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六種主要類型之後,有必要專門來介紹一下古建築中的小品。這裏的小品是指古代建築中的一些小建築。前麵已經論述過,中國古建築的特征之一是建築的群體性,就是說中國古代建築都是以許多單幢房屋組成為建築群體而出現的,從皇帝的宮殿到普通百姓的住宅莫不如此。在這些建築群中,除了有殿堂、門樓、廊屋等建築以外,還有多種不同形式的小建築相配列。例如在宮殿、寺廟中,我們可以見到建築群的最外麵往往立有牌樓,在建築群的大門口立有影壁、華表和石頭獅子;在宮殿、壇廟主要建築前排列著香爐、日晷、龜、鶴等雕刻;在寺廟裏有不同形式的石碑、石幢;在陵墓建築中有石柱、石門、石供桌;在園林裏還有各式各樣的堆石。這些建築小品,在建築群中雖然不是主要部分,
但是它們在物質功能和環境藝術方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介紹各類型建築時,對這些小品不可能有較詳細的論述,所以現在有必要選擇其中主要的幾種專門加以介紹,以使人們對古代建築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一、牌樓
如果按小品建築在建築群中所處的位置來講,人們最先能見到的應該是牌樓。它通常立在重要建築群的前沿,或者在通衢大道之上,十分引人注目。我們去遊覽北京頤和園,最先見到的是一座木牌樓,走進牌樓才到達頤和園的東宮門;而到北京明代十三陵,首先看到的也是一座很大的石牌樓,它是明代十三座皇陵的總入口,經過牌樓後才進入了陵區;在過去老北京的前門大街和東西長安街上都立有木牌樓作為進入皇城的標誌;在北京東城、西城的商業街中心十字馬路口,原來立著四座牌樓,所以老北京人都將這個地方稱為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後來由於城市的發展,馬路加寬,這幾座牌樓因為阻礙交通而被拆除,但北京人仍習慣地稱該地區為東四與西四,可見牌樓影響之大了。牌樓有哪幾種形式,有哪些功能,在形象和藝術上又有些什麼特點,這些都是十分有趣的問題。牌樓的種類在這裏,可以從兩個方麵來作區分,一是從建造牌樓的材料上區分,二是從牌樓的不同功能來區分。從不同的建築材料上區分,可以分為木牌樓、石牌樓和琉璃牌樓三種。木牌樓全部用木料建造,它們的構造方式是在地上立起單排柱子,柱子上安橫枋將柱子連接在一起,枋子上安頂,頂的形式與木建築一樣,可以做成懸山、歇山、廡殿等各種形式,講究的在枋子上還有鬥拱層承挑著上麵的屋頂,柱子下麵用石料夾住以防傾斜,有時為了加強牌樓的穩定性,還在柱子兩邊加戧〔qiàng熗〕木斜撐在地麵,在屋頂上用鐵鉤撐住挑簷。木牌樓立在露天,常年受日曬雨淋,容易腐蝕損壞,為了保持牌樓的持久性,石牌樓應運而生,從總體上看,它們大都仍然保持著木牌樓的式樣。然而由於堅固耐久的石牌樓色調單一,不如木牌樓那麼美觀,於是又出現了一種琉璃牌樓。它們是在磚製造的牌樓外麵貼以琉璃磚和瓦,其形式和石牌樓一樣,仍保持著木牌樓的式樣,用琉璃拚出柱子、枋子、鬥拱和木結構的屋頂形式,色彩鮮豔而華麗。
也有少數磚造牌樓的外麵不包琉璃而成為純粹的磚牌樓。不論是木牌樓,還是石、琉璃、磚牌樓,它們規模的大小都是以柱子的多少和上麵屋頂的多少來作依據。最簡單的就是兩根柱子組成一個開間,頂上有一個單簷屋頂,稱為兩柱一間一樓式;頂上也可以做成二樓、三樓的式樣;四根立柱組成三開間的稱為四柱三間,頂上可以作成三樓、四樓,甚至五樓、七樓的式樣;達到六柱五開間的就算是很大的牌樓了,過去立在北京前門外馬路上的木牌樓和山東曲阜孔林前的“萬古長青”石牌樓就是這種式樣。凡是在橫枋上不要頂子的通常稱為牌坊,這種形式在石造的牌坊中常見到。現在再從牌樓的不同功用中看它的分類。第一種是標誌性的牌樓,它們多設置在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築群的前麵,作為這組建築的一個標誌,所以多立於建築群主要大門的正前方,如果道路是橫穿大門前麵,則在大路的左右各立一牌樓,
沈陽故宮大清門前馬路的兩邊就立著兩座木牌樓作為故宮範圍的標誌。第二種是紀念性牌樓。古代為了紀念一件事或者某個人,往往在當地建立牌樓,將人名及其事跡刻在牌樓上以資紀念。安徽歙〔shè射〕縣中心有一座“許國牌坊”,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這是紀念當地人許國的,他中了進士後,當了20多年的官,並且在雲南打仗立了戰功,被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在其家鄉樹立了牌樓。四川雲陽縣有一座石牌樓,是紀念當地一位婦女的,她17歲嫁人,28歲死了丈夫,獨自侍奉公婆,並將子女撫養成人,被譽為節、孝雙全,為此專門立了牌樓並將她的事跡刻於牌樓正中的華板上。
