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抬梁式構架:
①(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係,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定建築。
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並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檁。
③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於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築,特別北方更是如此。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④重要建築則用鬥拱承載出挑。主要構件,梁,柱,檁,枋。
89.井幹式構架: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構,又是承重結構。
90.幹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麵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築,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
91.雲南一顆印:雲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牆厚重。最常見的形
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於
山區,地方小,潮濕),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
天井。一顆印住宅高牆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
整,當地稱"一顆印"。
92.圜丘:位於北京天壇的軸線上,祈年殿往南。壇三層,上層徑26米餘,底層徑55米。天為陽性,故此一切尺寸,石料件數均須陽數。圜丘四周繞以圓形平麵和方形平麵的壝(音陪pei)牆各一重,高度甚低,不過一米餘;壝牆內空闊不植樹,壝牆外森林茂密,用以擴大形象來表現崇天。
93.祈年殿:它的形製,原是天地合祀時的大祀殿;平麵正圓形,上為三重簷圓形攢尖頂,外簷柱12根,內簷柱12根,象征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同時井口柱4根,象征四季,與內外簷柱和起象征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立於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底層徑約90米),柱枋隔扇為朱紅色,上為三重青(藍)色琉璃瓦簷,頂尖以鎏金寶頂結束,簷下彩繪金碧輝煌;整個建築色調純淨,造型典雅。祈年殿用台基提高,用矮牆來擴大形象,表現崇天的境界。
94.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位於山西應縣,又稱應州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九層67.31米(外觀5層,暗層四層)。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層用來結構處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經過數次地震,仍安然無恙。是世界現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國僅存兩個木塔之一,是現存最早的木塔。
95.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簷裝修和內簷裝修兩類。
①外簷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窗欄杆等。
②內簷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
③裝修多元功能:
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
b.組織室內空間的基本手段
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於裝飾。
96.太和殿:明代原為重簷廡殿九間殿,清代改為十一間。它和明長陵祾恩殿並列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太和殿體量宏偉,造型莊重,具備故宮主殿應有的崇高莊嚴的形象。太和殿一切構件規格均屬最高級。太和殿用於最高級隆重的儀式:皇帝登基,皇帝生日,冬至朝會,大年初一,頒詔等。不僅殿前有寬闊的月台,而且還有麵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可容萬人的聚集和陳列各色儀仗陳設。皇宮一律用黃琉璃瓦,是明代開始的規矩,使總體效果更加突出。
97.佛光寺大殿:
①位於山西五台山,大殿建於唐(公元857年)。
②麵闊七開間(等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單簷四阿殿,屋麵坡度較平緩,舉方約1/4.77。
③正脊和簷口都有升起曲線,有側腳,采用了叉手和托腳,屋麵筒瓦雖然是後代鋪作,但鴟(音吃chi)尾式樣及疊瓦脊仍尊舊製,無仙人走獸。
④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鬥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
⑤粗壯的柱身,肥碩的鬥拱,再加上深遠的出簷,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
⑥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築,處於晚唐時期,是木構架的成熟期。其應用了金箱鬥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98.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種,這種住宅的布局特點是強烈的封建宗法製度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分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同時注意對內的生態環境,綠化和風水的製約。其過程要素為正房(坐北朝南,家長居住),以硬山居多。東西廂房(第二代居),倒座(會客,書房),大門,耳房,後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構成模式為一名兩暗,一正兩廂,沿軸線縱深布局,以正房為主體,其院寬是"正房+耳房",總寬,坎宅巽(音訊xun)門;並將勾連搭搭頂的垂花門作為前宅和後宅的分界。
99.《園冶》:中國古代的造園學。作者是明代計成,字無否,本書出版於1634年。全書共分三卷。
一卷:①興造論②園說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裝折。
二卷:欄杆(圖示多)。
三卷: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園目標是,"雖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園方法,"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其造園優化標誌,"妙於得體合宜,未可均率"。造園步驟,"目寄心期,意在筆先"。其造園構思,一般建築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園築之主,猶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100.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於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並入內裏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清稱露明。
101.廈兩頭:歇山頂的宋稱,又稱九脊頂,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
102.十三天:構成佛塔頂端相輪的層狀結構。
103.台基:建築下突出的平台。
104.平坐:廊台出於建築主空間(通常為內部)的上層構造。
105.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樓,用於呼喚回教徒做禮拜。
106.列柱:一整排間隔規律的柱子。
107.《考工記》: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著述。
108.佛塔(STUPA):佛教紀念物,原意為墳塚。
109.佛塔(PAGODA):樓閣形的塔,各層大小由下而上遞減,每層都有裝飾精美的屋簷。
110.材:依鬥的寬度而定的測量單位。
111.赤陶土:一種用於塑像的建築或裝飾用陶土。
112.枋:水平構件,位於如窗戶或走道之上,或是連接兩柱或兩框架的構件。
113.泥笆牆:以竹或木條編牆,然後塗以草泥。
114.亭:構造簡單的建築,通常形似帳篷,位於園林中。
115.城牆:土造防禦工事,通常見於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兒牆。
116.屋脊:斜麵屋頂兩麵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117.屋簷:屋頂的一部分,突出於外牆之外。
118.相輪:傘狀穹頂或亭,有時作為佛塔頂端的塔刹。
119.祗:天意,自然的精靈。
120.風水:與自然的調和,進而有讓建築趨於調和的體係。
121.粉飾灰泥:灰泥的一種,專用於施加裝飾處。
122.軒:消暑的小屋,或是作為書房用的涼亭。
123.問廊:半圓形或多邊形的拱廊或走道。
124.涼亭:位於觀景點的開放式建築,位於園林或是屋頂上。
125.清真寺:回教寺院,為回教意識型態的具體呈現。
126.開間:量度中國建築內部空間的標準單位。
127.園:花園或庭院。
