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民居建築(1 / 3)

民居,就是民間的住房。衣、食、住、行,這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建築在各類建築中是出現最早、數量最多的類型。在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遺址中,我們了解到原始人類最早是住在天然山洞中的,後來才開始建造自己的住所。在生產力十分不發達的情況下,原始人隻能在幹燥地區挖掘地下的洞穴,在潮濕地區或者在樹上,或者在高地上搭造窩棚作為住房,我們稱它們為穴居和巢穴或增巢。《禮記-禮運》上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就是說,早期的帝王也

沒有宮室,冬天也是住的地洞,夏天也隻能住在窩棚裏。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掘出一處原始人的部落,建造在河邊的台地上,已經發現有住房遺址四五十處。它的中心部分還有供公共活動的房屋,外圍還有作倉庫的窟穴、燒陶器的窯場和埋葬死人的公共墓地。這裏的住房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每邊或直徑多為三-五米左右,它們的形式,早期的為半穴居,就是住房內的地麵低於室外80厘米;晚期的圓屋地麵已經和室外相平了。從遺址上留下的成排洞穴推斷,這些房屋的上部可能是由樹幹和枝葉搭成的屋頂,屋頂上用摻有草莖之類的泥土塗抹以防雨雪。從陝西半坡村遺址可以看到,人類的住房逐漸由樹上和地下移到地麵上來了。

可惜的是這些早期住房,因為都是土木材料建造,幾乎沒有留下實例,我們隻能從繪畫、雕刻和墳墓裏的明器(一種殉葬用的陶製模型)上看到早期居住建築的形象。大體上說漢代已經有大量平麵為方形、長方形的住宅,已經用木結構構架、土牆,而且在有錢人的大住宅中已經有幾座建築組成的院落形式了。宋代住房形式已經發展得和明、清時代的住宅沒有什麼差別了。建築總是以滿足人的各方麵使用要求為基本目的。居住建築就是為滿足人類的生活要求而創造的空間和環境。人的生活不能不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這裏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係的影響,

社會意識、民族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影響等等。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宗法道德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對居住建築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麵,建築又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幅員廣闊,從西北到東南,地勢由高原到平原;氣候由寒溫帶經中溫、暖溫直到亞熱和熱帶;西部幹旱少雨,東部又潮濕多雨。在建造房屋的材料上除磚瓦外,西部多黃土,山區多木材、石材,南方又盛產竹材。這種種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住宅的形式和建造方法。再加上各民族、各地區在風俗習慣、文化愛好等各方麵的差異,使居住建築各具特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麵貌。下麵我們隻能挑選幾個地區的主要民居類型加以介紹。

一、北方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方最基本的住宅形式,其中尤其以北京的四合院最為典型。它的基本形式是由幾幢單體建築,分別放在東南西北四麵,建築之間用廊子聯係組成一個方形院落,所以稱為四合院。四合院的主要建築稱正房,都坐北朝南;兩邊東西向的房屋稱廂房;南麵是一排廊子,中間開一道門稱二門;二門內部為四合院的內院,二門外是東西狹長的前院;院南麵是一排稱作倒座的房屋,四合院的大門就設在東南角上;在正房的北麵還有一排後罩房。這些房屋的用處是:正房為一家的主人住房,東西廂房為兒女輩使用,前院倒座作待客的客房和男仆使用,後罩房作為庫房、廚房和仆人用房,有時在正房兩側加建稱為耳房的小屋多作廚房、廁所等用。這是北京四合院的標準形式。有的小型四合院隻有一道院落,正門進去直接到內院,既無前院,也沒有後罩房;有的大型四合院則用幾重院落前後重疊或左右並列在一起;有的還附有花園以滿足富有的幾代同堂大家庭的需要。四合院房屋的門窗都開在朝院裏的一麵,背麵除臨街的一麵有時開有小窗外,其餘都不開窗,形成一個四周封閉的內向的住宅空間。這樣的布置,一方麵符合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等一套封建的宗法觀念,同時又滿足一個家庭生活上的需要。從大門進去,迎麵有一堵稱為影壁的短牆,上麵有裝飾雕刻,可以起到一個遮擋作用,不使人一進門就直接見到內院的住房,同時也是進大門第一眼能見到的景觀。內院多種花木,品種隨主人的愛好而定,經常用的有海棠、柿子、紫荊、紫薇等樹種和芍藥、月季、玉簪、菊、蓮荷等花卉。院子中央有十字形磚石鋪砌的路,四周房屋用廊子相聯以便雨雪天行走。整座四合院避開了城市的喧嘩,創造了一個寧靜和親切的環境。東北地區的四合院雖然也是由四麵房屋組成院落,但由於這個地區地廣人稀,當地多用馬車作交通工具,又加以氣候寒冷,所以這裏的四合院占地比較大,院子寬敞,便於車馬回旋。尤其院子的東西方向長,以便使正房更多地受到日照。大門開在南麵的中央,門較寬,沒有高起的台階,便於車馬進出。山西一些城市的四合院和東北的又不一樣,因為城市用地緊,每一戶又都要臨著街道,所以隻能占據一小塊臨街的麵積,同時也為了避免夏季烈日對正房的照曬,所以形成的四合院多呈南北長、東西窄的狹長條形狀。

二、土窯洞

在我國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地區,自古以來流行著一種窯洞式住宅。因為這個地區多為高原黃土地帶,地勢丘陵起伏,土質堅實,老百姓充分利用這個自然條件,創造了多種形式的窯洞住房。一種稱作靠崖窯,就是在天然土山崖上橫向往裏挖洞,洞呈長方形,寬約三-四米,深有達10多米的,頂上作成圓拱形,進口安上門窗就成了一間住房。規模大的有將並列的幾個窯洞橫向用券門打通聯成一體;有上下作成二層或多層窯洞的;有在山崖外另建房屋與窯洞一起用圍牆圍成院落的。另一種稱作天井式窯,就是在平地上向地下挖一深井,呈方形或長方形,深約七-八米,再在方井的四壁橫向往裏挖洞作住房。從地麵經階梯到井內,井底院子也種植樹木花卉,形成為一座環境秀美的地下四合院。窯洞建築的優點是既省工又省料,經濟條件差,先挖一個洞,做一副木門窗就能住人。條件好了再接著挖洞,再做比較講究的門窗裝修。窯洞四周土質厚,所以保溫好,洞內冬暖夏涼,適合北方氣候。但它的缺點是比較潮濕,洞內通風不好,另外還怕雨水,尤其天井式窯洞,輕者滴漏,重者可使洞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