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上對上司,如何博得喜歡2(3 / 3)

許纏說到這裏,魏王立時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放棄了建造中天台的想法。

故事中的魏王就是那種開拓創新型的人。他一意孤行,用直來直去的方法說服他真不容易。而許纏成功了,因為他抓住魏王作為開拓創新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采用最具體的方式談論建中天台,讓魏王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荒謬性,所以也就很容易地接受了許纏的建議。

開拓創新型的上司講話具有煽動性,其代表人物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黑暗的時刻,依然用他那雄辯的、富有節奏的語言激勵著他的人民:“我們將捍衛我們的島嶼,哪怕付出任何代價!我們將戰鬥在海濱!我們將戰鬥在陸地!我們將戰鬥在田野和街道!我們將戰鬥在丘陵!我們決不會屈服!”這樣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因此你在與這樣的人說話時也可投其所好地加以回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讓他接受你的作用。

另外,開拓創新型的上司的肢體語言也有一定的共性,即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說話的時候常加入手的動作,獨具特色的手語幾乎總是伴隨著他們的口語表達。其中最常見的手勢呈爪形動作,手掌朝下略微彎曲,拇指鬆散地靠倚著其他手指。比較有力的手勢包括握拳,以進一步表達其主要觀點,用食指點戳來抨擊與其有衝突的觀點,食指與中指並列來拆穿對手的錯誤。

透視上司的肢體語言,如果能與他的這種肢體語言保持一致性,你就更能獲得上司的認同,並提高接受你建議和意見的幾率。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把握不好與開拓創新型上司的說話尺度,常常會惹上一些麻煩,這一點應引以為戒。

臨下班時,塞卡爾接到校長寫來的條子,上麵寫著:“回家前來找我。”塞卡爾自言自語:一定是關於那些試卷的事,我已拖了好幾個星期。塞卡爾走進校長室,彬彬有禮地說:“你好,先生。”

校長抬起頭來異常友好地看著他,問:“今晚有空嗎?”

“哦,有什麼特別的事嗎,先生?”

“你不知道我在音樂方麵的缺陷吧?我一直在偷偷地練習,今天晚上,我要你到我家聽一聽。我雇了鼓手和小提琴手給我伴奏,我想征求你的意見,我知道你的看法一定很有價值。”塞卡爾的音樂品位赫赫有名,他卻沒料到這份愛好會把他帶入一場考驗中。

到了校長家,校長殷勤地忙前忙後好像塞卡爾是他的乘龍快婿。他甚至說:“唔,你一定要放鬆心情來聽,不要為那些考卷發愁。”他很認真地又加了一句:“我會給你一周時間的。”

“10天行嗎?先生?”

“好的,批準啦。”校長慨然應允。鼓手和小提琴手已經就座,校長唱了首印度即興歌曲,而後停下來問:“挺不錯的傳統民歌,不是嗎?”塞卡爾佯裝沒聽見問話。校長又完整地唱了支賽亞甘拉賈創作的歌。校長唱的過程中,塞卡爾心裏暗暗品評:他呱呱的聲音像一打青蛙的鳴叫,他的吼聲像頭水牛,此時他的聲音又像暴風雨中沒拉緊的百葉窗啦。

兩個小時過去了,塞卡爾的太陽穴在這種強烈的混合音響作用下突突直跳,人也進入了半麻木狀態,校長看起來已經汗流滿麵,嗓子也快啞了,終於,校長停了下來,問:“還接著唱嗎?”塞卡爾答道:“先生,這就可以啦。”塞卡爾注意到校長太太從廚房探頭探腦,神情熱切充滿希冀。鼓手和提提琴手如釋重負,神態輕鬆。校長摘下眼鏡拭了拭額上的汗,問:“請實話實說,唱得好嗎?”

“很不好,先生——”塞卡爾立即地答道。

“哦——接著上課會用嗎?”

“一堂也不用上啦,先生——因為,您的歌聲簡直就是噪音。”塞卡樂的聲音在顫抖,他意識到:實話實說比接受實話還難。

校長和太太的臉霎時飄來了一片陰雲。

翌日,塞卡爾接到校長的電話,他忐忑不安地上了樓。校長說:“你的建議很有用,我已經把音樂老師打發了。這麼長時間,誰也不肯對我說實話。謝謝你。順便問一句,那些考卷判得怎麼樣啦?”

“你給了我10天的時間。”

“哦,我重新考慮了一下,明天非要不可!否則你明天就不用上班了。”

“是,先生——”塞卡爾不明白,好好的校長怎麼突然變卦了。

其實,任何類型的上司都是一樣的,你不要以為你做事不講方式他會不在意,換成你你也會在乎的,尤其是開拓創新型的上司,他對你的不滿也許會很快讓你穿上“小鞋”的。

事實上,就是普通人也會對說話不講分寸,做事不注重方式的人頗有微詞的。試想一下,一個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信口開河的人和你沒完沒了嘮叨不休,你會不會很是反感?一個做事不講究方式方法的人把好端端的一件事情搞砸了,你心裏又是什麼感受?

普通人尚且會不悅,更何況是你的上司呢?作為開拓創新型的上司,他習慣於直觀而又具體地分析、判斷下屬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並借此而決定對你是重用還是舍棄,他們一般不會詳加考察而慣於直截了當。所以當著這種類型的上司的麵,你的言談舉止就更應該格外謹慎,否則他將很難接受你了。

冷漠上司,運用抽象性語言

冷靜理智型的上司常給下屬造成一種冷若冰霜,一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在這種不易被接近的上司麵前,一般的下屬總表現得茫然不知所措,即便有很好的建議也不知如何提出。孰不知盲目的東西總是被動的,而主動權則在於對事物的了如指掌。

向上司、決策者貢獻自己好的建議與計劃,是每個下屬應盡的職責。然而,你在獻計獻策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不受重視、不被采納的苦惱。尤其是當一個經過自己潛心研究、周密思考,確信是一個非常合理、非常優秀的建議和計劃被上司斷然拒絕的時候,你的苦惱會更強烈。

碰到這種“進而不納”的情況,人們往往抱怨上司,說:“要是能遇上一個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的上司就好了。”這幾乎成了所有下屬一種傳統的、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之中很少有人願意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考慮“進而不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