縣裏。宋代名將嶽飛,率軍堅持抗金,建立赫赫戰功,後為奸臣所害,冤死獄中。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不畏帝國主義強盜,在廣東當眾燒毀鴉片,抗擊英軍的侵略。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業績在群眾中都深有影響,所以在浙江杭州建有嶽王廟,在福建福州建有林則徐祠以資紀念。包拯也是在群眾中極有影響的一位曆史人物。他任職於北宋朝廷,

體察民苦, 嚴懲貪官惡霸, 執法嚴明,

鐵麵無私,自身又廉潔奉公,成為一位古代清官的典型,在他的家鄉安徽合肥專門建有包公祠。李冰,在秦昭王時期(公元前4世紀)在四川當太守,他主持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後代,百姓為了紀念他父子二人的功績,在都江堰的東北岸上建了一座二王廟。此外,曆史上有名的文人,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北宋文學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分別建有專門的杜甫草堂和三蘇祠來紀念他們。以上所說的這些紀念性祠廟,它們在建築上有些什麼特點呢?

這些祠廟一般是建在名人的家鄉和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有的就是在他們原來的住宅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建築布局多靈活,不拘於一定的統一格式,較多地具有民間建築和地方的特點。位於四川雲陽縣的張飛廟,選在長江的南岸江邊陡坡上,與縣城正好隔江相望,廟中的結義樓、正殿、旁殿及軒閣亭台都隨著地勢高低布置在起伏的山坡上,各建築翼角飛簷,造型不拘一格,整個建築群成了該地的名勝。

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地點也是選在都江堰東北岸的玉壘山麓,從山下到山坡上的主殿,安排了四道門,它們的方向各不相同,用坡道上下左右連接,門的形式有牌樓、城樓、與大戲台結合的門樓,它們與影壁、亭台布置在一起,構成了建築群體的入口序列,經過曲折的坡道,將人們從山底引導到二王廟的主要建築李冰殿。在這中間,讓大家通過不同的空間,觀賞到不同的景觀,所以在這組建築的入口牌樓上掛著“玉壘仙都”的大匾,真是名副其實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原來就是杜甫在成都的住處,位於浣花溪旁,現在除了將主要建築大門、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放在中軸線上外,周圍仍保持了原來的自然風貌,小橋流溪,叢叢翠竹,其中散布著橫跨水上的水檻,以草作頂的碑亭,環境十分宜人。這類名人祠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具有教化的作用。前麵說到的祭祀天地日月的壇廟,祭祀祖宗的太廟,不管祭祀的內容多麼複雜,儀式多麼隆重,其實祖宗並不知道,天地更屬虛構,所行所為,自然也是做給人看的,是為了教化後人的。這種教化由朝廷所興,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和強化他們的統治。但是名人祠廟所供奉的,多是在某一方麵對曆史、對民族有過傑出貢獻或者具有表率作用的人物,他們受到廣大百姓所敬仰和喜愛,所以這些祠廟多由地方和民間建立,它們起著宣揚這些人物精神的作用。湖北襄樊隆中是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的地方,27歲時受劉備三顧茅廬之邀才出山當了蜀漢的宰相。諸葛亮在這裏的故跡經過曆代保護和修建,

成了今天的古隆中。 這裏建有諸葛武侯祠, 裏麵有“抱膝亭”,

是紀念諸葛亮在隆中時“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以抒胸懷大誌而報國無門心境的;還有三顧堂,題有“臥龍深處”的野雲庵等。後人遊覽古隆中,身入其境,更能緬懷這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的曆史功績。安徽合肥市的包公祠,規模不大,隻有一個院落,建築內外都很樸素,祠堂內供奉著包公坐像,牆壁上刻著包拯家訓,這種環境本身就體現著這位包青天一生廉潔的品德。所以這些祠廟建築具有很大的教化意義,尤其其中不少建築,由於它們的地勢險要,或者環境優美,往往成了一個地區的名勝區,吸引了千千萬萬的百姓,更使這種教化作用得到普及發揮。在這些曆史人物身上體現著的一部分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正是通過這些祠廟建築而得到了傳播和繼承,不僅在曆史上,在今後仍然起著作用。

三、地方的家廟與祠堂

我們走到農村,尤其到經濟比較富裕的農村,往往可以看到曆史上留存下來的祠堂,這是一種地方性的家廟。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不僅上有世代相傳的皇族,而且下到老百姓中間,家族觀念都很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同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家族內都有自己的族規和族訓,由有威望的族長實行統治,可以說這是整個封建社會在最基層的政治支柱和思想支柱。所以就像皇帝建太廟祭祀祖宗一樣,各族也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都稱作祠堂。基層的祠堂和皇帝的太廟不同,它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還具有多種用處。一是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犯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帶有基層衙署性質的建築。二是祠堂也可作家族的社交場所,族人在這裏交往。尤其有的祠堂內還有戲台,在祠堂旁邊附設學校和倉庫,吸收本族兒童上學和貯藏糧食。族人在這裏觀戲、上學,使祠堂成為具有民俗性質的公共建築了。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宗族,他們的祠堂就越講究,幾重院落,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成了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