類似這種宣揚效忠朝廷,節孝雙全的紀念性牌樓在全國各地為數甚多,在歙縣唐樾〔yuè月〕一個村裏就一連立了七座之多,形成為一個牌樓係列。第三是大門式牌樓。前麵講到的標誌性牌樓,由於它們處於建築群的最前麵,故也起到大門的作用,但它們是獨立地存在,柱子中間也不安門扇,所以還不能稱為真正的大門。現在講的大門式牌樓是真正屬於建築群的一種院門,它們左右連著圍牆,柱間有門扇,隻不過又具有牌樓的形式。頤和園內的仁壽門,山東曲阜孔廟的欞星門都屬這種類型。在四川峨嵋山還可以見到用牌樓當作橋上門的,這種形式大大地加強了橋的表現力。第四種是裝飾性的牌樓。這種形式在古代店鋪上見得最多,它們既不是獨立的標誌,也不是大門,而是貼在店鋪門臉上的一種裝飾。這種牌樓都在鋪麵前立柱,柱上橫枋多高出店麵屋頂,用衝天柱的形式,在牌樓上可以懸掛各種店鋪的招牌。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祠堂、寺廟的大門上,還可以見到一種牌樓式的門臉,
大多用磚砌或粉刷造出牌樓的形式,貼在大門的左右和上方牆上,成為大門的一種裝飾。32牌樓的形式和裝飾牌樓既為標誌性建築,又具有表彰功名的紀念作用,所以很注意本身形象的塑造。從總體形象來看,即使是簡單的二柱一間式牌樓,也可以在柱上做成一樓、二樓(即重簷)、三樓、四樓乃至五樓的不同頂部的形式;有的還可以在立柱的外側懸挑出梁枋,下麵做成不落地的垂花柱,更增加了外形的變化。在四柱三間、六柱五間的牌樓上,頂部變化更加豐富,除了樓頂數不同之外,還有懸山、歇山、廡殿各種式樣的不同,及單簷、重簷,柱子衝天不衝天等等的變化,從而使牌樓產生各種不同的形象。除總體形象的塑造外,牌樓還十分注意應用裝飾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木牌樓的頂部和一般建築一樣,有屋脊和脊上的正吻、走獸,瓦上的勾頭、滴水一應俱全。南方牌樓的頂也是四角翹起,高高地昂向青天,形象十分生動;牌樓身上則布滿彩畫。官式牌樓用和璽、旋子彩畫,地方上牌樓則不拘一格,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皆可入畫。
石牌樓多用單色石料製造,所以它的裝飾主要依靠石雕來表現,從屋頂上的吻獸,簷下的鬥拱到梁枋柱頭上的彩畫全部都用石雕,而且還利用柱下夾杆石和基座等麵積比較大的石麵突出地表現了雕刻藝術。北京明十三陵入口的大石牌樓,在它的六根立柱的基石麵上都雕有雙龍戲珠和雙獅玩繡球的雕刻,龍象征帝王,獅子代表著吉慶,自然用得最多。山西五台山龍泉寺有一座石牌樓,可以說把石雕裝飾的作用發揮到極端了,從牌樓的屋頂,簷下鬥拱、梁枋、基座一直到斜撐在地上的八根戧柱身上都布滿了雕刻。中央開間的枋子上有雙龍戲珠,四周布滿流雲,枋子下麵雕著如意、靈芝、蝙蝠和各種仙果;屋頂正脊兩端是騰飛的龍頭,脊上滿是盛開的花朵;牌樓正中雕的是“佛光普照”、“共登彼岸”、“同入法門”等字樣;這種用深雕、淺雕、透雕交錯組成的華麗裝飾目的就是要表現出佛光普照的佛國極樂世界的一片繁榮景象。琉璃牌樓主要依靠琉璃本身的色彩與光澤起到裝飾作用。除琉璃瓦屋頂外,牌樓的枋子、柱頭,乃至柱身都用黃、綠不同色彩的琉璃麵磚拚出彩畫圖案;頂樓下正中的龍鳳板上和枋子之間的花板上也用琉璃拚出花飾;這些琉璃在柱子間紅牆和白石券門的襯托下,使整座牌樓顯得十分華麗而莊重。牌樓的題字作為標誌性和紀念性的牌樓,它上麵的題字往往也起著表現牌樓的重要作用。在標誌性或者作為大門的牌樓上,它的題字就是這組建築群的名字,題字位置都在牌樓中央開間的橫枋之上。例如曲阜孔廟前的“至聖廟”石牌坊就是至聖廟的大門。在記功性的牌樓上,
往往把表彰者的姓氏或者表彰的內容作為標誌。歙縣的許國牌坊,表彰的就是大學士許國,所以“大學士”成了牌坊名。歙縣唐樾村道上的七座石牌樓主要表彰當地的孝子、節婦和為老百姓做善事者,所以牌樓的標題是“節勁三冬”、“天鑒精誠”、“樂善好施”。但是也有的牌樓名稱並不直接標明而采取了間接和含蓄的表現手法。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外的木牌樓是全園第一道入口,牌樓正麵題名為“涵虛”,背麵為“罨秀”,“涵虛”即包含著太虛之境,意思是園內風景恬靜清幽,有太虛之境的美;罨〔yǎn眼〕是彩色之意,“罨秀”是指景色如畫,色彩豐富而秀麗;在這座入口第一道牌樓上就把園內的景象描繪出來了。
二、華表
