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1 感悟梁啟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2)(1 / 3)

第三章1 感悟梁啟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2)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順利少一些阻力,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我們以更多的痛苦和阻力。這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凡辦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是會遇到阻力的,所做的事情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所做的事情越大,阻力也就越大。阻力自然而然地隱藏在所有的事情中的,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所以我們渴望做事情沒有阻力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如何麵對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呢?麵對阻力,關鍵是看我們采取什麼態度。有的人不畏懼阻力,他們勇於挑戰阻力,克服阻力,當然最終他們能獲取到克服阻力後的成功。而有的人,在阻力麵前選擇消極逃避,最終被阻力給打敗,一事無成。曆史上的宋神宗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神宗即位的時候才二十歲,是個比較有作為的青年。但是他不是原來皇帝宋仁宗的親生兒子,因為仁宗沒有兒子,他才僥幸當上皇帝的。當時他看到國家不景氣情況,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宋仁宋時期的老臣,個個暮氣沉沉,不思改革。宋神宗想,要改革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在宋神宗即位前,身邊有個官員叫韓維,常常在神宗麵前談一些很好的見解。神宗稱讚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宋神宗雖然沒見過王安石,但是對王安石已經有了一個好印象。現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王安石一到京誠,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麵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製開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寫詳細的改革意見。王安石回家以後,當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意見書,第二天送給神宗。宋神宗認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那時候,朝廷裏名義上有四名宰相,病得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是一聽見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批人一起辦不了大事,經過宋神宗批準,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並且設立了一個專門製定新法的機構,把變法的全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改革進行一年多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於得罪當時一些官員和地主的利益,改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宋神宗聽到這些反對的意見後,把王安石找去,問他說:“外麵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你看怎麼辦?”

王安石坦然地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麵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隻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以何必怕人議論,至於祖宗老規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隻是長籲短歎,晚上睡不著覺,他心裏真的想改變當時國家貧困的現狀,然而他又害怕得罪太多的朝中老臣,畢竟自己當皇帝不久,那些王爺們對他得皇帝之位又虎視眈眈。這時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在神宗對變法麵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這樣一來神宗更是猶豫不定了。

由於神宗對變法也猶豫了,朝中的那些大臣和王爺更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了。王安石看到這種情況後,發現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卻為了平息大家的意見,真的讓王安石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