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民居建築(2 / 3)

三、一顆印民宅

我國南方地區的許多住宅也是四合院的形式。由於南方地少人口密集,房屋占地不可能多,加以氣候潮濕,尤其夏季炎熱,所以這裏的四合院的院子都比較小。正房廂房都連在一起,有的還作成二層樓房,既減少了占地,樓上又利於通風,比較涼爽,住宅中央的院子就成了樓房圍成的小天井。這種四合院最緊湊的要算是雲南地區的一顆印住宅了。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前麵臨街一麵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麵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這種正房三間、耳房四間、倒座深有八尺的住宅又稱為:“三間四耳倒八尺”,在一顆印中最有代表性。在一顆印中,正房三間的底層中央一間多作客堂,為接待客人用,左右為主人臥室,耳房底層為廚房和豬、馬牲畜欄圈,樓上正房中間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誦經供佛的佛堂,其餘房間供住人和儲存農作物等。這樣的布置自然也是符合封建社會的家庭禮製的。

四、吊腳樓和鼓樓

我國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少數民族地區,多屬山區,氣候潮濕多雨而且炎熱,為了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的侵害,采用了一種房屋下部架空,稱為幹欄式的住宅。以貴州東南苗族、侗族地區為例,住宅隨著山勢的高低而建造,前後立柱也隨地勢長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兩層,下層多暢空,裏麵多作牛、豬等牲畜棚及儲存農具與雜物。樓上為客堂與臥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裏做活兒和休息。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著地,以便人畜在下麵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

所以這種住宅往往是裏邊靠在山坡上,外邊懸吊在空中,這種建在山坡上的住宅稱為吊腳樓。在吊腳樓住宅密集的侗族村子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建築,就是鼓樓。它的形象很像密簷式的佛塔,樓內掛著一麵鼓,村中有事,擊鼓為號,村民即來這裏集合。平時村民也在鼓樓休息、聊天、交往,冬季樓內設炭火取暖,夏天備有涼茶供村民解渴,節日村民就在這裏聚會遊樂。鼓樓全部用木料建造,平麵有方形、六角、八角形多種,外麵用彩繪作裝飾,在各層屋簷板上畫滿了各種動物、植物的彩色紋樣。鼓樓高高地矗立在村子裏,成了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侗族山村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築。

五、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幹欄式住宅。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裏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氣候差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穀平原,海拔隻有500米,已經屬於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裏,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適的形式。由於該地區盛產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竹樓的平麵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臥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台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台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衝擊。因為這裏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於洪水的通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麵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麵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麵。由於經濟上的懸殊差別,村裏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製的確也影響了民居建築在技術上的發展,

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六、江南水鄉的民宅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所以古代城市、鄉村多在鄰近江河湖泊的地方選址建設。我國江南一帶,水流縱橫,給城鄉的發展帶來許多有利的條件,也使這些地區的住宅具有水鄉特有的一些特征。江蘇蘇州市是古代的平江府,唐、宋時期就是江南有名的手工業和商業繁華的城市。它地處江南平原,著名的運河環繞著城的西麵和南麵,蘇州利用了這個有利條件,將城內交通同時規劃了陸路和水道兩個係統,把運河水經城牆上的水門引入城裏,通過幹線和分渠組成了與街道相輔的交通網。這樣就使城裏的許多住宅都是前麵通街,後麵臨河,家家戶戶的後門都設有台階下到河麵,造成一幅特有的水鄉景觀。在安徽黟縣的宏村、浙江楠溪江的岩頭村和芙蓉村,都可以看到古代設計者將河水經過曲折的水道引到村裏景象。這些河水有的聚為集中的水塘,在水塘周圍建造寺廟祠堂和住宅,每遇做佛事、辦廟會,舉行祭祀禮儀時,這裏就成了群眾聚會的場所。平日裏,池塘邊、大樹下也是村民休息、交往的地方,灰瓦白牆的建築,點點紅綠的村民,加上水中的倒影,構成一幅絕佳的畫麵。引入村裏的河水,最主要的還是讓它沿著與道路並行的水渠流經家家戶戶的門前。流動的活水,大人在裏麵洗菜、洗衣,村娃在裏麵嬉戲玩耍,構成了水鄉的特殊景致。有的住宅還巧妙地將門前流水引入宅內,在正屋前的天井裏聚水為池,池裏堆一點假山,種幾枝蓮荷,平添不少情趣;有的將水流引經堂前又曲折流去,水上架設石板小橋,使住宅庭院生氣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