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2 感悟一代宗師的處世智慧 (1)(1 / 3)

第七章2 感悟一代宗師的處世智慧 (1)

國學的浩瀚讓人歎為觀止,國學的智慧讓人受益無窮。這裏國學大儒梁漱溟先生采擷國學的精華,用他一生對國學的感悟和自己生平的經曆,向青少年講述了處世的國學智慧。徜徉在一代宗師的智慧花叢裏,你收獲的將是為人處世的真諦。

相信這個世界會好的

梁漱溟先生有一部口述的巨著《這個世界會好嗎》,在這部書中,梁漱溟先生回顧了自己八九十年的人生曆程,評點了現代史上一係列重要的政治、思想人物。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緩緩地道出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曆史風雲。其中梁漱溟圍繞著“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樣的一個話題,告訴我們無論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這個世界是會變好的,任何苦難都會過去。其目的就是要我們時刻樹立樂觀積極的心態,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以說這種往好處想的思想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至關重要。

如今,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就當以考試來說,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考試就能讓人累得闖不過氣來,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很多青少年小學時變帶上了厚厚的眼鏡片。而考試考好的人相對於考不好的人來說,還是少數。遭遇考試的不及格或者沒有考個高分,就能給青少年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個沒有好成績的學生,就好比一個沒有事業工作的成年人一樣,給人很不好的感覺。遭遇這些還不算什麼,如果一個青少年要是沒有溫馨寬裕的家庭,背著貧窮的包袱,他就更會感覺生活毫無色彩……種種的原因,讓我們年輕的身體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在這些壓力的重負下,我們感覺世界簡直不會好。談起未來,悲觀失落成了我們眼中經常閃現的目光。好像我們的一生真的會像“馬太效應”一樣:得到多的會得到越多,得的少的會越來越少。

這種悲觀失落的情緒和心理的產生,的確是情有可原的。而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要告訴自己:相信自己的世界會越來越好,相信自己的未來也會越來越好。如果我們連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都不會的話,那麼我們根本不可能樹立起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可以說,在逆境中沒有什麼比積極樂觀的心態更重要的了。當你抱著“世界會好起來”的心態來麵對自己遭遇的不幸時,你會發現自己輕鬆了很多,悲觀痛苦的感覺也減輕了不少。如果你時常這樣想的話,漸漸地,你也就成為一個有著積極心態的人了。而一個有著積極心態的人,可以說他遲早會有成功的一天。

在《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書中,梁漱溟先生回憶自己1937年前往延安去何毛主席談話時的經曆。梁漱溟先生說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所到之處,中國軍隊接連失利,當時“全國有一種崩潰之象”。他到延安去,看共產黨有沒有辦法。他會見毛澤東後,對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看法。毛澤東告訴他,中國非有這麼一天不可,非有這麼一個大災難不可。但是,毛澤東完全不悲觀,毛澤東將《論持久戰》的思想講給他聽,日本想要吞並中國是妄想,中國肯定會打贏這場抗日戰爭的。後來的事實也正如毛澤東所言,八年後的1945年,日本最終戰敗。回憶這段經曆時,梁漱溟先生說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對於一個領導人來說至關重要。當回憶自己在文革前後那段坎坷多磨的時光時,梁漱溟先生告訴當時采訪他的美國記者,促使他堅定地活下去的動力,就是他認為這個世界是會好起來的。他堅信動亂終會平定,正是這種堅信,讓他麵對林林總總的批鬥和打擊,能夠樂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