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舊惡,原諒別人,是對待仇怨的最好方式。這樣做不但可以化解仇恨,而且還贏得別人的心。做人做事,心胸要開闊,海納百川,靠一顆寬容的心!
寬恕你的敵人,做人要心胸開闊;寬恕你的敵
人,多個朋友少個障礙。
說起仇敵很多人都磨刀霍霍,恨之入骨,對手使你不安,敵人使你憤恨,你總想能夠給對手以報複而後快,可是,報複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比傷到仇人還要多:
對仇人的報複心理使你內心窩著一股憤怒和怨氣,使你說些憤怒不止的話,你的內心長期的充滿怒氣,報複充斥身體,內心和身體也便缺乏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事業成功將會遙遙無期。
“既生瑜,何生亮?”雄姿英發的周公瑾為他的對手孔明所氣,大叫一聲,吐血而死,隻留下一個諸葛亮吊孝的假哭戲。仇視何益?憤怒何用?徒傷自己而令敵人稱快而已。
“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因此,《聖經》裏耶穌在鼓勵人們“愛你的仇人”“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禱告。”
有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就是這樣做,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與恬淡。“別人強加於我的不公都是想讓我憤怒,我為什麼要破壞主給我的平靜?所以,主告訴我,平淡地對待仇恨和不公,心靈會升上天堂。”因此,他的臉上,時刻能夠看到安然和平靜,恬淡安詳、美好純正。
少用仇視的態度對待對方,能夠緩和你與對手的關係,從而建立互相尊重的友誼。
有一位能在肉丁裏挑刺的人,他從來不知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個人都好像不如他,與他共事的人似乎都曾受過他的指責和打擊。所以與他共住一室,經曆了他的幾番“嚴責”的人總有一種怨恨的感覺,心裏都曾有一種報複他的想法,其實,從他身上挑出缺點易如反掌,但是其他人並沒有那樣做。
一位和他共事的人約他喝酒。幾杯下肚後,那人衷心地向他表示感謝:“你給我的指責,我曾經十分憤怒的因為你的指責總是太尖銳,我也曾為此想報複你,但冷靜一分析,你之所以指責我,說明我肯定有著這方麵的缺陷和不足,你使我看到了自身需要改進的一麵,我自己也真正感受到,我們相處這一年裏,我確實長進了不少,由此我覺得不應該恨你,而應該感謝與你的共處!”
他當然有些不好意思了,而他昔日敵人由衷的話語也明確表達了會逐漸原諒他的指責的心態。於是,他們重新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友誼。
拿美國總統競選來說,對手之間相互攻訐,甚至敗壞對手的名聲,但一些人仍可在對手所組內閣中擔任重要職務,對做人處事不能不說是一種啟發。能夠與你成為對手的人,必定有著與你能夠分庭抗禮的能力和實力,你能原諒你的仇人,將你的仇人招至麾下,為你效力,不是會更利於實現你的目標嗎?
由林肯委責而居於高位的人,很多都是曾批評或者羞辱過他的政治對手,林肯由此統一了美國。
如果你用報複和仇視對待對手,你將使你的敵手更堅定地站在你的對立麵,去阻撓、破壞你的行動,破壞你創造的一切成果。而你,也會因為心中充斥報複的憤怒無暇他顧,你的理想和目標又如何能實現呢?
“如果有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也如是說。
為了保持一個健康的心靈和體魄,為了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學會原諒你的仇人吧!
