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園林的內容上看,
皇家園林兼有朝政、生活、遊樂的多種功能;而私家園林則有待客、讀書、遊樂的要求。從規模上看,皇家園林占地大,有幾千畝之廣,多選擇在京城之郊;而私家園林附設在住宅之旁,占地不大,多者幾十畝,小者僅幾畝之地。從園林風格上看,皇家園林追求宏偉的大氣魄,建築金碧輝煌,顏色五彩繽紛,講求園林的整體構圖;而私家園林則追求平和、寧靜的氣氛,建築不求華麗,色彩講究清淡雅致,力求創造一種與喧囂的城市隔絕的世外桃源境界。私家園林的造園手法私家園林多設在宅邸之旁,除住宅外,它有待客、讀書、遊樂的多種要求。在功能上,住宅要隱蔽,讀書處要安靜,待客廳堂要方便,而遊樂部分要有自然山水的趣味。在幾十畝,乃至幾畝之地的範圍裏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呢?也就是說,在園林的設計與建造上采取了哪些手法呢?首先在布局上,采取曲折多變的手法,這樣才能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出豐富的景觀。這種手法表現在道路的設置上,多用曲折多彎的形式而切忌用徑直的大道。沿著彎曲的道路,巧妙地安設風景點,讓遊人一路走來,可以見到不同的景致,在有限的空間裏,延長觀賞的路線。表現在景點的形象設計上切忌雷同而盡量采用多種不同的式樣。廊子在春、冬季多雨,夏日炎熱的南方園林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築形式。但廊子很少用直線形式,而是沿牆而建,有時緊貼牆身,有時又離牆而行,成為多邊多方向的折廊;有時隨著山勢而或上或下成為爬山廊和跌落廊;有時駕廊於水麵而成水廊;隨著這些廊子的高低上下和左曲右彎,都設置了不同的景點。有時麵對著小亭一座,有時能見到牆根下的堆石和竹叢,有時直通建築的入口,廊子成了一座園林觀賞景色的最佳路線。
景點的設計以建築為主,有廳堂、亭榭、畫舫、樓閣;但又不限於建築,一處堆石,一棵古樹,一叢翠竹都是可供觀賞的景點,它們的形象各具特色,隨著彎曲的道路,先後不同地展現在遊人麵前,真正達到了步移景異的絕妙效果。第二,善於將自然山水的形象加以概括和提煉而再現到園林中來。在不大的空間裏要創造出具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環境,就必須對自然山水的形態進行認真的觀察研究,加以概括和提煉而典型地再現於園林之中,這樣才能做到小中見大,得自然之神。例如堆山,用土或者用石,要依園的大小和周圍的景觀需要而定,但不論土山石山都應該像自然山脈一樣,切忌呆板,如二峰並列,應有主有從,有高有低,不可如排筆之狀。如以土為主堆山,則可廣植花木,使山上鬱鬱蔥蔥,山的上下散置大小不同的石塊,好像石自土中露出。若以石為主築山,則在上下培以積土,種植一些花樹,使之有自然生氣,用石頭太多,縱然是乖巧靈石,也失去自然之意。又例如開挖水池,水池形狀以曲折為好,切忌方整。因為自然湖水絕無方方正正的形狀。在比較大的水麵上宜用石橋將水麵分隔為大小不等的部分。為了使死水看上去如同活水,往往將池水的一角變成細彎水流,折入山石或建築的基座之下,仿佛水自這裏流出,水源無頭。水麵的處理,不可滿布植物,即使是美麗的蓮荷,也應錯落有致。遠處宜用荷蓮,岸邊橋頭種植睡蓮以宜近觀。水池岸邊的作法,不宜滿用石砌,最好以土為主,土石相間,疏稀布置石塊,高低錯落,高處可供人站在上麵觀水景,低處可供遊人下到水麵戲水作樂。所以水池不分大小,隻要處理得好,可以小中見大,不顯呆板局促;處理不好,池雖大也無自然之趣。第三,講究園林的細部處理。要做到小中見大,除要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功夫外,很重要的是十分講究細部的處理,這裏包括建築、山水、植物各方麵的細部處理。私家園林建築類型並不少,有待客的廳、堂,有讀書作畫的樓軒,有臨水的船榭,還有大量的亭、廊,亭子和廊又有不同的形式。建築上的門窗更是多樣。門有長方門、圓洞門、八角門,還有梅花形、如意形和各種瓶形的門;牆上除普通的窗外,還有花窗、空窗、漏窗,窗上的花紋,僅在蘇州園林裏就可以找出一二百種式樣。連園林的地麵都是用磚、瓦、卵石拚砌出各種不同的花紋圖案。石頭除用作堆山外,還喜歡以獨立或組合的形式供觀賞。造園者選用顏色深淺有變化,形象玲瓏透剔的石塊,配以少許植物花草,放置在廳前、牆下,猶如一件大型盆景任人欣賞,在這裏,石塊已成為獨立的雕刻藝術品了。
四、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特點和造園經驗
明代末年,中國出了一本名為《園冶》的書,這是一本造園的專著。作者計成,公元1582年出生於鬆陵(今江蘇吳江縣),從小喜歡繪畫,青年時代遊曆過長江和華北一帶,
飽覽過祖國山河之美,後來在家鄉一帶從事造園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著名的造園家。他53歲時,寫了這本《園冶》。因為他既是一位能文能畫的文人,又具有豐富的造園實踐經驗,所以他能在這本書中對園林的選址、立基及園林建築的種類和式樣,對堆山、選石、造牆、鋪地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論述。書中不僅包括這些具體經驗,而且還有作者對造園理論的理解和闡述,可以說這是一本中國古代園林經驗的係統總結,作者的不少見解都帶有精辟的理論性質。在《園冶》第一卷的興造論中,計成提出:“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就是因地製宜,隨地基之高低,體察地形的端正,應用原有的樹木、水流,看適宜建亭之處則建亭,適宜造榭處則造榭,什麼都要處理得“精而合宜”。所謂借就是借景,園林雖有內外之別,但取景沒有遠近的限製。頤和園西麵玉泉山上的玉峰塔,雖離萬壽山有近2000米之遠,但它卻是頤和園最好的借景,仿佛塔也是園內的一處景點了。蘇州拙政園內可以遙望到城內的北寺塔影。園外臨居樓閣的一角,牆外的繁花一株,都可以把它們組織成為園內的景觀,這就是計成所說的遠借、鄰借和應時而借。所以他講“極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這才是“巧而得體”。在《園冶》第一卷的造園總論中,計成又提出建設園林,不論在城郊、鄉村,選地、開路、建房屋、開門窗、造圍牆、種花木,這些都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就是說,人創造的環境,看起來好像是天工所開辟的自然界一樣。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地呢?計成又分別對建造亭、台、樓、閣,選石、堆山總結出了具體的經驗,例如園中建廊,他說:“廊宜曲宜長則勝”,廊要“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我們在南方許多著名園林中見到的正是這種蜿蜒無盡的遊廊。人步廊中,隨勢而行,左顧右盼,步移景異。概括起來看,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已有的環境條件,精心去設計和經營房屋、山水、植物,使創造出來的園林環境,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就是中國古代自然山水園的造園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