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聆聽國學大師講述責任之中的大智慧 (1)
責任,是我們經常談及的一個話題,或許你會覺得那是你成人之後所思考的問題,或許你覺得責任離你還很遙遠,或許你感覺責任隻是一種負擔,或許你認為責任之中毫無有用的智慧。然而,梁啟超先生告訴你,真正的大智慧往往蘊含在你勇於負責、堅定履責之中。
肩負起責任,不做可憎的旁觀者
一個人要跨進成功的大門,他必須持有一張門票——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對家人,對朋友,對國家的責任都可以成為我們奮鬥的動力。同時,承擔責任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當一個人的責任心在心底萌發時,就是他走向成熟的標誌。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應當學會主動地為祖國,為社會,為家人負起自己的責任,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走向成熟。
梁啟超先生在《嗬旁觀者文》中這麼寫到: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旁觀者,如立於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其紅光以為樂;如立於此船,觀彼船之沈溺,而睹其鳧浴以為歡。若是者,謂之陰險也不可,謂之狠毒也不可,此種人無以名之,名之曰無血性。嗟乎,血性者,人類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無血性,則是無人類、無世界也。故旁觀者,人類之蟊賊,世界之仇敵也。
可見,旁觀者是多麼令人厭惡,他們看到人家家裏著火了,不救火而幸災樂禍;看到人家沉船了,不救人而以看著人在水中掙紮直至淹死為樂趣,這種人梁啟超先生說用陰險、狠毒都不能形容,隻能稱這種人沒有血性。這種人是我們全人類、全世界的敵人,是大家都要唾棄的人。這種旁觀者是典型的無責任的人,他們不知道要是這些可悲的災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是多麼可怕。這種旁觀者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的人,而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呢?
很多青少年朋友應該都曾經是個旁觀者,看到人家打架了,以一種看熱鬧的心情去欣賞人家打得頭破血流,看到人家出事了,以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去探個究竟。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種現象啊!如果我們任由這種劣根性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對於我們的健康成長、我們的將來來說,實在是危害太大了。
梁啟超先生曾說:是故人也者,對於一家而有一家之責任,對於一國而有一國之責任,對於世界而有世界之責任。一家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家必落;一國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國必亡;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世界必毀。旁觀雲者,放棄責任之謂也。
可見,一個旁觀者,一個無責任的人,他的危害有多大。我們青少年,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如果現在年紀輕輕地就毫無責任感可言,那麼在將來誰還能指望你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盡一份責任,奉獻一份力量。一個沒有責任的人,一個不敢挑起責任的人,隻能被這個社會所唾棄。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於挑起肩上的責任,樂於助人有責任感的人。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阿貝爾?加謬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父親就在戰場上犧牲了,隻剩下母親與他相依為命。因為家裏沒有什麼積蓄,小加謬和媽媽的生活特別艱難。但是,為了不讓兒子在同伴中感到自卑,在小加謬到了上學年齡以後,媽媽還是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了學校。可是,懂事的小加繆很快就發現,因為自己上學又增加了學費和其他一些花銷,媽媽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媽媽每天都努力地工作著,由於經常熬夜,才三十幾歲的人,臉上就已經早早地爬滿了皺紋。懂事的小加繆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一天晚上,加謬又伏在那盞小煤油燈下複習功課,寫完作業之後,他看見媽媽還在忙碌,自己又幫不上忙,就早早地上床睡覺了。半夜裏,加謬忽然被一陣咳嗽聲驚醒了,睜開眼睛一看,媽媽還沒有睡,她正借著微弱的燈光縫補衣服呢。小加謬再也忍不住了,他一骨碌從被子裏爬起來:“……媽媽,我以後再也不能讓你這麼辛苦了,你看,我已經長大了,是個小男子漢了,我想出去找點活兒幹,減輕一下家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