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 國學大師的學習三捷徑 (2)
張岱年先生是反對孔子的“述而不作”的,他主張我們在學習中,要善於懷疑原有知識的真偽,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陪養創新的精神。這其實是非常正確的觀點。在我們的學習中,如果沒有創新,那麼我們的知識就將僅限於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那麼一些東西;如果大家都不創新,隻“述”而不“作”,那麼現在隻有四大古典名著,我們將不可能看到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不可能欣賞到韓寒的《三重門》,由此可見,沒有創新的結果多麼可怕。
我們的學習最忌諱的就是呆板和教條,如果一個人在學習的道路上,陷入了隻知道接受知識,而不加以思考創新知識的話,那麼,他在學習中將時刻感覺自己被束縛,他所學的知識將成為毫無意義的死知識。隻有敢於挑戰傳統、打破常規,具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能快速地掌握知識的力量,才能有所作為擁抱成功。
火箭本來是以“往上發射”的方式起作用,前蘇聯工程師米哈伊爾卻倒過來想,終於在1968年設計、研製成功了“往下發射”的鑽井火箭。後來他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合作,又研製出了寒冰層火箭、穿岩石火箭等。人們把這些向下發射的火箭統稱為鑽地火箭。這些鑽地火箭的重量,隻有一般起同樣作用的鑽地機械重量的1/17,能耗可減少2/3,效率能提高5倍~8倍。科技界把鑽地火箭的發明視為引起了一場“穿地手段”的革命。
原來的破冰船起作用的方式都是由上向下壓,後來科學家們倒過來想,研製出了潛水破冰船,這種破冰船將“由上向下壓”改為“從下往上頂”,既提高了破冰效率,又減少了動力消耗。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研究,證實了細菌可以在高溫下殺死,食物可以煮沸以後保存。英國科學家湯姆遜倒過來思考,推想細菌也可能在低溫下殺死或使其停止活動,食物也可以通過冷卻過程加以保存。深入研究後,他終於發明了冷藏新工藝。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一個小小的創新之舉,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更新和進步,而且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富有方便和舒適,但最為重要的是它啟發了我們積極思考的習慣,培養了我們開拓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張岱年先生曾說:宇宙萬象複雜繁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無窮的,因而常有新的現象湧現出來。研究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這是學術創新之路。創新是學術發展的關鍵。
青少年朋友們,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就應該努力創新,去做一個時代的新人,不要害怕自己成為“創始人”。任何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都是抱著成為“創始人”的創新精神,才取得巨大的成功的。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努力去思考去創新吧!當我們回過頭來觀看自己思考的人生時,你將發現:你一生的思考,仿佛一個美麗的花園,而你的創新是這個花園中最美麗的花朵。
知行統一,學以致用方能獲得真知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傻瓜,進城去賣竹竿,可是在他要進城門之時卻發覺竹竿橫豎均不能進入城門,他非常氣惱。
這時走過來了一位讀書人,這位讀書人為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竹竿從中間折斷,就可進城了。傻瓜覺得讀書人說的非常有道理,十分的感謝這位讀書人。直誇他聰明。
這位讀書人聽到了傻瓜的表揚之後,非常謙遜地說:“吾非智者,無非見者多矣。”意思就是說:我並不聰明,隻是我見的事情比較多罷了。
後來,傻瓜按照這位讀書人的方法,把竹竿都折斷了,結果折斷了的竹竿一根也沒有賣出去,隻能拿回家當柴火燒了。
故事中的讀書人,自己認為自己見多識廣,其實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同樣,我們也是讀書人,那麼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能會是一個書呆子呢?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很多青少年朋友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種依賴的習慣,使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非常的欠缺,叫他們洗碗,碗就給摔了,叫他們打壺開水,開水壺就給弄爆了,還燙傷了自己的手,但是叫他們背誦英語單詞或者文言文或詩歌,他們卻能夠背得滾瓜爛熟。然而叫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卻怎麼也行不通。這些跡象其實就是書呆子的表現,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們必須改變自己這種死讀書的習慣,而要將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實踐的檢驗,使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知識,長到真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