北京天安門前有一條金水河,河上架有幾座金水橋,在橋的前麵,左右分別有兩隻石頭獅子和兩根高高的稱為華表的石頭柱子,這些獅子和華表對天安門起著襯托的作用,大大加強了這座皇城大門的威嚴。這種華表是怎樣產生的呢?傳說古代帝王為了能聽到老百姓的意見,在宮城的外麵特別懸掛了“諫鼓”,在車馬人行的大道上設立了“謗木”,《淮南
子?主術訓》中記載著:“堯置敬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所謂諫鼓,就是在宮外懸鼓,讓臣民有意見就擊鼓,帝王聽見後就讓臣民進去當麵諫告;所謂謗木,就是在大路口、交通要道上豎立木柱,臣民可以把意見寫在上麵。古代的“誹謗”,原來本無貶義,而是議論是非,指責過失之意。諫鼓、謗木是否確有其事,難於考證。曆史上一向將堯舜時代稱為盛世,唐堯、虞舜當作帝王的典範,其實他們當政時還是中國的原始社會時期,沒有階級,也沒有國家,他們都是一個部落的大酋長,遇事習慣於找眾人商量,連酋長的繼承人也由眾人選舉,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禪讓”之說。但是那個時候生產力水平還十分低下,生產工具僅僅是石器和弓箭,吃半生的肉,穿粗布衣,住的是穴居和土屋,尤其是當時文字還很簡單,要把意見寫在謗木上是很困難的,後世人並不注意這些事實,他們隻看到那個時代在政治上的一點平等現象,就將堯舜之製當作最高的政治理想了。當中國進入到奴隸製和封建製社會以後,文字發達了,能夠把意見寫到謗木上了,但這種發揚民主的納諫之舉卻反而行不通了,“八字衙門向南開,窮人小鬼莫進來”,縣衙門尚且如此,帝王宮殿自然更進不去了。
於是,立在大道上的謗木不再有聽納民意的作用了,而是逐漸變為交通要道口的一種標誌了,所以到後來“謗木”又被稱為“表木”,這就是華表的起源。那麼,這種表木最初是什麼樣子呢?據古籍中記載,早期的謗木,即後來的華表,它的形狀是以橫木交柱頭,樣子像桔槔〔gāo高〕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樣子是一根長杆,頭上綁著一個盛水的水桶,所以華表最初的形式就是頭上有一塊橫木或者其他裝飾的一根立柱。在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在虹橋的兩頭路邊各有一根木柱,柱頭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著一隻仙鶴,這顯然就是立在橋頭作標誌的華表木。這種華表立在露天,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淋,很容易損壞,於是木柱逐漸被石頭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狀還維持著木柱子的式樣,細長的柱身,柱頭上有一塊橫板,這就成了華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由早期的石柱子發展到今天在天安門前見到的華表,自然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可惜曆史上各時期留存下來的華表很少,如今見到的多為明、清時期的華表,所以隻能就這些華表的形象加以分析。一座華表可以分作三個部分,即華表的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的柱頭上有一塊平置的圓形石板,稱為“承露盤”。承露盤起源於漢朝,漢武帝在神明台上立一銅製的仙人,仙人舉起雙手放在頭上,合掌承接天上的甘露,皇帝喝了這自天而降的露水就可以長生不老。後來都將仙人舉手托盤承接露水稱為承露盤,北京北海瓊華島上就有這樣一座仙人手托承露盤的雕像。再以後,凡在柱子頭上的圓盤,不管是不是仙人手舉,不論能否承接露水都稱為承露盤。華表上的承露圓盤由上下兩層仰俯蓮瓣所組成,承露盤上立著小獸,這種蹲著的小獸在明、清時期的華表上稱為“朝天吼”。《清明上河圖》中虹橋頭上的華表木上立的是一隻仙鶴,這裏麵還有一段傳說。
