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養成寬以待人的處世習慣。一個總是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心胸狹窄、處處提防,無論對誰都戒備森嚴,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一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能主動為他人著想,積極地關心和幫助他人的人,肯定更能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從而更具魅力,也能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寬容有益
四川青城山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是這樣寫的:“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自古以來,寬厚的品德、寬容的心態就為世人所稱頌,心胸狹窄被認為是一種病態。
唐朝狄仁傑非常看不起婁師德,但實際上婁師德並不計較這些,推薦狄仁傑當宰相。還是武則天捅開了這層窗戶紙,有一次武則天問狄仁傑說:“婁師德賢能嗎?”狄仁傑回答說:“作為將領隻要能夠守住邊疆,賢能不賢能我不知道。”武則天又說:“婁師德能夠知人善任嗎?”狄仁傑回答:“我曾經與他共事,沒有聽到他能夠了解人。”武則天說:“我任用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狄仁傑出去以後非常慚愧,盡管自己經常對他嗤之以鼻,但是婁師德卻仍然能以寬厚、公平的心來對待自己,他深深地感歎:“婁公德行高尚,我已經享受他德行的好處很久了。”
所謂寬容的心態就是以寬闊的胸懷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人和事。寬容本身包含著謙遜。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如果不能虛懷若穀,就不能有效地吸納有益於自己自身發展的精神食糧,隻有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態,我們才能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充實、拓展、成就自我。寬容不僅是一種與人和諧相處的素質,一種時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納他人長處充實自我價值的良好思維品質,“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要做一個能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必須具備一個必然的基礎,那就是有一顆和常人不一樣的寬容之心。一個人要想成功,隻有處處多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寬容別人,這樣才會得到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夢想才會更容易實現。在現代社會中試想一下,在談判桌上,每一方都互不相讓,無法寬容對方,都想贏得更多的利益和實惠,結果往往會造成僵持、不歡而散的局麵。針對一個與你觀點不一致,或者你認為是與你唱反調,不配合你的人,哪怕他即使是一位“作惡多端”的人,隻要你對他擁有一顆寬容善待的心,若能加以正確引導和啟發,則往往會使他轉向為“始是敵人,終是朋友”的立場,說不定還會成為你成功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夥伴。因為你應該明白:一味敵視別人或不能原諒別人,實際上你是在不原諒自己,在給你自己製造煩惱,傷害了別人,同樣也傷害了自己。
擁有寬容的心態無疑也是維係一個家庭和諧生存的重要砝碼,法國作家泰斯在談及家庭生活時說:“互相研究了三周,相愛了三個月,爭吵了三年,彼此忍讓了30年,然後輪到孩子們來重複同樣的事,這就是婚姻。”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寬容,天天爭鬥,一個家庭無論如何也難以維持下去。
家庭如此,社會現實更是如此。世界上的人和事,各有各的妙用,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用,都可以協調。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樹林子一大,什麼鳥都有。彼此的和諧生活就需要彼此都擁有寬容的心態,堅持自己的個性,也承認他人的脾氣。麵對千差萬別的現實世界,寬容是我們現代人適應時代社會的必備素質,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對於所謂的異己,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前提下,不是打擊、貶抑、排斥就是置之死地而後快,你沒有那般本事,隻有徒添煩惱;而是應當學會寬宥、包容、讚美和與其和諧相處,隻要你生存在這個世上,你就沒有辦法逃避如何對待異己的問題。寬容心態的培養,主要在於把自己看做是一個平凡的人,把自己看做是廣播社會中的一分子,想到能與他人相處共事是一種幸福的緣分,盡力消除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對世界心存感激,念及他人的優點和好處,你的寬容心的波長和別人的波長就會一致。隻有通過這種心的“電波交流”,你才能和別人交換信息和意見,並化敵為友,增添你人生中很多的朋友和夥伴。你的寬容,你的愛,這種人生感情隻要肯付出給別人,終究會回報自己。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為了得到別人對你更多的寬容。
5.心寬才能成事
寬容做人,寬容做事。心寬體胖,凡事寬讓一步,以大局為重,這樣做不是說懦弱,而是審時度勢,人無完人,勢無常勢,一切都在變,唯有寬容能成害為利。
廉頗是戰國時候趙國的大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其功勳卓越,戰績輝煌,成為當時傾倒朝野、名揚天下的名將之一。而藺相如呢?則布衣舍人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趙國危難之際力挽狂瀾,贏得了趙王的青睞。此時,廉頗便居功自傲起來,以為藺相如以區區口舌之勞而位居相位,實在是令人不服。於是,經常做出一副姿態和臉色故意讓藺相如看。而藺相如卻極力回避,不與廉頗發生爭執,雖廉頗視他為敵人,而他則退讓之,以國家大事為重,個人私利小事為次之。僵持了很長一段時期,後來還是廉頗主動認錯了:廉頗聽藺相如的舍人說他不願與廉將軍爭位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趙國的大局:一旦兩人窩裏鬥,豈不給強秦製造了一個消滅趙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坦率的廉將軍便身負荊條,主動去藺相如府上請罰。兩人化幹戈為玉帛,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為趙國抵抗秦國的侵略傲出了卓著的貢獻。這一故事使人們明白了化敵為友的重要性。
