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品味中國教育之父“恒、變、動、勤”的學習四字訣 (1)
他被譽之為“中國教育之父”,一生桃李滿天下。自然他的教育思想是最為精粹的。麵對這樣一位教育大師,我們當然最想從他身上挖掘出學習的秘訣。當然,如果我們直接問他,他肯定會責怪我們“舍本逐末”。而這裏,我們從他的著作中,終於挖掘出了他的學習的四字訣。一定要仔細品讀它哦!因為蔡元培先生說了: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變”字訣:在學習中一定要“善變”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麵,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當時吳國有一位大將呂蒙,他十幾歲就從軍打仗,由於英勇善戰,屢建戰功,30多歲就升為中郎將。但呂蒙不喜歡讀書,常常鬧出“張冠李戴”式的笑話。每逢給孫權上書,隻能口述,讓別人代筆。這樣,很多時候就難免詞不達意,有的時候甚至弄得孫權哭笑不得。
其實,呂蒙的很多親朋好友都曾勸誡呂蒙要加強自己的學習,可是呂蒙總是以強調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為理由來搪塞了別人的建議。直到後來因為一次戰爭情報的彙報出錯,導致了吳國軍隊的慘敗後。呂蒙才知道自己不學習的危害,於是開始發奮讀書。
後來,吳國軍事統帥周瑜病死,魯肅擔任了吳國都督。魯肅最初瞧不起呂蒙,認為他隻是一介武夫。有一次,魯肅路過呂蒙駐防的地方,看望呂蒙,故意為難他,提出了許多戰略上的問題。他原以為呂蒙一問三不知。但出乎意料的是,呂蒙有問必答,且對答如流,特別是如何對付蜀國大將關羽,呂蒙講了五條應敵之策,講得很有見地,令魯肅折服。
魯肅大為驚喜,拍著呂蒙的肩膀說:“我原來認為你隻有武略,是個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是一個有學問、有見識的人,你已經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呂蒙回答說:“士別三日,即應刮目相看。”
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來源。它告訴我們: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是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的,我們必須用變化的思維來對待一切事物,否則我們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在我們的學習中也是一樣的。必須以“變”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不生搬硬套知識,我們才能學到真知識。就好比解答數學方程式,如果在解方程的時候我們不懂得變通,硬套公式,那麼肯定是不會算出答案的。
蔡元培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倫理學史》中,就曾這樣寫道:“世所謂道德者,非有定實,常因實地而遷移。故曰:‘水行無若用舟,陸行無若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推之於陸,則沒世而不行尋常。’”蔡元培先生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絕對不能用僵化的思維和眼光來看待問題:不能因為掌握了遊泳技術,在過河的時候就忘記了可以劃船;也不能因為學會了走路,在去別的地方時就忘記了可以坐車。要時刻變通的考慮問題,將這種“變”的思維運用到其他的各個地方,那麼在學習生活中,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了。
的確如此,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以一種“變”的思維,才能解決遇到的各類難題。因為很多問題,一眼看過去的時候感覺很難,其實它隻是換了一種形式來迷惑我們罷了,如果我們也在自己的思維中,加點“變”的元素,將自己掌握的公式、知識、技巧轉變一下,再困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倘若,我們缺少這種“變”的思維轉換的話,盲目地生搬硬套,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知識。
有一位農民,從小便樹立了當作家的理想。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著,堅持每天寫作。他將一篇篇改了又改的文章滿懷希望地寄往遠方的報社和雜誌社。可是,好幾年過去了,他從沒有隻字片言變成鉛字,甚至連一封退稿信也沒有收到過。
終於在29歲那年,他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來一直堅持投稿的刊物的總編寄來的,總編寫道:“……看得出,你是一個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知識麵過於狹窄,生活經曆也顯得相對蒼白。但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卻發現,你的鋼筆字越來越出色……”
他叫張文舉,現在是一位有名的硬筆書法家。
可見,“變”的思維多麼重要,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就必須充分認識、挖掘自己的潛能,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善於“變”,我們才不至於虛度了光陰。“變”的思維,在我們高中階段選擇文理科時,則更為重要。比方說,如果你對文科感興趣,而因為覺得理科重要而埋頭紮進理科的學習中,結果你會發現:你付出比別人幾倍的努力,而你所做的都是事倍功半的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