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起源】
關於藏族的起源問題,大致有四種觀點:一是“藏族源於西羌”說,即“藏羌相等”說;二是“藏族源於印度釋迦王係”說;三、是“藏族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說,即土蕃說。四是“藏族源於中國北方人群”說。第一種觀點主要依據漢文曆史文獻兩唐書中的《吐蕃傳》,第二種觀點根據的是幾本深受佛教影響的書籍。而藏文史料和現代考古學材料都證實藏族祖先源於西藏本土。第四種觀點是最近我國科研工作者采用人類白細胞抗原技術調查確認的。藏文曆史書籍多謂西藏固有之民族係猴與羅刹鬼之後裔,這雖有神話色彩,然而與“上帝造人”說、“女媧造人”說比起來,更為樸實,而且反映古藏族經曆了漫長的原始社會階段,經曆了由猿到人的曆史時期。藏文史料《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關於西藏遠古時期麵貌的記載與現今的科學考察分析十分吻合。從遠古時代西藏的地理環境及自然條件來看,當時完全有生產人類的可能。從1956年開始發現古人類文化以來,不斷證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活動。據推算:林芝人的活動時期為8000年至5000年間;卡洛遺址為4700年左右。這些都證明西藏高原人類源遠流長,他們就是現代藏族的祖先。尼羅河可以孕育古巴比倫民族,恒河可以孕育古印度民族,黃河可以孕育華夏民族,雅魯藏布江為什麼不能孕育古代藏族呢從今天藏族與古代藏族的聯係上可進一步證實藏族祖先起源於西藏本土,而非外來。藏族在文化上、習慣上、生活上有自己的特性。
這種特性是幾千年曆史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繼承性和傳統性。這一點也可以從某些考古材料中得到說明。總之,藏族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是有一定根據的。當然,世界上任何單一的民族是不存在的,民族乃是在人類各個團體的不斷融合、不斷改造中形成的。在現代藏族成分中,我們並不否認有古羌人及其他民族的成分,但絕不可因此而不承認它的主體是藏民族。正因為古代藏族文化高於西羌,所以在甘、青、川幾省的西羌部落消失了,而藏族卻不斷壯大、充實,形成了今天藏族整體的雛型。藏族盡管融入了很多民族成分,但主體乃是雅魯藏布江流域興起的古藏族。最近,北京兒科研究所與西藏醫學研究所采用最新技術調查確認,藏族與我國北方人群有共同血緣淵源。自1984年,北京兒科研究所與西藏醫學研究所合作,采用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本係統具有高度的多態性,是人類重要的遺傳標誌)技術,對拉薩和日喀則兩地隨機抽樣的200餘名純藏族血統的藏民進行檢測,獲得中國藏民居住腹地的HLA第一手資料。經與內地18個地區及附近國家尼泊爾、印度人體HLA進行數據遺傳距離分析,得出結論——藏民的白細胞抗原與中華民族北方人群的白細胞抗原相符合,而與尼泊爾、印度的人體白細胞抗原相去甚遠。據此推斷,藏民族與我國北方人群有共同血緣淵源,可能是中國北方人群西遷中,受喜馬拉雅山阻擋而定居西藏高原的。
【滿、苗、瑤等族的先祖】
在遠古,自從黃帝打敗了炎帝的後裔之後,一部分人歸附於黃帝,逐漸和黃帝的後裔融合,並和其他部族的後裔一道發展成為後來的華夏族。一部分人向四方遷移,遷東的成為日後的東夷,遷西的成為日後的羌戎,遷南的成為日後的苗蠻,遷北的成為日後的狄貊,也就是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現在南方的苗瑤等族就是炎帝的後裔。其他好些少數民族,如要追本溯源,也可以與炎黃二帝及其後裔聯係上。如滿族,據文獻記載,他們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禹時的“息慎”。據《集解》引鄭玄曰:“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又據王獻唐先生考證:“因其同為炎族,故總名曰夷。”下引“《穀梁傳序》:‘四夷交侵。’疏,‘四夷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總號也。’《左氏文十六年》傳疏:‘夷為四方之總號’”為證,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勿吉(北朝)、谻閜(隋、唐)、女真(遼、宋、元、明),均是息慎(肅慎)的後裔,也是滿族的先人。至於滿族這個名稱,是明朝末年(17世紀初年)才出現的。
【佩戴“族徽”的基諾族】
在雲南西雙版納境內的基諾族,有佩戴“族徽”的習慣。他們的這種“族徽”,是繡在上衣上的一件裝飾品。基諾人,不論男女,都穿一件小褂。小褂的胸部,是由紅、藍兩種花條拚成的一組圖案,繡工精細,圖案古雅。這種圖案,是基諾族圖騰崇拜的產物,被稱為“孔明印”(也稱花徽),是基諾族的標誌!基諾族人除在衣服上繡有花徽外,青年男女佩戴的挎包上、男子佩戴的彎刀把上、女子背掛的竹籃上,都繡編著這種花徽圖案。
