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聽國學大師講述獲取幸福的秘訣 (2)
這個故事中的小夥子剛開始的想法,可能是每個青少年朋友都會有的。我們總認為那些非常富裕或者有權有勢的人,才是最塊樂最幸福的。於是,我們總幻想自己要是時他們,那該有多麼的幸福啊。其實,這是最大的誤解。因為幸福並不是擁有得越多越幸福,而是,使自己簡簡單單,自由自在些才能獲取到幸福。而這正是“負的方法”。
馮友蘭先生在解讀我國古代名著《莊子》時,借用其中的“馬說”這篇文章給我們形象地闡釋了運用“負的方法”來生活的重要作用。他說:一匹馬,當它在天地之間自由馳騁,沒有被人類馴化的時候,它就是幸福的,一旦他成了千裏馬,那馬就不會再有幸福了。沒有被馴化的馬的幸福就是莊子所說的相對幸福。
馮友蘭先生的話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幸福。隻要我們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給自己過多的追求和壓力,我們便能獲取到生活的幸福,未被馴服的馬能獲得幸福,正如沒有太多壓力和欲求的人一樣,也能獲得幸福。一個人不管在學習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隻要他不受外力的強迫,內心是自由自在的,然後順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就能獲得相對幸福。而總是勉強自己要像別人一樣,將別人的幸福視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不但會失去自己內心的幸福,而且使自己時刻感覺到痛苦,因為在短時間內自己根本無法達到那個心目中幸福的人的地步。
這就好比我們的學習。如果我們認為在班上考第一名的人,才是快樂的。自己要想獲得快樂,也必須考第一的話,那麼即使我們每次考試都取得了進步,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開心。因為,你會發現就算你進步了,但是總是會和這個考第一的人有那麼些差距。你很難達到你所追求的那種快樂。而如果你運用“負的方法”,發現自己在進步,而不和他們相比,你便會快樂起來。
青少年朋友們,我們人性中有一個弱點,便是總覺得他人擁有的總比自己擁有的要好,別人那樣才是幸福,因此勉強自己努力追求像別人那樣。殊不知幸福是靠減負得來的。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在馮友蘭先生“負的方法”盡情地享受著自己的幸福吧。
知足常樂,莫讓幸福花朵遭遇貪婪暴雨
相信很多青少年朋友們都會抱怨生活沒有樂趣,鬱悶,感受不到幸福。曾幾何時,我們變得非常的不滿足,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數學好不容易考了90分,但是班上90分以上的竟然還有10個同學,好不容易說通爸爸給自己買了一個早就相中的最新款的mp4,可是第二天卻發現又出了一個最新款的,遠比現在這個要漂亮精致……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讓我們感覺不舒服,好像從來就不曾滿足過,幸福的滋味好像隻在夢裏似有似無的出現過。其實,這是自己貪婪的欲望在作怪,隻要你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如果自己不貪婪那麼自己應該很幸福才對。
自己數學考了90,和以前70、80分比起來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何必總是和自己班上的數學高手比呢?要是你一下考個100分,那麼那些數學高手不得鬱悶死啊!終於有了個自己喜愛的mp4,雖然第二天就出了個更新的,沒有讓自己爸爸給買著,但是有這個不是也很不錯嗎?有總比沒有要好吧,何況現在自己終於可以想下載什麼歌就下載什麼歌,隨意聽自己喜歡的歌了,多過癮啊,難道還不幸福嗎?
馮友蘭先生在《三鬆堂全集》就曾說: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苟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隻要我們順著自己本性,而不妄自攀比,不向外強求,我們獲得的很多東西將使我們感受到幸福,如果我們一旦陷入了貪婪之中,總是和別人做比較,那麼我們是不會感到幸福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青少年朋友們,隻是一個勁地在欲望的道路上奔走,把擁有別人沒有的、做最好的等等目標的實現當作幸福。就這樣放縱自己的貪婪的欲望而欲罷不能,早就忘記了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其實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了。如果我們習慣了放縱自己貪婪而不知足的欲望,那麼我們將永遠感受不到幸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