8.寬容改變世界
對於仇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我們如何對待它呢?隻有寬容,寬容使自己的仇恨的心得到解脫,使自己的內心放晴,使世界得以改變。
美國曾經舉辦過一個科學展,展覽的項目非常多,也非常精彩,都是一些如何將高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成果。
可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次展覽的主題:“寬恕與原諒——人類進步的動力”。
“寬恕與科學有何關聯?”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主辦單位對人們的疑問做出了解釋,他們列舉了許多因寬恕而促進科學進步的例子,譬如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原諒了發明飛彈炸死英國人的德國火箭專家,使得火箭技術的研發不致中斷,人類後來才能登上月球等等。
這種回答實在讓人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很多人,不斷浪費許多精力去想別人對我們不好的地方,總是把別人對我們不起的地方記得格外清楚,嚴重時甚至會心懷怨恨。但這次參觀給人們重新上了一課,如果原諒,你會讓自己更快樂,甚至原諒還會推動社會的進步。保持一顆寬容的心,永遠不對敵人心存報複。
當一隻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隻腳上。這就是真正的愛。
在二戰中,已經是德國戰敗,戰爭即將結束的日子了,在蘇聯,1944年的一個冬天,已經飽受戰爭創傷的莫斯科這時非常的寒冷,蘇聯俘虜了一批大約兩萬人的德國戰俘,他們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過。
這個時候,因為是嚴冬,天空中飄飛著大團大團的雪花,氣溫很低,但所有的馬路兩邊,依然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大批蘇軍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劃出了一道警戒線,用以防止德軍戰俘遭到圍觀群眾憤怒的襲擊。
這些老少不等的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她們來自莫斯科及其周圍鄉村。她們之中每一個人的親人,或是父親,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兒子,都在德軍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喪生。她們都是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對悍然入侵的德國軍人懷著滿腔的刻骨之仇恨。
當大隊的德軍俘虜出現在婦女們的眼前時,她們全都攥緊成了憤怒的拳頭。呼嘯的人群前突後擁,她們希望擠上前去,哪怕隻是靠近一點點,要不是有蘇軍士兵和警察在前麵竭力阻攔,她們一定就衝上去了,她們渴望把這些殺害自己親人的劊子手撕成碎片。
這些德國俘虜們都低垂著頭,膽戰心驚地從圍觀群眾的麵前緩緩走遼。們這些人中還有很年輕的軍人,也許隻有十六七歲吧,他們的臉上滿是恐懼無助,在憤怒的汪洋之海中穿行的人啊,隨時都有被仇恨吞噬的危險,他們從深處感受到了這種危機。
這個時候,突然,一位上了年紀、穿著破舊的婦女走出了圍觀的人群。她平靜地到一位警察麵前,請求警察允許她走進警戒線去好好地看看這些俘虜。警察看她滿臉慈祥,覺得她應該沒有什麼惡意,便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她走過警戒線,來到了俘虜們的身邊,顫巍巍地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印花布包,打開一層一層的布,裏麵是一塊黝黑的麵包。她不好意思地將這塊黝黑的麵包,硬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拄著雙拐艱難挪動的年輕俘虜的衣袋裏。嘴裏還說著,“隻有這麼一點了,真不好意思,你湊合著,吃點吧。”年輕俘虜怔怔地看著麵前的這位婦女,刹那間已淚流滿麵。他扔掉了雙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給麵前這位善良的婦女,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其他戰俘受到感染,也接二連三地跪了下來,拚命地向圍觀的婦女磕頭。
於是,整個人群中憤怒的氣氛一下子改變了。婦女們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罩感動,紛紛從四麵八方湧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東西塞給了這些曾經是敵人的戰俘。
