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感悟國學大師“怕死、重情、自由”的順生智慧 (2)
張中行先生就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和《青春之歌》的作者,女作家楊沫先生曾經有過一段感情,而且他們兩人還有一個女兒。然而後來兩人最終並未走到一起,而張中行先生則被人影射為《青春之歌》當中落後、鼠目寸光的於永澤。而且分手後,楊沫先生也曾公然地說過張中行先生負心等等話語。而對於這些張中行先生一直保持著沉默。後來,文化大革命時期,當造反派找到張中行希望他揭發楊沫先生時,張中行先生卻說:“楊沫同誌直爽、熱情,有濟世救民的理想。真的相信她所信仰的東西,並為之奮鬥,比那些口頭主義者好多了”。可見,張中行先生是一個多麼重感情之人。當被人問及在一生中最不能原諒的人和事時,張中行先生回答說:“借助運動來整別人的人不能原諒,損人利己的人不能原諒,無情無義的人不能原諒。”有些無情無義的人將世間最美好最動人的感情割舍,以此換取權力、金錢等物質上的財富。這些將親情、友情、愛情作為工具,一步一步踩著它們達到目的的人終究會眾叛親離孤身寡人,坐擁孤獨結束一生。藐視情義的人,終究會被世界拋棄。
在被問及死之前您最留戀的是什麼時,張中行先生的答案令人有些意外:人與人不一樣。皇帝當然最留戀的是他的天下。我沒想過最留戀什麼。說到生命結束時最舍不得什麼?我這年歲的人也沒有像年輕人那樣有什麼情人。如果年輕時候有非常好的情人,當然最舍不得的是情人。老年人就沒這個了。病榻之上的老人,臨終之前惦記的是沒有一個可以讓自己舍不得的情人。“舍不得”這三個字傾注了多少的情感,死了都要愛也許就是源於這種覺悟。輕嚐戀愛的滋味,澀澀的,甜甜的,酸酸的,不知應該會心一笑還是淚流滿麵。兩條平行線在某一天出現的交集,年輕的人們,為一個突然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人而牽腸掛肚,衣帶漸寬終不悔,殊不知這便是愛情的伊始。
然而愛情並非都是甜蜜的。愛情的神秘麵紗雖然很誘惑人心,讓人好奇而心生激動,然而張中行卻說“人生不過象小羊一樣稀裏糊塗地來到世上。象星雲的旋轉,象蚊子的哼哼,並沒有什麼偉大的意義。戀愛像貓叫春一樣是延續後代的一種自然現象。”麵對這種“自然現象”,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所要懂得的就是:在該愛的時候放手去愛,而在不該愛的時候,絕對不能有愛的衝動。否則,就很有可能遭受衝動的懲罰。這一點張中行先生的經曆便是最好的佐證。
在張中行先生22歲的時候,認識了當時隻有17歲的楊沫女士。當時,張中行先生還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而楊沫女士則由於不滿家長的包辦婚姻,與家庭抗爭寄居在當時北京的哥嫂家裏。後來兩人認識後,產生了感情,並且同居,然後有了孩子,然而由於彼此都沒有經濟來源和彼此興趣、愛好、誌向的差異,這段感情最終以失敗告終。可以說,這就是早戀的結局,在不該相愛的時候相愛,終將不能收獲愛情的果實。
如同張中行先生的這段戀情一般,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談戀愛,都是在身心都不很成熟的情況下進行的,加上青少年沒有經濟基礎,其經濟來源多半寄托於父母。因此,這種愛沒有什麼牢固的根基,是很容易中途夭折的。初入情網青少年們,往往信誓旦旦,甚至山盟海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由中學進入大學,或走向社會,知識和閱曆逐漸豐富,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真的成熟起來,並確立了各自的世界觀,有了新的擇偶標準。過去曾經傾心摯愛的人,可能因為性格的變化,誌趣愛好的不同而難以結合。到那時,他們回顧舊時的一段經曆,會覺得似乎是一場遊戲。有人作過追蹤調查發現,早戀者婚姻的成功率極低,中學時代相互熱愛的人,最後能組成家庭的並不多。為這種最終苦果多於甜果的“愛”,而耗去大量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未免太可惜了。青少年朋友確實要仔仔細細地觀察和體會這一事實。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青少年時期的愛情是一枚青澀的蘋果,雖然很是誘人,但是過早采摘它絕不可能吃出甜蜜的味道。所以,唯有把自己對愛情的希冀和渴望,化為進取的動力,在該愛的時候猛烈地愛,才是真正的大道理、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