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1 國學大師講述的“孝的智慧” (2)(1 / 2)

第十五章1 國學大師講述的“孝的智慧” (2)

1962年,身居要職的陳毅已62歲,這年春天,他工作途經成都,當時,他的老母親已年過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陳毅的弟弟家中。當天下午,他就與妻子張茜前去看望。由於老人病重,有時小便失禁,陳毅剛到母親房中,恰遇母親換下一條被尿濡濕的褲子。母親擔心讓兒子見到汙濁之物,便不停揮手、使眼色,要身邊照顧她的保姆將尿褲藏起來,保姆慌忙中將褲子扔到了床下。

陳毅拉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道:“娘,您把啥子東西扔到床下了?”母親連連搖頭說:“沒啥子,不關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陳毅笑了笑,對母親說:“娘,您怎麼對我也保起密來了?”說著,彎下身去,要看個究竟。母親見瞞不住,隻好將事情的原由告訴兒子。

陳毅聽罷,眼圈紅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沒能在您身邊侍候,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這褲子應該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幹什麼?!”說著,他一手拿過褲子,並對保姆說:“我母親的病如此沉重,平時不知給你們添了多少麻煩!今天,就讓我去洗吧!”

保姆怎麼也不讓,母親也趕緊阻攔。陳毅誠懇地說:“娘,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時候,您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屎褲啊,兒子怎麼做,也難報答養育之恩。”接著,對妻子笑道:“我們家鄉有句俗話,‘婆媳親,全家和’。你這個長年不能照顧婆婆的媳婦,也該盡點孝道,今天我們倆一起來洗這條褲子好不好?”

陳毅的故事,告訴我們,孝順父母應該發自你的內心,而且態度一定要非常的誠懇,這樣父母才能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才能享受到來自你帶給他們的一點點幸福。

孝敬,要做到發自內心。有一位詩人曾經寫過:人類的美是以愛來呈現的。而孝敬感恩的心靈,是人類最美麗的種子,它發芽之後,開出最美的愛之花,結出最美的愛之果。所以,千萬不要對父母感到厭煩。做子女的欠父母的恩情一輩子都還不完,即使心中有怨言,也不要在態度上流露出來。因為愛在態度上,你對父母愛的圖畫,就描繪在你自己的臉上。

用愛來感動“天下有不是之父母”

曾有人說,天下隻有不是的子女,沒有不是的父母,其實不盡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聖賢都會犯錯誤,何況我們的父母還是普通人呢?那麼當自己的父母犯錯誤時,我們應當如何做呢?南懷瑾先生在這裏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在《東西文化的“愛”和“孝”》一文中南懷瑾先生這麼寫到:做父母的,雖然對子女有不是的地方,但在子女的立場來說,仍然需要以最大的“愛”心而為父母斡旋過錯。所以孔子也說:“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對於孔子說的這句話,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解釋為:“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雖然心裏憂愁,但也不能怨恨。”孝順,孝順,順從有時便是孝。當然,前提在於不違背“仁”與“禮”的標準,盲目地順從有時也會讓兒女的生活蒙上陰影,這也肯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當兒女與父母發生衝突時,經常口不擇言,其實,即便是父母的錯,為人子女也隻能在一定程度上同父母爭辯,而不應與父母致氣。這就是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在麵對“有不是”的父母時,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或許我們看了之後,會更加理解南懷瑾先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