【少數民族之最】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民族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全國已識別出的少數民族有55個。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300多萬人,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隻是1400多人。分布最廣的是回族,散發全國各地。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是雲南省,那裏居住著25個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傈傈、納西、拉祜、景頗、布朗、阿昌、普米、怒、獨龍、崩龍、基諾族,是雲南獨有或隻有極少數分散在其他省。我國目前有5個省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麵積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1646800平方公裏。我國現在共有個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州是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縣通什鎮。在中華民族科學文化史冊上,少數民族也寫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創造了許多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麵對法國傳教士的蔑視,發憤寫出了《割圓密率捷法》一書,獨立研究出了具有世界水平的13個公式,為中國人民長了誌氣。受到世界許多學者重視的《突厥語辭典》的編纂者是維吾爾族的馬合穆德喀什噶裏。
我國第一個地球儀是元代回族著名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紮馬魯丁創製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水利專著《河防通議》,是元代回族水利學家瞻思(沙克什)所著。我國第一部水利工具專著《河工器具圖說》,是滿族水利專家麟慶撰寫的。元代維吾爾族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最早的飲食衛生與營養學專著。元代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所撰《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以月令記述農事活動的農業專著。8世紀著名藏醫宇陀元丹貢布編寫的《四部醫典》,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一份重要遺產。蒙古族外科醫生墨爾根是我國最早創造用冰凍麻醉法進行手術的人。赫赫有名的雲南白藥是彝族曲煥章發明的,彝族人民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彈——“葫蘆飛雷”。明代雲南昆陽回族人鄭和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他的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聞名世界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是清朝的滿族人。被稱為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的藏族的《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散文部分不算,單詩就有100萬至150萬行。我國第一部民族舞譜《納西族東巴舞譜》,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圖畫象形文字舞譜,它與唐代的《敦煌舞譜》和宋代的《德壽宮舞譜》同為國寶。我國少數民族在農牧業方麵的貢獻更是突出。不少農作物是由少數民族傳入的,養馬術和驢、騾等家畜也是少數民族傳入的。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在中西交通史上立下過不朽的功績,但它也是西北少數民族首先培育的飼養的。據考證,遠在周成王時代,新疆和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的貢品單上就有駱駝。
【契丹:漢人之別名】
稱漢人為“契丹”,起於遼、金戰爭之際。之所以有此名號,首先是漢人的大量進入契丹地區,實行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的大量南來漢人地區,實行漢化,久而久之,兩者合而為一,漢人即“契丹”,“契丹”是漢人。或者,有一部分契丹人直接向漢人轉化。而另一部分契丹人先向女真人轉化,之後再向漢人轉化。不管怎樣,元朝廣義的“漢人”之內包括了契丹人,乃是千真萬確的。大概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契丹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實體”,從前進的進程中失掉了,但它的“分子”——遺胤散布在廣大的漢人之中。以致成了漢人的代詞。“契丹”——漢人別名的出現,是漢人曆史發展的勝利,也表現為中國民族關係史的一個側麵,即民族間的融合。
【古代的巨人部落】
《史記周本紀》中說,後稷的母親薑,在野外曾見到過巨人的足跡,她因踐踏了巨人足跡而生後稷。同樣的內容,首先見於《詩經大雅生民篇》,這大概是中國有關巨人的最早記載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吳國討代越國,攻占會稽後,得到了“骨節專車”。吳國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長的骨節,便派使節去請教學問淵博的孔子。使者見到孔子,並不直接說明來意,而是首先問孔子:“什麼(人或動物)的骨頭最大”孔子說:“當年大禹召集群神(各部落首領)在會稽山聚會,防風氏遲到。大禹一怒之下便殺了他。防風氏的大腿骨節正好與車一樣長,這便是骨頭中最大的了。”使者又問防風氏部落的曆史,孔子告訴他:防風氏這個部落,在舜、夏、商時稱為汪罔,在周時稱為長翟,現時叫他們大人。使者又問:“人最多能有多麼高”孔子回答說:“僬僥氏高三尺,是人類中最矮的了。最高的人不過是他們的十倍,就算是人高的極限了。”吳使者聽了孔子的這些話,無限敬佩地說:“您真是個了不起的聖人啊!”