128.塚: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129.暗層:夾層,通常位於一樓與二樓之間。
130.殿:高大的廳堂,用於舉行慶典或宗教儀式。
131.碑: 直立石造標記,以墓碑最常見,呈柱狀或板狀,上有雕飾或題字。
132.椽:屋頂的木件,通常由屋簷邊緣斜鋪而下,支撐表層屋頂。
133.榭:涼亭或軒。
134.墩:長方形的基礎;柱子或牆基部的支撐。
135.槨:石造外棺,通常裝飾精美。
136.梁:如梁柱結構中的水平構件。
137.閭裏:城鎮中有圍牆的住宅區。
138.壁緣:古典柱式建築的中間構件,位於闌額之上,簷口之下。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帶狀裝飾。
139.壁龕:牆壁內凹處,通常置有塑像。
140.鴟尾:屋脊的尖頂飾。
141.榫卯: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142.步架、舉架:相鄰兩檁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舉架為兩檁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係數。
143.上簷出:簷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簷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簷出。
144.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麵桁檁傳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後簷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簷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簷上麵的重量。並在金柱與簷柱之間起聯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檁,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隻起聯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簷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後簷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後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檁椀以承托桁或檁。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145.桁檁、枋、墊板、角梁:桁檁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簷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簷枋上的桁叫挑簷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簷檁,沒有挑簷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檁)、在金柱(老簷)或重簷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檁,在脊桁(檁)與老簷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檁),若有多數的金桁(檁)則以上、中、下別之。在每條桁(檁)下,與桁(檁)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簷桁下有正心枋、挑簷枋、金桁檁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係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檁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檁下皮之高度。脊桁檁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係材。
146.椽望: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檁與桁檁之間,方向與桁檁成正角。以承受屋頂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麵。安在最上一排與脊檁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檁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檁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簷頭)的椽子稱為簷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檁上(如重簷下層簷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簷桁檁以外,簷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簷桁以外挑出的簷椽和飛頭稱為平出。在簷桁檁上與桁檁平行,緊放在桁檁上麵(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麵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檁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檁上用一斷麵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後向下兩斜麵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簷椽的下端即簷椽頭的上麵用小連簷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簷往裏釘望板,順著簷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簷椽位,(即飛頭)。在飛簷椽上麵釘上大連簷。在每兩根飛椽之間,並在小連簷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簷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裏口木,在大連簷上釘瓦口。
147.翼角:建築物四個轉角處的簷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簷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
148.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麵簷椽上,踏著簷椽的上麵。
149.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麵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
150.穿梁:安在草架柱上。
151.廡殿:廡殿是屋頂前後左右四麵都有斜坡的建築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麵闊長於進深,所以前後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後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
152.硬山:硬山隻有前後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牆,山牆內部有前後簷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檁,在縫裏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簷柱直插到山柱上,構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
153.由額墊板:是用於大額枋與小額枋中間,如沒有小額枋,也就不用由額墊板。
154.箍頭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麵前後轉角處。前(後)麵與山麵搭接相交。長按盡間麵闊,山麵按廊深各加一檁徑半即長。一端做銀錠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頭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頭)作法,長寬同坐鬥枋出頭。
155.額枋:大式(帶鬥拱)叫額枋。小式(不帶鬥拱)叫簷枋。長按麵闊尺寸減半柱徑,高寬按鬥口計。
156.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麵的山花上。
157.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個梁用。
158.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廡殿屋頂上。
159.角背:角背為了瓜柱的穩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較多)。
160.踩: 1、說鬥栱幾踩,這個“幾”是奇數的。
2、鬥栱向內、外挑出,清代叫“出踩”,以正心栱為中心向內或向外每加出一排栱,就叫一踩。(栱與栱之間水平軸線距離叫“拽架”,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規定每個拽架寬3鬥口),如向內外各挑出一拽架叫三踩,麵闊方向列三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兩拽架叫五踩,麵闊方向列五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三拽架叫七踩,麵闊方向列七排橫栱。向內外各挑出四拽架叫九踩,麵闊方向列九排橫栱。(所以說幾踩是:拽架數×2(裏外的拽架)+1)
161翹、昂: 1、翹、昂、撐頭木、螞蚱頭都是鬥栱中的縱向構件(進深的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