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園林建築(2 / 3)

乾隆皇帝幾下江南,便想把蘇州、杭州一帶的名園勝景統統帶到園裏,於是圓明園裏出現了蘇州水街式的買賣街;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柳浪聞鶯、平湖秋月等著名景觀;隻不過這些江南勝景在這裏都變成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點了。特點之三是園中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極富變化。建築的平麵除長方、正方形以外,還有工字、□字、田字、井字、字、曲尺、扇麵等多種形式;屋頂也隨著不同的平麵靈活地采用廡殿、歇山、硬山、懸山、卷棚等形式;光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圓形、十字形,還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多種。乾隆時期還在長春園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頭建築。這批建築由當時在朝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畫家朗士寧設計,采用的是充滿了繁瑣的石雕裝飾,被稱為歐洲“巴洛克”式樣的形式,建築周圍也布置著歐洲園林式的整齊花木和噴水泉等。可以說這是西方建築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現在中國。圓明園就是這樣由不同大小的水麵、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樣的建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在雍正時期就形成了24景,乾隆時期又增加了20景,加上長春園的30景和萬春園的30景,形成占地5000餘畝、共有100多處景點的宏大的皇家園林,所以西方有人把圓明園稱為“萬園之園”。

清漪園頤和園1750年乾隆以慶賀母親皇太後六十大壽和整治京城西北郊水係的雙重名義,開始改造和經營頤和園。造園者首先將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擴大了水麵,在湖的東麵築成一道東堤,設有水閘,在湖的西麵留出一條西堤,組成一個具有蓄水功能的大小三個水麵的湖泊,定名為昆明湖。同時在甕山上下大興土木,在山的南坡中央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將甕山定名為萬壽山以慶賀皇太後大壽。公元1764年建成了占地5000餘畝,水麵占3/4的又一座大型皇家園林清漪園。清漪園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景區。一是萬壽山東部的宮廷區。凡屬離宮型園林都有供皇帝上朝聽政的地方,

所以在清漪園的東宮門裏有一組宮廷建築群。其中有皇帝聽政的仁壽殿,住宿用的玉瀾堂、宜芸館和樂壽堂,以及成組的服務性建築它們也是采用傳統的前朝後寢的布局,仁壽殿在前,寢宮在後。第二個景區是前山前湖區,這是清漪園最主要的部分。萬壽山經過改造,形成座北麵南,前臨湖水的良好格局,在山的前坡中央建有一大組大報恩延壽寺建築群。寺的山門、大殿、佛塔沿著軸線,隨著山勢,由山腳到山頂,順序安置在山坡上。其中最高的原為一高九層的寶塔,還未完工,發現有倒塌危險,拆除後改建為供佛像的樓閣,即佛香閣。這一組建築金碧輝煌,成了整座清漪園的風景中心。在它的兩邊,布置著成組的建築,其中有宗教建築轉輪藏、五方閣;有遊樂建築畫中遊、聽驪館、景福閣;還有許多可供休息玩樂的院落建築。特別是在萬壽山的南麵腳下,沿著昆明湖岸,建造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自東往西,貫穿整個前山區。人們漫步廊中,外觀湖光山色,裏望組組宮殿與住所;內望廊裏,每一間廊子的梁架上都畫滿了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彩畫。長廊,成了一條絢麗多彩的畫廊,一條觀賞園內不同風光的遊廊。前湖經改建後,用堤岸分隔成了三個湖麵。西堤是模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在堤上也建了六座橋。在三個湖中各有一島,象征著東海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登上萬壽山,近處的昆明碧水,遠處的萬頃良田,相連成片,一望無際,園林風光在這裏得到了無窮盡的伸延。三是後山後湖區。萬壽山的北麓,緊靠著圍牆,地勢狹窄,本沒有什麼景致,但造園者卻巧妙地在山腳下沿著北牆挖出一條河道,並且使河道形成寬窄相間的湖麵,用挖出的土就近在北岸堆成山丘,兩岸密植樹木,然後將昆明湖水自萬壽山的西麵引入後山。