從孔子的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兩點:1自虞舜至春秋時期,我國一直有一個巨人部落或巨人種族存在著,但到了孔子時代,已經有許多人不知道這件事了。可見這個種族的發展越來越不興旺。2根據孔子的推測,防風氏的身高最多是僬僥氏的10倍,樵僥氏是3尺,防風氏最高是3丈。春秋時期的尺較小,又很不固定,大體相當於16厘米左右。我們就以一尺為16厘米計算,三丈就是48米。這樣的身高,在今天看來,確乎是超巨人了。春秋之後,這種巨人雖然仍有蹤跡,但似乎已遠離人口較多的地區,隻在深山密林中出沒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下令收集全國的兵器,集中到鹹陽銷毀,並用這些青銅重鑄了各重達萬斤的12個銅人,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是,秦始皇為什麼忽然想起來要鑄12個銅人呢據《漢書五行誌》解釋:這是因為秦始皇二十六年,曾有12個“大人”出現在臨洮。這些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秦始皇就是從這突然出現的12個“大人”得到啟示,所以才想到要鑄12個巨大的銅人以威示四方的。至於新莽時期的那位“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以鐵著食”的巨毋霸,雖可稱為巨人,但與巨人群體無關,我們可以暫且不論,隻把他當作一個特例來看待。另據《新唐書東夷傳新羅條》載:唐朝時與新羅國境相接處有一個巨人部落,被稱為“長人國”。“長人者,人類長三丈,鋸牙鉤爪,黑毛覆身,不火食,噬禽獸,或搏人以食;得婦人,以治衣服。其國連山數十裏,有峽,固以鐵闔,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國外古代也存在過巨人部落。十分有趣的是,墨西哥加爾溫塞維利亞博士根據墨西哥巨人遺址的巨人化石作出的巨人身高的判斷,竟然意外地與2400多年前孔子對巨人身高的論述基本一致。這難道隻是偶然的巧合嗎
【古代中國境內的黑種人】
古代中國境內生活著許多黑種人,這在古書中有記載。《古本竹書紀年》載:夏“後勞”三年、“後泄”二十年,先後有“九夷”、“六夷”來朝,這“九夷”和“六夷”中都有“玄夷”。玄者,黑也。“玄夷”即黑色之夷。《山海經》列舉了若幹黑人部落的名稱,如不死民、梟陽國、雨師妾、厭火國、勞民國等等。古代中國境內的黑種人,卷發,口闊,身材短小,皮膚暗褐。周秦以後,把他們統稱為“僬僥”或“僬僥氏”。僬僥或作周僥,都是朱儒的音轉。僬僥者,矮黑人也。《國語魯語》:“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矣’。”《列子湯問》:“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顯然言過其實,但體形短小卻是真的。古代中國境內的黑種人,並非土生土長,他們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從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次大陸逐漸遷移過來的。直至如今,與我國山水相連的越南和印度,以及我們的近鄰菲律賓、馬來西亞、安達曼群島、巴布亞一新幾內亞以及日本,還有為數不少的黑種人在那裏勞動生息。黑種人遷移中國境內的活動可以從《後漢書》的記載中看出點蛛絲馬跡來。“《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永初元年(107),徼外(國境外)僬僥種陸類等3000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這就是說,東漢前期,尚有黑種僬僥人從中國以南的地區內遷。中國境內的黑種人,由於不斷同其他民族融合,人數漸漸減少。但是直到三國和唐,在皖南的黃山和湖南的道州還有他們的遺類,他們分別被稱為“短人”和“矮民”。當時朝廷常常將他們征貢來充當奴隸或梨園小醜。我國的黑種人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了,但是他們的種族特征卻頑強地留給了後代子孫,特別是在南部中國居民身上更為明顯。
【中國的吉普賽人】
楊誌玖撰文說,在甘肅省永登縣薛家灣還有以算卦為業、流浪為生的被稱為中國“吉普賽人”的居民。據考證,他們是在元代從波斯來的吉普賽人,當時叫羅哩。吉普賽是英語國家對他們的稱呼,羅哩是波斯人對他們的稱呼,是最早見於記載的名稱。吉普賽人原住印度北部,本名多姆人,是一個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的民族。公元10世紀後。由於突厥人的入侵,他們被迫離開印度,遷入波斯。13世紀蒙古西征後,又先後遷西亞、俄國、東歐、埃及和西歐等地,一部分遷徙到中國。《元史成宗紀》載:“大德六年(1302)九月,中節省臣言:‘羅哩等擾民,宣依例決遣置屯田所。’”說他們“擾民”,因為他們愛流浪,生活習慣和謀生手段與定居居民不同,又因為他們屬於“色目人”,地位較漢人高,難免仗勢擾民,因此元政府強迫他們務農定居。吉普賽人在歐州多遭歧視和迫害,元代隻是禁止他們“擾民”、“為民害”,這同元代對色目人的優容政策有關。明代秦宏為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知州,他說:“秦州有羅哩戶,漢人不與通婚姻,自相嫁娶……予訪得清水、秦安等縣,亦有羅哩,乃移文各縣,令其共為婚姻。”(《池北偶談》卷八)這和永登縣吉普賽人婚俗相同,連其算卦的職業,也和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一樣。足證他們是元代羅哩的後裔,是真正的吉普賽人。
