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行動是創造命運、改變命運的圭臬。沒有行動,一切理想都是空談;沒有行動,就隻能使人生無為。不要惜口,不要拖延,想到就要做到,立即行動,馬上出發。養成馬上行動的好習慣,人生才會有改觀。
1.命運的道路是由行動來鋪就的
機會常常會不經意地出現,你完全可以把握住它,將它變為有利的條件。而你需要做的事情隻有一件:行動起來!
優秀的人不會等待機會的到來,而是尋找並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征服機會,讓機會成為服務於他的奴仆。
軟弱和猶豫不決的人總是找借口說沒有機會,他們總是喊:機會!請給我機會!
其實,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機會。課堂裏的每一次發言是一次機會;每一次競賽是一次機會;每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是一次機會;每一次商業談判是一次機會,每一次都是展示你的優雅與禮貌、果斷與勇氣的機會,更是表現你優秀品質的機會。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上帝賦予了你奮鬥進取的特權,你要利用這個機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去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機會所能給予你的東西要遠遠大於它本身。
懶惰的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努力著。有頭腦的人能夠從瑣碎的小事中尋找出機會,而粗心大意的人卻輕易地讓機會從眼前飛走了。
有一個大師,一直潛心苦練,幾十年練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人虔誠地請教:“大師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練出如此神功呢?”
大師笑道:“練此神功也很簡單,隻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我們知道世上本無什麼移山之術,唯一能夠移動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
如果別人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別人喜歡。
如果無法說服別人,是因為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能力。
如果我們還無法成功,是因為自己暫時還沒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讓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隻有改變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別人;隻有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
所以,如果山不過來,那就讓自己過去吧!我們不要做一個守株待兔的蠢人,要積極行動起來,不斷為自己創造時機,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競賽中獲勝。
太陽升起的時候,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就開始奔跑了。獅子知道如果它趕不上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對羚羊來說,它們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全部被吃掉。
出生時,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長大以後,隨著環境的變化,有的會變成獅子,有的會變成羚羊。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所麵對的競爭和求生的挑戰都是一樣的。
因此,你一定要有跑贏別人的智慧和勇氣,否則不是餓死,就是被吃掉。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也是行動創造命運的自然法則。
2.現在就去做
“現在就去做”,行動改變一切。行動使你牢牢把握住機會,把握現在,把握美好。“現在就去做”,它可以改變你的生活。
現在就去做,隻要一息尚存,就必須身體力行。無論何時,必須行動,“現在就去做”的念頭從你的潛意識閃到意識裏時,你就要立刻行動。
養成習慣,從小事上就開始“現在就去做”,這樣你很快便會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習慣,在緊要關頭或有機會時便會“立刻掌握”。
行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使他由消極轉為積極,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頂的一天變成愉快的一天。
傑克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他就是這樣做的。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了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傑克抵達華盛頓以後就住進“威樂飯店”,他在那裏的賬單已經預付過了。他這時真是樂不可支,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後來這個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靂。
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到櫃台那裏。
“我們會盡量想辦法。”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傑克的零用錢連兩塊錢都不到。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待在異國他鄉,應該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向他們求援?還是坐在警察局裏幹等?
他突然對自己說:不行,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我要好好看看華盛頓。說不定我以後沒有機會再來,但是現在仍有寶貴的一天待在這個國家裏。好在今天晚上還有機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時間解決護照和錢的問題。
“我跟以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快樂,現在也應該快樂呀。我不能白白浪費時間,現在正是享受的好時候。”
於是他立刻動身,徒步參觀了白宮和國會山莊,並且參觀了幾座大博物館,還爬到華盛頓紀念館的頂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靈頓和許多別的地方,但他看過的,他都看得更仔細。他買了花生和糖果,一點一點地吃以免挨餓。
等他回到英國以後,這趟美國之旅最使他懷念的卻是在華盛頓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沒有運用做事的秘訣就會白白溜走的那一天。“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他知道在“現在”還沒有變成“昨天我本來可以……”之前就把它抓住。
這裏順便把他的故事說完吧,五天之後,華盛頓警方找到了他的皮夾和護照,並且送還給他。
總之,如果下定決心立刻去做,往往會激發潛能,往往會使你最熱望的夢想也實現。
“現在就去做”可以影響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去做該做而不喜歡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厭煩的職責時,它可以教會你不推脫延宕。
請記牢這句話:“現在就去做!”
