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 國學大師的學習三捷徑 (1)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古人們要經曆十年寒窗苦讀,方能有金榜題名之時。“苦讀”的精神一直被提倡著,雖然不倡導“頭懸梁,錐刺股”的做法,但提倡其精神。似乎真的唯有苦學方能成才,難道真的沒有學習的捷徑嗎?在這裏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給你指出了三條學習的捷徑。
思學統一,孔子觀點最智慧
張岱年先生在上高二的時候,曾寫了一篇《評韓》,當時這篇文章就受到他的國文老師極大的讚賞,被認為:“已經夠大學三年級的水平了”。27歲時張岱年先生寫出了轟動一時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這在當時被人稱之為奇跡。因為這本約50萬字的哲學史大綱,彌補了當時以問題為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空白,而書的作者竟然隻有27歲。後來,當人問及張岱年先生學習的捷徑時,張岱年先生說了三條。其中的一條就是我們這裏要說的:思與學的統一。
在《做學問的三個基本方法》這篇文章中,張岱年先生說: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學是接受已有的知識,思是獨立思考。學而不思,隻知接受已有的知識而不進行獨立思考,則將迷惘而無所得。
這些話詳細地闡釋了“思學統一”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學習中,必須培養起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味機械地學習知識,隻知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而不主動地思考,那麼在求學的道路上我們就會陷入迷茫之中而得不到真正的知識。我們的古人是非常提倡“學思並重”的教育方法的。如:“不學無以入,不思無以出,則以學為先,終則以思貫通”這句話,就形象地講述了思與學合一的重要性。不學習就不能進入知識的殿堂,而不思考就不能從知識中走出來,學習以學為開始,而思考則是必須貫穿學習的始終的。掌握“學思合一”的人,往往能獲取淵博的知識,南宋名人陸九淵就是其中之一。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又稱象山先生,南宋江西人。陸九淵從小就聰穎好學。三四歲時,經常陪在父親身邊,而極喜歡問問題。一天,他忽然問父親:“天和地的邊際在哪裏啊?”其父笑而不答,他則"深思至忘寢食",後來他父嗬罵他,他才暫且放置一邊不去想了。他五歲開始讀書,六歲學《禮》,八歲讀《論語》、《孟子》,尤善察辨。聞人誦程頤語錄,便說:"伊川之言,為何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從此對程頤的理學發生懷疑。
十一歲時,常於夜間起來秉燭讀書,他讀書從來不簡單記憶,盲從古人,而是勤於思考。十三歲時,與哥哥複齋共讀《論語》,忽發議論說:"孔子的話言簡意賅且邏輯嚴密,有子的話則顯得有些鬆散而沒有結構。"一日,複齋在房間內讀《伊川易傳》,讀到《艮》卦,對程頤的解釋反複誦讀,恰好陸九淵來找他,複齋便問:"你看程頤正疏的這段怎麼樣?"陸九淵答道:"我看這種解釋還不直接明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無我。'行其,不見其人',無物。"如此透辟的解說,在他卻似信口道來。又一日,讀書至古人對"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來古今曰宙"時,陸九淵恍然大悟道:“原來無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中者也。”終於解開了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五十三歲時,陸九淵奉旨守荊門軍,這個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古今征戰的戰場。這個宋金的邊界重地,一直沒有城牆。以前有人想要修築,但是害怕耗費錢財太多,便沒有人來做這個工程。陸九淵仔細研究後,隻用三萬即告完成。平日他常常檢閱士卒習射,中者受賞,普通群眾也可以參與。一年之後,整個軍隊的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周丞相稱讚說:“荊門之政,可以驗躬行之效。"這充分肯定了陸九淵過去所學所思的成果。
陸九淵在小時候便會問"天和地的邊際在哪裏啊",表明他懂得思索,但是他並不限於思索,他精心讀古人的著作,用思索的功夫與古人對話而不崇拜古人,不迷信先儒。正是因為這種善於在學習中思考的習慣,成就了陸九淵淵博的學識。
青少年朋友們,陸九淵的故事,鮮明地講述了在學習中“思學合一”的重要性。一個懂得在學習中不斷思考的人,才能快速地掌握知識,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知識的更新已經達到日新月異的地步,故而知道這一點至關重要。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能成為首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也是一個懂得“思學統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