1991年11月1日,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慘案,那是一件讓所有中國人都對世界懷有羞愧的事件,一位名叫盧剛的中國留學生,在他剛獲得愛荷華大學太空物理博士學位的時候,開槍射殺了這所學校的3位教授、一位和他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而碰巧在現場的這所學校的副校長安·柯萊瑞也倒在了血泊中。因為槍傷過於嚴重,不治身亡。
1991年11月4日,愛荷華大學的全體師生停課一天,在這一天,大家為校長舉行了葬禮。在葬禮上,身為安·柯萊瑞的好友的德沃·保羅神父在對她的一生作回顧追思時說:“假若今天是我們的憤怒和仇恨籠罩的日子,安·柯萊瑞將是第一個責備我們的人。”
也是在這一天,安·柯萊瑞的3位兄弟舉行了一場記者招待會,他們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布成立安·柯萊瑞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金基金會,用以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健康,減少人類悲劇的發生。
她的兄弟們還在無比悲痛之時,郵寄了一封信給盧剛的家人。這封信包含了偉大的寬容精神和一種偉大的愛。
柯菜瑞家人致盧剛家人的信:
1991.11.4
致盧剛的愛人:
我們經曆了突發的劇痛,我們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候失去了她。我們以姐姐為榮,她有很大的影響,受到每一個接觸她的人的尊敬和熱愛——她的家庭、鄰居,她遍及各國學術界的同事、學生和親屬。我們一家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裏,不但和姐姐的許多朋友一同承擔悲痛,也一起分享姐姐在世時所留下的美好回憶。
當我們在悲傷和回憶中相聚一起的時候,也想到了你們一家人,並為你們著急。因為這個周末你們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驚的。
姐姐安最相信愛和寬恕,我們在你們悲痛時寫這封信,為的是要分擔你們的悲傷,也盼你們和我們一起祈禱彼此相愛,在這痛苦的時候,安是會希望我們大家的心都充滿同情、寬容和愛的。我們知道,在此時比我們更感悲痛的,隻有你們一家。請你們理解,我們願和你們共同承受這悲傷,這樣,我們就能一起從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會這樣希望的。
誠摯的安·柯萊瑞博士的兄弟們
弗蘭克/麥克/保羅·柯萊瑞
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淨。
當我們對人心懷仇恨時,就是給對方更大的力量來打擊我們,給他們破壞我們的睡眠、胃口、健康與心情的機會。如果我們的敵人知道,他竟帶給我們這麼大的煩惱,他一定高興死了!畢竟,憎恨傷不了對方一根汗毛,卻會把自己的日子變成煉獄。
多個朋友比多個敵人要好,忘記其他人對你的不好,告訴自己隻記得他人的好,當你成為寬厚大度的入時,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一部名為《商道》的韓國電視連續劇,它是根據韓國文學家崔仁浩同名小說改編的,劇中展現“天下第一商”韓國商界精神領袖林尚沃的商場傳奇,提出了“商道即人道”的為商之道。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說:我認為商道即佛道,看完《商道》以後,對做生意的人有這樣的體會,想跟大家談一談:林尚沃上了寺廟,有個大師叫雲祟大師,他說再別到這個寺院裏浪費齋飯,趕緊下山去吧,商界就是佛道,你現在心裏麵有個仇恨的劍,從你的目光、身體表情來說是這樣,如果說人的心裏麵仇恨,就不能平靜,所以你要丟掉仇恨這把劍,就可以在到商界尋找到千萬把救人的劍。我覺得作為一個生意人,讓自己保持很清淨的情緒,不要對你的競爭對手、不要對周圍的人有仇恨,要超脫一些,一定要丟棄仇恨的劍,掌握救人的劍,你的事情才能做好。
愛因斯坦在臨死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自畫像》,裏麵說了一段話,前後有200字,跟《商道》的道理是一樣的:“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發自我內心的事情,就是這樣做,到我這一輩子快結束的時候,得到了很多的讚賞和獎勵,這些東西讓我心裏麵非常不安,可是在我這一生中,有好多的人設下了仇恨的劍,可是他對我沒有任何傷害,因為他們跟我不在一個世界裏。”
林尚沃的故事,對我們的啟發很大,他說要做好生意,最重要的不是積累金錢,積累金錢是沒用的,最關鍵的是要積累信譽、積累人心,如果你真正擁有了人心,就有了錢。
當你滿懷著深切的愛之時,你將暢通無阻、讓仇恨的天空放晴,給自己以愛的陽光,你的世界可以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