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是人們模擬自然環境而創造的景觀,或者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們加工過的空間。在這個環境裏,人們身體可以得到休息,思想可以得到陶冶。自古以來,園林的形式很多,大到一個風景區、大型的苑囿和帝王的園林,小到一戶人家的私家花園,乃至住宅之旁,居室前後,哪怕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布置幾塊山石,留出一窪水池,種以花木,也是園林。中國的五嶽和四大佛山,經過曆代的開發、經營成了著名的風景園林區;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北海,承德的避暑山莊都是名揚世界的皇家園林;江南蘇州、杭州、揚州更留下了眾多的私家花園;加上散布在全國住宅、寺廟裏的小園,構成了一幅中國古代園林的豐富畫卷。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包括園林環境和在其中的建築,所以稱為園林建築。
一、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形成和發展
據曆史記載,遠在公元前21世紀的商代就有了苑。苑是選擇一塊山林之地,在裏麵放養一些野獸專供帝王在這裏狩獵行樂。這時,除了在苑內築有高土台供觀察天文和?望以外,還沒有什麼建築。到了西周(公元前10世紀到前8世紀)苑被稱為囿,囿的規模有大到方圓70裏的,在這些囿中蓄養禽獸和魚類,挖有靈沼,築有靈台,在靈台上開始建造宮室以供帝王享用。秦、漢統一中國,這種苑囿得到進一步發展。漢代建造的衛林苑,長達300裏,在其中蓄養百獸,采種各地花木,建造宮殿和供觀賞遊樂的建築,已經是一座供帝王娛樂休息用的園林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統治者之間相互並吞殘殺,連年戰爭不息,使一些文人士大夫產生一種消極悲觀的思想。他們不理世事,崇尚玄理,喜好清談,一時間,逃避現實的老莊學說備受歡迎。他們隱逸江湖,寄情於山水。這時期,山水詩、山水畫大大盛行,大自然成了人們寄托感情的環境,
於是文人士大夫開始也在自己周圍經營起具有自然山水之美的小環境,這就興起和發展了追求自然情趣的山水園林。帝王的以狩獵為主的苑囿也開始向山水園林轉化,在園中開池堆山,布置亭台樓閣,創造一種具有自然之美的環境。佛寺為了避開塵世之擾,多選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地建造寺廟,由此也開發了山區的自然風景點。文人仕宦更大量興建私家園林,在園裏堆築小山,培植花木以陶冶他們的性情,寄托他們的感情。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山水園林的奠基時期。
唐代是山水園林全麵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家相對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文化上詩文、繪畫、工藝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建築更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京都長安城的北郊設有規模宏大的禁苑,另外還有東內苑、西內苑和南苑諸園;在大明宮的內廷區,挖有太液池,在池中堆有蓬萊仙山,池周圍布置殿宇長廊,形成一個專門的內廷園林區。將長安城的東南角曲江一帶開辟為公共風景遊覽區,每年二月的中和節、三月的上巳節、九月的重陽節,這裏都是百姓聚會遊樂的勝地。在杭州、廣西的桂州(今桂林)都有這類供百姓遊樂的自然風景區。在各地的風景建築中最著名的是初建於唐代的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和湖南的嶽陽樓。這三座樓無論從建造地址的選擇和建築形象上都達到很高的水平。這個時期的私家山水園更得到極大發展。詩人白居易在他任杭州刺史時,極力開發了西湖風景區,同時他又精心營造了他自己在洛陽的小宅園。宅園占地僅17畝,其中住宅占1/3,水麵占1/5,竹林占1/9;水池中有三島,島上有小亭,池中種有白蓮、菱及菖〔chān昌〕蒲;池岸曲折,環池的小路穿竹林而過,四周建有小樓、亭台、遊廊,供讀書、飲酒、賞月和聽泉之用;園中堆築有太湖石、天竺石、青石和石。小小宅園,經營了10多年,可見他用心之精。這類私家小園在洛陽一地就有千家之多。到了宋代,造園更加普遍,從京都到地方,從貴族到平民,造園的地區和規模都擴大了。在京都汴梁,建造的帝苑就有九處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時所建的艮嶽。為了建造這座帝王園林,在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專門設了應奉局,負責搜集南方名花異石,凡發現民間有一石一木可用者就破牆拆屋強奪運往汴梁。當時運輸花石的船成群結隊,所以稱為“花石綱”,為此還引起極大的民憤。汴梁城內外,大臣貴族的私園不下一二百處。當時連一些酒樓為了招攬生意,也在店內設置園林,建造亭榭,有的挖池沼,設畫舫,讓賓客在船上飲酒作樂。大規模的造園活動促進了造園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園中造山由用土堆山轉為用石堆山,仿照自然界的屏嶂、峰岫、石壁、瀑布、溪穀,有的還做出山間磴道、棧道,仿蜀道之難,在這些實踐中造就了一批堆石造山的名匠。植物栽培術也得到了發展,用馴化、嫁接技術使洛陽園林的花木多達千種,光牡丹、芍藥的品種就達到了百餘種。南方的名花如紫蘭、茉莉、山茶花等也都在洛陽落戶生長。明、清兩代是我國古代園林的最後興盛時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名園,使我們能夠具體地領略到古代園林的風采。