漢朝遼東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經千年成仙後,化作仙鶴回到宋都城汴梁,落在城裏的華表木上,有少兒要用箭射鶴,仙鶴忽作人語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166累累”意思是感歎人世的變遷無常,還不如遁世避俗去學仙。在天安門的前、後兩麵都各有一對華表,門前一對華表頂上的石獸麵皆朝南,背麵一對華表頂上的石獸麵皆朝北,傳說這一對石獸是望著紫禁城,希望皇帝不要久居宮廷閉門不出,不知天下人間的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下情,所以叫“望君出”。正麵那一對麵朝南方的獸是盼望君王不要久出不歸不理政務,所以又叫“盼君歸”。這些自然是反映了世人的願望,但這類傳說之所以依附於華表身上,也說明了華表這類建築小品在整組建築群中所占據的顯要位置。明、清時期的華表柱身多呈八角形,在宮殿、陵墓前的華表柱身上多用盤龍作為裝飾,一條巨龍盤繞著柱身,龍頭向上,龍尾在下,龍身四周還雕有雲紋,當人們站在天安門前高9。57米、清孝陵前高12米的石頭華表麵前,昂首觀望,在藍天的襯托下,柱子上的巨龍仿佛遨遊在太空雲朵之中,顯得十分有氣勢。華表的基座一般都做成須彌座的形式,隨著柱身也呈八角形,座上雕滿了龍紋和蓮花紋,在天安門的華表下麵,
在基座外還加了一圈石欄杆,欄杆四角的望柱頭上還各立著一隻小石頭獅子,獅子頭與頂上的石獸朝著一個方向,這種欄杆對華表既有保護作用,又起到烘托作用,使高高的華表顯得更加莊重和穩固。華表作為一種標誌性小建築,不僅立在建築群的門外,有時也立在交通要道的橋頭和建築物的四周。河北宛平(現屬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兩頭各有一對華表;明十三陵碑亭的四周角上也各立著一座華表;它們都對主體建築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們的形狀和高低大小都注意到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相協調,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有機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影壁
當人們漫步遊覽古建築群,經過牌樓走入大門之際,往往會看到在大門的裏麵或者外麵立著一座獨立的短牆,牆上還有裝飾,這種短牆稱為影壁,它麵對著大門,起到一種屏障的作用,因為它總是和進出大門的人打照麵,所以又稱為照壁或照牆。影壁的種類影壁因為它在門內、外的位置不同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是設在門外的影壁,它是立在建築群大門之外,正對著大門並有一段距離的一座牆壁,它往往處於規模比較大的建築群門外,和大門外左右的建築或者牌樓圍成一個廣場。北京紫禁城的寧壽宮,作為乾隆皇帝退位後居住的宮殿,自然氣魄要大,在寧壽宮第一道大門皇極門的正對麵,立著一座很長的影壁,上麵有九條巨龍,所以稱為九龍壁,它算是影壁中規模最大的了。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也各有一座九龍壁,現在人們把它們當作一座獨立的大型藝術品來欣賞,其實原來分別是北海天王殿以西的一組建築(現已毀)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桂在大同的代王府門前的琉璃影壁。北京頤和園東宮門前麵也有一座很長的影壁,它在木牌樓的後麵,與東宮門前左右的建築圍合成一個相當大的宮門前廣場。除了這類宮殿建築群之外,在一些大寺廟前也有這類影壁。北京白雲觀、四川成都文殊院、寶光寺的大門前麵都立有影壁;南京夫子廟利用流經門前的秦淮河作為泮池,所以門前的影壁被安置在秦淮河的南麵,隔著河與廟門對峙著。第二類是設在大門裏麵的影壁,它們立在建築群的門裏,也是正對著入口,與門保持有一定距離,它們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防止進門的人對建築內院一覽無餘,很好地起到屏障的作用,所以這類影壁往往出現在帝王寢宮和住宅建築裏。紫禁城西路的養心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在它的第一道門遵義門內,迎麵就有一座黃色的琉璃影壁。在內廷東、西路的帝後、皇妃們居住的宮院內也多設有木製的、石製的影壁。在北方四合院住宅中更廣泛地出現了這類影壁,它們位於大門裏麵,正對著入口,單獨為一座短牆或者利用四合院廂房的山牆作為影壁,這種形式已經成為四合院的一種標準模式了。有的在四合院裏院,正對著院門還有一座影壁,使四合院內部的環境更為寧靜。第三種是設立在大門兩側的影壁。影壁除了具有屏障的作用外,還同時具有裝飾的作用,故有時在大門兩側設立影壁以起到增加入口氣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