這樣就造成了夾峙在山丘之間的一條後溪河,在這條河的中段還模仿蘇州水街建造了一條買賣街。泛舟後湖,或處於自然山林之間,湖麵忽寬忽窄,忽明忽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進入繁華市街,兩岸鱗次櫛比地排列著各式店鋪。登岸步入後山山道,則兩旁高樹參天,樹蔭深處,散布著組組亭台樓閣。到了後山的東頭還出現一座諧趣園,這是模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園中之園。小水一塘,四周布置著樓台亭榭,環境寧靜清幽,別有洞天。整個後山,變成一個與開闊的前山前湖迥然不同的、十分幽靜的景區。名園遭劫公元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占領海澱,對圓明、暢春、清漪、靜明、靜宜諸園先是大肆掠奪園中財寶,後又放火燒毀了這些園林。清漪園除個別建築外幾乎被焚燒殆盡,清人對劫後的清漪園曾作了如下的描繪:“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青芝岫裏狐夜啼,繡漪橋下魚空泣。”這真是對一代名園滿目蒼涼景象的真實寫照。直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了海軍造船的經費修複了清漪園的主要部分,並改名為頤和園。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中國,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沙俄、英國和意大利侵略軍相繼進駐頤和園達一年之久,對園內陳設又搶劫一空,建築的內外裝修也遭破壞。公元1902年慈禧返回北京用巨款修複頤和園,並於公元1904年在園內耗費巨資舉辦了她70大壽的慶典活動,這是封建統治者最後一次大規模地使用這座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毀之後,在同治皇帝時曾下令用拆除清漪等園的舊料去修複三園,但不久就因國庫空虛和意見分歧而中止,

到如今也就隻剩下西洋樓這一區少量石頭建築的斷柱殘壁了。現在許多人去圓明園參觀因為隻見到這些石頭建築,所以把它們當作是圓明三園的昔日麵貌,這真是一個誤會,西洋樓並不代表圓明園的典型建築式樣,現在留存下來的斷柱殘壁隻能使人們看到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與凶惡。

三、南方的私家園林

私家園林,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南方私家園林也是古代園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南方私家園林產生的條件南方私家園林集中在今天的江蘇、浙江一帶,尤其是蘇州、揚州、杭州這幾座城市為數最多。這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因為這些地區具有建造園林的自然、經濟和人文等諸方麵的條件。建自然山水園,要有山有水有植物。江南一帶,江流縱橫,河網密布,水源豐富。園林堆山,除土以外,不可缺石,江浙地區多產石料,南京、宜興、昆山、杭州、湖州有黃石,而蘇州自唐代以來就出湖石。湖石顏色有深淺變化,形態玲瓏剔透,曆來為堆山之上品。江浙地屬溫帶,冬季無嚴寒,空氣濕度大,適宜生長常青樹木,植物花卉品種多,這些都給造園提供了充分的條件。造園與建宮殿、寺廟一樣,需要有經濟條件。江浙自古以來是魚米之鄉,手工業發達,蘇杭自兩漢以來就以盛產絲綢而聞名。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繁榮,揚州在唐代就已經是重要的對外商埠了。經濟的發達給造園提供了物質條件。但是園林又不僅是物質建設,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的建設,需要有人文的條件。江南自古文風盛行,南宋時盛行文人畫與山水詩,隨著朝廷的南遷臨安(今杭州),大批官吏富商擁至蘇杭,造園盛極一時。明、清兩代以科舉取士,這個地區上京做官的為數不少,這批文人告老返鄉,購置田地,建造園林。尤其是清代後期,北方戰亂,官僚商賈紛紛南逃,在江浙一帶購地造園,偷安一方。這批文人懂書畫,好風雅,精心經營自己的宅邸,參與自己的園林設計,使這個時期在造園的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一個高峰。南方私家園林的特點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都屬自然山水園,以模仿自然,得自然山水之真趣為上品,但它們又各有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