敵人和朋友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很難說清楚:也許人們為了利益之爭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集團、組織和階層、階吸,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走到一起,又行動一致、思想大致相當,因此成了朋友。而敵人呢?可能是有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無法避免的衝突對象;這樣朋友與敵人的關係便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核心。你的父母、妻子、子女肯定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競爭者則大多數會成為你的敵人。但是這隻是我們以一種靜態的眼光來看問題,實際上這種關係是不斷調整,隨時都可能有變化的跡象。正如英國著名的外交家托馬斯·潘所說:“我們沒有永恒的敵人,我們也沒有永恒的利益,我們所有的是共同的利益,一種與英聯邦一致的共同利益。”可見,敵人與朋友,隻是相對而言的,也隻是暫時的,並非永恒不變的,那種幻想擁有永遠的朋友和懷有永久的仇恨者,是超現實的,是無法做到的。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隻存在一種共同的大利益,相反卻是被分割成了無數小塊個人利益、集團利益。於是,形形色色的個人、個人組織、團隊、集團、階層、階級充斥了社會的各個地方和角落。為了謀取集團、階層的最大利益,他們拚命地合抱起來,結成朋友關係以對付別的集團、組織。一旦他們獲取了利益,便往往有一批人要分離出去,去尋找更具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團,曆史上的新興利益集團的形成更是很好的明證,於是,這種動性很強的朋友關係便說明了利益之爭是各種關係的根源。而敵人呢?則完全可能成為朋友。
前些年,某市周圍有幾家較大規模的化纖工廠,為了爭市場,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因此,各個公司都為此到力不從心,望“洋”興歎。後來,隨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產業化、專業化、國際化不斷加上跨國公司的蜂擁而入,給這幾個公司的領導人當頭一棒,他們才清醒地意識到,原來真正的敵人卻是來自海外的“狼”,於是,幾家公司,馬上調頭,目標一致對外,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產業集團。為了一個共同的利益,他們還是化幹戈為玉帛,成為患難與共的朋友了。
因此,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夠的,隻有將那些過去與你是競爭對手的人,納入到共同利益裏,以壯大力量去奪取更大的勝利。朋友和敵人,從來都不是絕對和永恒的,隻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甚至是同病相憐,都可以結成朋友,而結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會的奮鬥和交往中做到遊刃有餘,左右逢源,為自己、為他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多的機會。敵人,有時候也是我們的錯覺所致,或是我們由於目光短淺、孤陋寡聞所致,使他在心理上印上了你是敵人的強烈印象,而你一旦想改變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卻是難上又難。所以,這一切全靠你的勇氣和非凡的遠見與卓識,與朋友團結,與敵人握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社會紛繁蕪雜的人際關係中,你不妨去冷靜地觀察,努力尋找你的朋友和能夠成為朋友的敵人。或許,你是位個人主義很強的人,很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自我奮鬥,或許你是位理想主義者,視而不見世間敵人的陰險與毒辣,而將這世界想象成如何美好與安靜。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而且是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的,現實的殘酷總有一天會擊碎你那理想主義的光環,使你認識到集團力量的強大和個人力量之單薄。總之,冷眼向洋看世界,笑對人生得與失,也不失為一種寵辱不驚、春風得意的心境!
6.寬容的人著眼未來
寬容待人,著眼未來,把精力放在做大事上;不念舊惡,注重現在,把灑脫用於做人上。
古人雲:“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千萬不可忘了,反之,我們對人有恩德的地方,別人倘若有愧對我們的地方,應該樂於忘記。
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產生瘋狂的報複了。
樂於忘記是成大事者的一個特征。隻有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人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況且在人和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所認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麼“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吧,對方心存歉疚,誠惶誠恐,你不念舊惡,以禮相待,他說不定也能改“惡”從善,成為皆大歡喜的局麵。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複,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徵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麼一點“惡”行的:他當宰相那陣子,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貶官到了黃州,搞得蘇東坡好不淒慘。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台後,兩人關係反倒好了起來,他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倆人談得十分投機。
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常營私,便把他貶到地方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隻緣恐懼傳須親”,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州縣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圖報複,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做人最難得的就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
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淨心靈,辨是非,明事理。
7.寬容舊惡,贏得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