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國學大師給青少年人生的三個智慧錦囊 (1)
魯迅先生是一位時刻關注青少年思想和成長,並與青少年打成一片的國學大師。正如一首詩描述的:“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他的思想和智慧將與我們的人生一路同行。這裏他給青少年三個智慧的錦囊,帶著它開始人生的旅程,我們將平安而快樂地抵達成功的彼岸。
心態樂觀,“呐喊”才響亮
樂觀的心態開創成功的人生。心理學家認為,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僅僅是他的能力,更重要的還要看他是否能夠始終樂觀地看待自己周圍的事物,看他在身處逆境時是否依然能夠積極樂觀地尋找改變逆境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主宰,也是自己人生的主宰,麵對人生的磨難和挫折,我們應當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樂觀中汲取繼續走向成功的力量。
魯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談過自己的過去: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呐喊》的來由。樂觀的生活態度使魯迅先生一直堅持著“呐喊”,他將痛苦的瑣事化作尖銳的文字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沒閱讀這自序之前,誰能知道這對革命充滿信心的戰士居然有著曲折的過去?對未來的樂觀,使他看到了曙光。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著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女子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臨考之際做此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張床上,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裹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怎麼就打道回府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唉,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能考中。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雙保險嗎?跟你心愛的女子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最後居然中了個探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多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思考,往往會有好的結局。
在《呐喊》自序的最後魯迅先生這麼說到: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在魯迅先生看來,樂觀是能傳染的。在當時水深火熱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以樂觀的心態來勇猛地“呐喊”,他的聲音是非常響亮的,在他的呐喊聲下,中華民族沉睡的民族精神終於漸漸醒來。可見,樂觀的心態是多麼重要。
一名養路工在五年內先後經曆過兒子考學落榜、妻子患重病住院半年之久、父親去世、家中最值錢的東西被盜、自己被汽車撞斷胳膊。如果你不認識他,你可能會為他擔憂,覺得他的日子快沒法過了。但他留給周圍人的,依然是快樂。在一次本行業評先“公路衛士”的活動中,這名養路工當選了。在介紹各自事跡的巡回演講會上,這名養路工談起如何克服困難,忠誠於本職工作。他說:“大家都以為我是個快活的人,其實,我活得很累,但我必須快樂。兒子大學落榜時,如果我不保持樂觀,對他,對我,對老婆,都會產生更大的打擊;妻婦住院半年,當時我忙前忙後,每天累得半死,但我還是將笑容掛在臉上,就是怕她失去信心;父親去世,我的內心一度空蕩蕩的,但人死不能複生,我隻得迅速調整心態,積極麵對工作和生活;家中被盜,那是人禍,我自己也有防範不嚴的責任,怨天尤人不管用,還是開口笑吧;而胳膊被撞斷後,我告訴自己,趁這個時候好好休息休息……我不能垮掉,也不敢垮掉,我必須坦然麵對現實——那也是一種快樂!當我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快樂的生活時,我就笑!笑是免費的,它伴隨我渡過許多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