二、清代的皇家園林
清代的造園盛期是自康熙皇帝開始到乾隆皇帝為止。康熙皇帝用武力取得了政局的穩定,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以後,就開始了皇家園林的建設。建設集中在北京的西郊和河北的承德兩地。承德是清代皇帝帶著皇族狩獵和習武的地方,那裏有山有水,氣候涼爽。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685年)開始在那裏利用山丘起伏和熱河泉水彙集之地興建皇家園林,占地共8000餘畝,這就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北京的地形是三麵環山,中間為一小平原,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傾斜,北京的西郊正處於西麵山脈與平原交接之處,多丘陵,除西山外,還有玉泉山、甕山,地下水源充足。自金代開始,這裏就建有不少皇家和私家的園林。到清代,把這些官私園林都沒收入官,康熙利用明代官吏李偉的“清華園”舊址建造了暢春園,前有供議政和居住的宮殿部分,後有以水為主的園林部分,成為西郊的第一座離宮型園林。接著又將玉泉山的澄心園改建為靜明園,在香山建造了靜宜園。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暢春園的北麵特別建造了圓明園賜給他的兒子胤,胤當皇帝後,把圓明園擴建,可以在裏麵處理政務和居住,成了雍正皇帝的離宮。乾隆皇帝即位,國內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加以這位皇帝好大喜功,
又醉心於遊樂,在六次下江南巡視過程中飽覽了各地風光之美,返京後大興土木,將建造園林推向高峰。他進一步擴大圓明園,把附近的長春、萬春兩園並入,成為占地5000餘畝的大型離宮型園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圓明園工程完成,乾隆皇帝寫了一篇“圓明園後記”,記敘了這座園林規模之宏偉,景色之綺麗,並告誡後世子孫不要再廢棄此園而重費民力另建新園了。但是,事隔不久,他自食其言,又在圓明園西邊不遠的地方,利用甕山和西湖水麵,興建起另一座皇家園林清漪園。
至此,在北京西郊,建成了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和暢春園、圓明園。再加上附近的蔚秀園、朗潤園、勺園(以上三園在今北京大學內)、熙春園、近春園(二園在今清華大學內)等,在方圓幾十裏的範圍內,幾乎是園園相通,樓閣相望,成為一個曆史上空前的、舉世無雙的宮廷園林區。下麵重點介紹圓明園和清漪園。圓明園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完成於乾隆時。這裏本是一片平地,既無自然的山丘,也沒有已經形成的湖麵。但是地下水源卻十分豐富,可以說挖地三尺即可見水,所以確是一處建造園林不可多得的佳地。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建園,自有它的特點。特點之一是平地造園,以水為主。圓明園中有大型的水麵如福海,它寬達600米,處在全園的中心,湖中建有島嶼;有中型水麵如在正門北麵的後湖及長春、萬春兩園內的湖,長寬約二三百米,隔湖觀賞對岸景色,尚可曆曆在目;小型水麵無數,山前房後,一塘清水,比比皆是;還有回流不斷的小溪小河,如同園內紐帶,將大小水麵串聯成為一個完整的水係,構成為一個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園林。正因為是平地造園,水麵是挖出來的,挖湖堆山,一舉兩得,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土丘加起來約占全園麵積的1/3。隻是這些土山都不高大,並沒有破壞圓明園的水景特點。特點之二是園中造園。圓明三園,規模宏大,但它沒有清漪園萬壽山和北海瓊華島那樣的山峰可以作為全園的風景中心,它是用一組組小型園林布滿全園。這些小園或是以建築為中心,配以山水樹木;或是在山水之中,點綴各式建築,圍以牆垣,形成一個個既獨立又相互聯係的小園,組成無數各具特色的景觀。這裏有處在宮門內供皇帝上朝聽政用的正大光明殿;有以福海和海中三島組成,象征著仙山瓊閣的“蓬島瑤台”;有供奉祖先的廟宇安佑宮;設有佛殿的小城舍衛城;有建造在水中,平麵成字形的建築“萬方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