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讓上司準確地理解自己的觀點
1、坦誠地道出自己真實的觀點。
你一定要把握好事實、幻想和傳說的區別,因為“事實就是事實,盡管我們喜歡用不同的形式來偽裝,但不會有那麼多的事實和我們想象的一樣。”
在上司麵前,不管你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你的話都不要用虛偽來掩飾,坦誠地說出你真實性的言論,更有利於上司理解與把握。
2、讓肢體語言為你做最好的補充。
一個人向他人傳遞自己的肢體語言時所表達的意思可能是不明確的,但它常常比口頭語言更直接,是口頭語言的外在延伸。運用它,對於促進彼此的交流會更有效。
雖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長於理解肢體語言,甚至有些人是這方麵的專家,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隻是在無意識地運用我們的肢體語言,比如我們通過一個眼神就可以表達出對這個人是否友好、信任或者懷疑。
因此,如果你能有意識地運用肢體語言這個基本元素,你就更能增強與他人交流的友善程度。它有時能輔助表達你的口語所無法準確表達出來的含義。
3、第一印象的影響力。
在他人麵前,任何人都隻有一個機會來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無論好壞,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一般是很頑固和難以磨滅的,它能夠在最初給人以很大的影響力,以至於相當長的時期都難以改變。
(1)形象——觀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知你信不信,45%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決定的,它由你的衣著方式、身高、年齡、長相等組成。而對於形象的改善,更重要的則應從著裝開始。無論是在家庭生活裏,商務活動中,還是在其他社交領域中,著裝都是你應時刻注意的大問題。
(2)展示你最佳的一麵。
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大約有41%來自於你的行為,也就是說來自於你的肢體語言。你的各種肢體語言大都是要得到一個受歡迎或職業化的第一印象,用以贏得他人的注意和尊重,包括在鬆弛狀態的活動中放開雙手,一個筆直和昂首挺胸的姿態。
給他人的第一印象中,來自於聲音的因素也不會少於8%。這就要求你最初和人對話時所運用的語調應是沉穩、鎮靜和強有力的,不要過高或過低,話語要流利而不是猶豫不決。
總之,通過你的站姿、行動、口語表述和個人外在你上司眼中觀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二、再說做事
不會做事的人盡管出於好心好意好目的,但最終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到處碰壁;而會辦事的人則順水順風,如有天助。在別人眼中簡直是不可為之事,也很容易地被他們“手到擒來”,舉重若輕而且從容自若,大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之勢,怎不讓人打心眼裏佩服?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個中國精典笑話——
有一個豪爽熱情的人,一日捕到一隻鹿,大喜之餘想邀幾個好友一聚,飲酒品鹿,敘舊日之誼。
被盛邀的人有張三、李四和王五,這時張三和李四如約而至。那人大悅,奉茶看座,一片殷殷之情。
時日過午,王五遲遲不見綜影,那人大急,不做思索地脫口說道:“唉,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倒來了。”
張三小心眼,聽到此言很是生氣,站起來,不顧主人和李四的再三挽留,氣哼哼地走了。
主人不解,隨口道:“真是煩人,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倒走了。”
李四一聽:“啊,感情是說我呢!得,那我走吧。”起身也走了。
就這樣,一件好事讓主人給辦砸了。
不會辦事的人,就連自己的朋友、親人都會棄你而去,更何況是你的上司?他不“炒”你就算不錯,升職加薪,那簡直是白日做夢。
與上司,尋找共鳴
通過對前麵內容的閱讀,我們知道,開拓創新型的上司習慣於具體地談論那些他們最喜歡的話題,比如:正在發生的事和即將發生的事。他們當中大多數的人從不在那些無法觀察到的或者無力解決的事情上多費口舌,這就是說他們傾向於真實性而不是象征性的事務。倘若需要運用到比喻手法,他們也會選擇明喻而非暗喻。由此可見,他們的日常語言基本上是有關事物細節的,而缺乏有規劃性的內容。
也就是說他們具有如下的特點:
其一,喜歡“具體地談論”某事物;
其二,談論他們“最喜歡的”話題。
由於這種上司的日常語言基本上是有關事物細節的,缺乏規劃性,因此作為下屬的你與開拓創新型的上司進行交談溝通時,就必須依照這兩點特性來尋找你和他的共鳴點,這樣溝通起來才易於被這種類型的上司所接受。
古時候的魏王,要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樓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一半,並將這座樓閣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都知道魏王的這個決定很荒唐,便紛紛前來勸阻。魏王正癡迷此事,對任何異議都感到非常氣憤,於是傳下命令:“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麼了,隻是在心裏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纏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造一座‘中天台’,我願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樓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纏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我隻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造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你有什麼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纏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樓之前必須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否則很難。”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麼意思?”許纏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裏,中天台的高度是其一半,那就是7500裏,要建7500裏高的樓,那麼樓基就得方圓8000裏。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樓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裏。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要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占領。但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裏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樓基的土地。另外,造樓所需要的材料,人力,造樓的人需要吃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裏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台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準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台。所以,大王您應該先大規模地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