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品味“幽默大師”生活的藝術
生活有如一碗五味雜陳的湯,時而有快樂的甘甜,時而有痛苦的辛酸,時而充斥著流言蜚語的鹹澀,時而飄溢著稱譽載道的馨香。麵對生活的種種變化,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藝術,讓生活多些坦途,少些坎坷。“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睿智的智慧達人,在這裏,他給了三個讓我們獲取生活快樂的錦囊。打開它,讓我們從這一刻起也成為一個生活的藝術家。
不為麵子而活著
“麵子”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得頻率可以說實在太高了。自己過生日,請同學吃頓飯,要是同學說不能來了,一句話“你太不給麵子了”;演講比賽拿了一個一等獎,回家朝媽媽炫耀一句,“實在太有麵子了”……自覺不自覺間,我們仿佛都在為了麵子而活著,似乎離開了麵子,我們就寸步難行了。
對於“麵子”,林語堂先生也有過詳細的論述。他說:“麵子”的意義,不可翻譯,亦無從予以定義。它好像是榮譽而不是榮譽,它不能用金錢購買卻給於男男女女一種實質的光輝。它是空虛無實際的,而卻是男人家爭奪的目標,又有許多婦女為它而死。它存在於太空之間,其聲息似可得而聞;且其聲崇高而充實;它的被珍視,高於塵世上一切所有,它比之命運、恩典,更有勢力,而比之憲法更見重視。就是這空洞的東西,乃為中國人所賴以生活著。可見,不僅僅隻是我們離不開麵子,在林語堂先生看來,我們全中國人都賴以“麵子”而活著。然而,我們從林語堂先生的話中,便能品味出林語堂先生是反對我們為了麵子而活的,因為在林語堂先生看來,“麵子”是一種空洞的東西,如果我們為了麵子而活著的話,勢必陷入虛偽而空虛的境地。
“愛麵子”是我們中國人每個人都固有的思想,而“麵子”的重要似乎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的古人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士可殺而不可辱”、“不吃嗟來之食”等等名言,這些無不說明我們的古人也是倡導要“愛麵子”的,然而這種麵子,是一鍾高尚的情操和氣節。一個人如果以社會道德為準繩,以德為榮,疾惡如仇,就一定會是個高尚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真正有“麵子”的人。而一個人要是單純地追求麵子,為了麵子而活著,那麼他大則誤國誤民,小則 “打腫臉充胖子”,讓自己為“麵子”所累。
據報導說,有一個縣的縣委書記在就職典禮上,為了“講麵子”召集全縣公、檢、法單位警員以及駐地武警官兵來個“閱兵式”,也學中央首長的派頭,結果被媒體報導後,沒有兩個月就從縣委書記的位子上下來了。而有的青少年朋友,則因為自己愛麵子而被麵子所拖累,最後弄得自己很沒有麵子。
張華,是上海一所大學大一的學生,他家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裏麵。爸爸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媽媽則是醫院的院長。可以說在家裏頭張華是一個家境比較富裕的孩子。來到大學後,看到周圍的同學買的手機和電腦都是名牌,而自己原本很洋氣的穿著在學校裏也顯得有些“土氣”,剛進大學校門的張華,感覺自己實在是“太沒有麵子”了,於是就打電話告訴家裏,讓家裏給彙了10000元錢來,買了台手提電腦。由於在高中階段就養成出手闊錯的習慣,在大學裏,張華也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動不動請寢室的同學出去吃飯,周末和同學一起逛街,張華也是出手闊錯,買這買那的,隻要同學有的名牌他都買,結果沒有到兩個月,就把爸媽給自己的一萬塊錢生活費,給花了個精光。然而在張華看來,這沒有什麼,畢竟在同學眼裏自己已經是“挺有麵子”的人了。然而自己口袋裏已經沒有錢了,怎麼辦呢?張華於是騙家裏說,自己要學個二學位,讓家裏又給彙了一萬塊。
大學的生活很是多姿多彩,沒過多久,張華戀愛了。為了顯示出自己對女朋友的愛,張華在女朋友生日的時候,一出手便給買了條3000塊的白金項鏈。當時他的女朋友還嫌太貴了。而張華則滿不在意地說,要買就買好的,這才帶著“有麵子”。就這樣不到一個月,張華又“彈盡糧絕”了,沒有辦法,實在沒有理由向家裏要了。為了麵子走投無路的張華,這個時候又發現了一條路,就是辦銀行的信用卡,因為信用卡可以透支。於是張華一口氣辦了5張信用卡,每張信用卡都可以透支8000塊錢。就這樣,大一上學期,張華在“好有麵子”的感覺中快樂地度過。
大一下學期開始了,張華依然如故地在“麵子”中快樂地生活,直到銀行的人找到學校來為止。由於張華“瘋狂”透支信用卡裏的錢,張華已經拖欠銀行將近4萬多元,加上利息一共有4萬5千塊錢。這個消息傳出後,平時在同學眼裏“挺有麵子”的張華,突然間“好沒麵子”。被學校老師叫去談話,當成了教育的典型;自己家人千裏迢迢趕過來幫著還債,讓同學引為笑談,而他女朋友得知這些情況後,也和他分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