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國學大師給青少年人生的三個智慧錦囊 (2)
在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教書的時候,有個北大的旁聽生叫馮省三。他是個山東的青年,由於是北大學潮中的英雄,所以被學校當局給開除了。一天他跑到魯迅先生家裏,往床上一坐,蹺起腳說:“喂,你門口有修鞋的,把我這雙破鞋,拿去修修。”魯迅先生竟然毫不遲疑地給他拿去修好,這位馮省三連句謝謝也沒有說就走了。後來,當別人問魯迅先生怎麼評價這件事呢?魯迅先生說:“山東人真是直爽啊!”。而這句話後來也被廣為流傳。由於魯迅先生對待青年學生的大度,使得很多青年學生們,都願意和魯迅先生交朋友,而魯迅先生也從和青年的交流中,發現了當時青年們所感興趣的思想和觀念,從而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適合青年學生的口味,更能反映出時代的呼聲。這就是魯迅先生大度智慧的過人之處。
相反,而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青少年朋友們說:“我恨死某某人了”這樣的話。也經常看到很多青少年朋友,因為一丁點的小事情而和別人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些情況的出現,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個人氣量太過於狹小所致。和魯迅先生比起來,我們真的應該感到慚愧和愚昧。
可以說,我們的古人,是特別推崇大度的情操和智慧的。比如形容彌勒佛的這幅對聯,就流傳千古被人稱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古人們之所以如此推崇大度容人的情操,是因為一個人隻有學會大度,他才能在人生中左右逢源,才能有所作為。如果遇到一件不稱心的事情,就立即氣憤感慨;別人稍有怠慢或者毛紡,便勃然大怒;那麼他將顯得非常刻薄,自然這樣的人是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的。一個不懂大度容人的人,是一個涵養欠缺的人。用我們的古話說,更是一個福氣淺薄的人。
氣量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隻有擁有“雅量”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人生才會活出大境界。人有一分氣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便多一分成功。當你大度地對待別人的冒犯時,你會發現因為自己的大度,得到的終將是別人的回報;當你大度地對待你周圍的朋友時,你會發現在不知不覺間,自己獲得了那麼好的人緣。
這就是魯迅先生大度所帶來的回報。因為大度的胸懷,魯迅先生在當時的黑暗統治下,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當時的文壇能夠左右逢源。也正是因為大度的胸襟,才是魯迅先生那些具有重大革命意義的文章得以發表,喚醒了當時青年們革命地意識。在《朝花夕拾》中,收錄了魯迅先生《狗,貓,鼠》這篇文章,這篇文章通過描繪狗貓鼠之間如何結怨,實際上來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最後魯迅先生在文章的末尾點明:結怨,結得沒意思。這就是魯迅先生大度,豁達的智慧感悟。
青少年朋友們,一個有出息,有思想的年輕人,絕對懂得豁達、大度才能容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支持的道理。所以,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那些瑣碎的小事時,讓我們學會魯迅先生“野草”般的大度智慧。少發些火,多些忍耐,慢慢地學會大度,等你修煉到家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也成了一株“野草”,能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
信念堅定才能告別“彷徨”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尤其是在希望破滅,遭遇失敗之時,彷徨就會從內心中冒出來。魯迅曾經也有過彷徨的一段時間,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在寫《彷徨》之前,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滿懷希望的,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當時。於是,魯迅先生也開始彷徨了。然後,他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
收入《彷徨》的,有11篇小說。《祝福》寫祥林嫂毫無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在酒樓上》寫曾經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雲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濟的壓迫之下並不幸福;《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他就是要把廟裏的長明燈打滅,被阻了,他就說:“我放火。”最後,他就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示眾》依然寫的是看客。中國人永遠隻是看客,隻會當看客。看了,就散了。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隻是要看,便看了;《兄弟》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而《離婚》就純屬一個鄉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隻是一個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