【唐代長安的西域人】
唐都長安住居了大量西域人。其中有不數民族政權遣送的人質、代表、逐利通商的商人,傳道說教的異教僧侶以及北朝兩域人的後裔。北朝西域人的後裔基本漢化,可以不論。其他幾類理應留念本土,不戀客居。但事實上,在唐代,這些西域人竟有許多不願歸者。最典型的是尉遲勝父子。尉遲勝本是於闐王矽的長子,年少繼承了王位。他曾作為人質到長安朝見玄宗,後娶李姓宗室女歸。天寶十四載,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勝命弟弟尉遲曜行國事,自己率兵5000赴難。於闐國人擔心他一去不複返,不願他走。於是他將自己的小女兒留下作為人質,然後率兵東進。安史之亂平息後,肅宗封他為驃騎大將軍、毗沙府都督、於闐王,令其還國。但勝堅決要求留守宿衛,並請以本國王位授予弟弟曜。肅宗從之。勝逐定居長安,大興林亭,樂不自勝。20年後,曜遣使上疏,稱“自有國以來,曆代都是嫡子繼承王位,兄勝既讓國,請傳勝之子銳。”德宗即令尉遲勝之子尉遲銳還國襲位。但銳也堅決拒絕,說:“曜久行國事,人皆悅服。銳生於京華,不習國俗,不可遣往。”尉遲勝、銳父子,寧可放棄統治權,也要留居長安。疏勤王斐糾同樣如此。唐初糾作為人質來朝高祖,以後竟留居長安不歸,其子孫並入京兆籍。又有西域使者及安西、北庭奏事者,因安史之亂,歸路斷絕,留居長安。他們在京師娶妻生子、買田宅,舉質取利,安居不欲歸。後來政府因供給困難(政府以賓客待之,花費巨大),勸他們還國。宰相李泌說:“豈有外國朝貢使者留京師數十年(有的居住40年)不歸者今當借道回紇,或自海道,各遣歸國。有不願歸者,授以職位,給俸祿為唐臣。”結果,4000多人沒有一個願意歸者。這些曆史現象說明唐朝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對於落後地區、國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處於落後狀態的西域人仰慕京師,留戀長安,則是一種要求開化、向往進步的表現。它比占山為王、固步自封更具先進意味。
【海外華人、華僑、華裔】
華人廣義為中國人的簡稱,海外華人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華僑指僑居國外的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不包括出國旅行、訪問人員,政府派在他國協助建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國家派駐外國的公務人員和在國外學習的留學生。華裔則泛稱在國外的中國人的後代,有的習慣於稱華僑在僑居國所生的而又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子女,或中國血統外籍人為華裔。唐宋以前,移居於國外的華人並無固定的稱呼;唐來以後,多被居住國人稱為“唐人”,後來他們也自稱“唐人”。“華僑”一詞出現之前也有稱“華民”、“華工”、“商董”的。“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客居、寄居之意。我國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鄉的人,稱為“僑人”或“僑士”。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僑”二字被聯在一起,用來稱呼在國外客居或寄居的中國人。1878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在奏章中就把我國寓居國外的人稱為“僑民”。1883年,鄭觀應首先使用了“華僑”一詞。1904年,清政府外務部又在一份關於在海外設立領事的奏折裏提到“華僑”。從此以後,“華僑”一詞便成了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了。中國人究竟何時開始僑居外國,曆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周武王派箕子赴朝鮮以及秦始皇派徐福到日本求長生不老藥,是中國人僑居國外的開端。有史學家講,漢武帝兩次通西域,就有中國人到過歐洲並在那裏留居。不過一般認為,自唐朝起,在南洋一帶已有華人定居。《萍洲可談》中說:“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北人為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不住唐。”由此可見,唐宋時期,我國和海外各國的關係極為密切,中國人到外國居住的已經不少。從唐宋至明清中後期的海禁開放,為華僑大量出現和廣泛分布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