3.行動就要去掉推諉的惡習
行動就是不要找借口,不要“依然期待明天”,因為這是一種純粹的幻想,是自己的虛幻的向往罷了。
想要過積極創造的生活,就必須勇往直前地幹下去——不論你遭遇什麼樣的困難。否則的話,你的心靈會像白蟻啃噬樹木一樣被啃光、掏空。它們會侵進你的內心,將你摧毀。
不要這樣自我萎縮下去,試著把你的船駛上人生的正道,不要像蟲一樣蟄居在死水深坑之中。
一個人必須學會每天和自己競爭,不斷的行動。不能替過錯找借口,而是承認並改正和超越它。超越錯誤的本身就是一種行動。當我們逃避過錯時,便會因循地過日子。這種思想慫恿人什麼也不做,把一切推到明天。
“明天”這個借口,之所以也是沮喪的一麵,是因為這種“明天”哲學會引人過著沒有目標的日子。它使人變得消極退縮,逃避人生的責任,而養成不負責的態度。
這種期待明天的哲學之所以令人泄氣,是因為它的根基建立在一個妄想上麵:美好的明天就要到了,那時,目標就較容易達到;那時,障礙自會消失;那時,就不會再受到挫折了。
也許等到那個美好的明天到來時,數以億萬計的這種想法的人將去工作,把事情完成。但那一天將不會來臨,至少,它不會在你有生之年來臨。
這種哲學隻是一種純粹的向往,一種十足的幻想,它會使你退卻、逃避,把你帶向沮喪。
這種具有毀滅性的“明天”哲學,跟所謂的“新愁舊病”完全不同,後者使人希望在今天和明天改善自己。前者消極、被動;後者積極、主動。我們應該永遠希望改善自己。
丟掉推諉的惡習吧!隻要你的能力可以辦到,隻要你的目標值得一試,那麼今天就動手吧。如此可使你不停地工作、前進,這對你是有益的。不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必須每天跟自己競爭;你必須擊敗你心中的消極意識。你不能騎牆觀望;你必須加以抉擇。你不跳向這邊就得跳向那邊;不是麵對就是背離生活;強化你的自覺,肯定你自己,不然就會變得懦弱無能。這才是求生之道。
4.埋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一個偉人或者成功的人和庸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庸人有了不滿,隻知道坐地埋怨,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偉人則努力行動,努力改變處境。
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埋怨的理由。但是,世上是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十全十美。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會,抱怨他人,如果我們一定要等到世上所有條件都完美後才開始行動,那麼隻好永遠等下去了。有的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幹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於此。相反,有的人也對自己的現狀不滿,但他卻起來行動,力求改變現狀,而不是埋怨,結果行動者卻成功了,而埋怨者依舊一事無成。
吉姆快40歲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安定的會計工作,一個人住在芝加哥,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早點結婚。他渴望愛情、友誼、甜蜜的家庭、可愛的孩子以及種種相關的事。他有幾次差點就要結婚了,有一次隻差一天就結婚了。但是每一次臨近婚期時,吉姆都因不滿他的女朋友而作罷。
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這一點。兩年前吉姆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好女孩。她端莊大方、聰明漂亮又體貼。但是,吉姆還要證實這件事是否十全十美。有一個晚上當他們談到婚姻大事時,新娘突然說了幾句坦白的話,吉姆聽了有點懊惱。
為了確定他是否已經找到理想的對象,吉姆絞盡腦汁寫了一份長達4頁的婚約,要女友簽字同意以後才結婚。這份文件又整齊、又漂亮,看起來冠冕堂皇,內容包括他所能想象到的每一個生活細節。
他把他們未來的朋友、他太太的職業、將來住哪裏以及收入如何分配等等,都不厭其煩地事先計劃好了。在文件結尾又花了半頁的篇幅詳列女方必須戒除或必須養成的一些習慣,例如抽煙、喝酒、化妝、娛樂等等。準新娘看完這份最後通牒,勃然大怒。她不但把它退回,又附了一張便條,上麵寫道:“普通的婚約上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一條,對任何人都適用,當然對我也適用。我們從此一刀兩斷!”
當吉姆先生收到被退回的婚約時,還委屈地說:“你看,我隻是寫一份同意書而已,又有什麼錯?婚姻畢竟是終身大事,你不能不慎重行事啊!”
吉姆真是大錯特錯。他可能過分緊張、過度謹慎,但不論是婚姻,或是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不能過分吹毛求疵,以免你所訂的每一種標準都偏高了。吉姆先生處理問題的做法,跟他對工作、積蓄、朋友的交情,甚至每一件事情都很相像。
成功的人物並不是在問題發生以前,先把它統統消除,而是一旦發生問題時,有勇氣克服種種困難。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須折中一下,這樣才不至於陷入行動以前永遠等待的泥沼中。當然最好是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種大無畏的精神。
當我們決定一件大事時,心裏一定會很矛盾,都會麵對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擾。下麵的實例是一個年輕人的選擇,沒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他終於大有收獲。
傑米先生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大約20多歲,有太太和小孩,收入並不多。
他們全家住在一間小公寓裏,夫婦兩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們希望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比較幹淨的環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時也增添一份產業。
買房子的確很難,必須有錢支付分期付款的頭款才行。有一天,當他簽發下個月的房租支票時,突然很不耐煩,因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