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2 老生常談的“老調”也能彈出“新曲” (2)(1 / 3)

第八章2 老生常談的“老調”也能彈出“新曲” (2)

季羨林先生在《謙虛與虛偽))這篇文章中這樣寫到:在倫理道德的範疇中,謙虛一向被認為是美德,應該揚.而虛偽則一向被認為是惡習,應該抑.然而,究其實際,二者間有時並非涇渭分明,其區別間不容發.謙虛稍一過頭,就會成為虛偽.我認為,我們應當提倡真誠的謙虛,而避免虛偽的謙虛,後者與虛偽間不容發矣.

季羨林先生的這些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必須把握謙虛的度,發自內心的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謙虛,否則一味的表現自己的謙虛便會給人虛偽的感覺,那樣就會帶來很不好的影響。在現實的生活中,季羨林先生就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麵對“國學大師”、

“學界泰鬥”、“國寶”的三個榮譽稱號,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一書中就紛紛予以謝絕。

一辭“國學大師”。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文集《此情尤思一季羨林回憶文集》出版時曾說:“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洛、吳宓,我算什 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一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的晚些,活的時 長些罷了。”對於自己的國學知識,他說: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二辭“學界泰鬥”

季羨林先生對“學界泰鬥”這個榮譽稱號也加以謝絕。他說: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鬥”從哪裏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

泰鬥。我這個泰鬥又從哪裏講起呢?

三辭“國寶”

季羨林先生對“國寶”這個稱號更是不以為然。他曾說: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 “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是不是因為中國隻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隻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 3億‘國寶’嗎?”

從季羨林先生辭去“國學大師”、 “學界泰鬥”、 “國寶”三個榮譽稱號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季羨林先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清醒第認識,他絕不虛偽的謙虛,說自己毫無成就可言。相反,他的謙虛發自內心,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應當肯定給與肯定,對別人追加的榮譽,他認為過了,就給與謝絕,這就是真正的謙虛,這種謙虛才是真誠的謙虛,才值得我們提倡和學習。

為了讓我們掌握謙虛的分寸,避免使我們的謙虛變成虛偽,季羨林先生在《謙虛與虛偽》這篇文章中這樣寫到:怎樣掌握這個分寸呢?我認為,在這裏,真誠是第一標準.虛懷若穀,如果是真誠的話,它會促你永遠學習,永遠進步.有的人永遠“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往往不能進步……總之,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於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