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奇特的土樓
在福建漳州、南靖、龍岩、永定一帶有大量土樓,它們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外觀是高大的土牆,牆上開有少量的窗洞,很像一座堡壘。這種土樓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因為這個地區各氏族之間經常發生格鬥,甚至發展到武裝衝突。為了保衛自己氏族的安全,一個家族的人家要求集中住在一起,
於是出現了這種能夠容納幾十戶人家的大型住宅。在這兩種土樓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圓形土樓,簡稱為圓樓。據多數學者認為,這種圓樓應是由方樓逐步演變而來的。這是因為無論從使用還是從結構、建造等方麵來講,圓樓都比方樓優點多。例如圓樓可以分作同樣大小的房間而沒有死角;屋頂施工也沒有方樓屋脊十字交叉的結頭;圓樓對風的阻力比較小;抗震能力比方樓要強等等。現存的圓樓外圍直徑小者五六十米,大者八九十米,以建於清代中葉的永定承啟樓為例,外圍直徑約為62米,裏麵用三層環形房屋相套,共有房間300多間,最外一環高四層,底層為廚房和雜物間,二層儲存糧食,三層以上住人,中心一環為單層的堂屋,是族人議事、舉行婚喪典禮和其他公共活動的地方。這麼大的圓樓是怎樣達到防衛目的的?從圓樓結構上看,首先是外圍用高大厚實的牆體。牆厚少者一米,多有達2。5米的,全部用摻石灰的黃土築造,逐層夯實。這種灰土牆年代越久越結實,有的圓樓在戰火中曾遭大炮轟擊也沒有損壞,可見它堅實的程度。牆的地下基礎用大卵石壘砌,卵石之間壓砌得十分緊密,這樣可以防止攻擊者挖地道攻進樓內。所有房間都向院裏開窗,所以牆外麵多不開窗,隻在上層開有方形槍孔,作為防衛者射擊和拋扔石塊之用。整座圓樓大門很少,直徑62米的承啟樓隻開有三座大門。每座大門都用石料砌成門框,門扇用厚木料製成,外麵還包有鐵皮,裏麵用橫、豎兩道門栓頂住大門為了防止用火攻燒門,在門的上方還特別設計了水槽,可以將水放下,在門扇外形成一道水幕,有效地防止了火攻。樓內挖有水井,專門儲存有糧食,這些都是為了適應長期戰亂的形勢而設置的。這種在特殊形勢下產生的民居,如今成了中外聞名的住宅奇觀了。
八、石頭民房
我國西藏、甘肅、青海及四川西部一帶盛產石材,當地多以石料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住房。石頭的牆,平屋頂,二到三層的小樓房,底層為牲畜房,二層為臥室、廚房,上層為經堂。在城市裏比較好的民居是封閉的小四合院形式,四周二層房屋圍繞著中央的小天井,底層安排接待室、臥室及庫房,二層除接待室和臥室外,專設有經堂。藏族地區崇信藏傳佛教喇嘛教,幾乎家家戶戶都誦經拜佛,所以經堂成了住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室內的裝飾也比較講究。這些藏族建築的外觀,牆下部是用粗石壘造,這些粗石色彩深重,質地粗獷;上部多為白色的粉牆麵,牆上開有成排的梯形窗洞,這是藏族建築特有的一種形式,每個窗洞上都帶有彩色的出簷口,使整體造型嚴整而色彩華麗,表現出藏族建築粗獷而凝重的風格。
九、蒙古包
在蒙古和新疆哈薩克等民族的聚居地,還流行著一種可以移動的住房,這就是為了適應遊牧生活而建造的氈包,因為蒙古族用得最多,所以俗稱為蒙古包。這種氈包平麵為圓形,裏麵用木條編成框架,外麵包以羊毛氈,直徑有四-六米,高二米,頂部還留有圓形的天窗,
以便采光和通風。蒙古包便於拆卸和安裝,氈包、框架加上牧民的生產、生活用品,馱在馬背上就可以隨著主人雲遊四方。它的外表簡潔樸素,裏麵往往鋪掛著地毯和壁毯,色彩鮮麗。在茫茫大草原上,在鬱鬱蔥蔥的天山腳下,灰白色的蒙古包三五成群,在一片天然綠色的環境裏,形象十分引人注目。簡單地介紹以上的民居種類,並不是說我國古代就隻有這幾種民居建築了。在我國遼闊的疆域裏,在50多個民族地區中,由於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的不同,曾經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這些民居成為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遺產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