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2 聽“通天教主”講“百家講壇”裏的為人智慧 (1)(1 / 2)

第十五章2 聽“通天教主”講“百家講壇”裏的為人智慧 (1)

南懷瑾先生被稱為“通天教主”,總給人很高深莫測的感覺。他曉“禪道”,諱莫如深的禪機讓人能瞬間頓悟。他通“佛理”,心燈如蓮的佛言佛與能讓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精“國學”,儒家思想、道家方略、名家巧辯、墨家兼愛在他口中都能化古老為新奇,讓人受益無窮。這裏,我們這位“通天教主”開了個他一個人的“百家講壇”,將深奧的禪、道、儒、佛等等深奧知識深入淺出地化為樸實而形象的比喻,指點青少年如何學會做一個有誌向、誠實、明智、高尚的人。

誌當存高遠,莫學李斯的“老鼠哲學”

所謂立誌,就是立下未來的人生理想。 誰都想在這個社會上頑強地站立起來,為自己立起堂堂正正的口碑,立起轟轟烈烈的事業,立起體體麵麵的人生。而若想切實立起這一切,就必須首先在人生旅程中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孔子曾經說過“三十而立”,人們常常簡單地認為這裏的“立”是獨立的意思,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一書中指出:“三十而立”的“立”就是不動,是做人做事以及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的意思。人的一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在這個社會上有所作為,便要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立下偉大而切合實際的誌向;立起堅強而勇於奮鬥的品行、立下正直而高尚無畏的道德。

南懷瑾先生在談到立誌的問題時,特別推崇儒家學者們的誌存高遠。他將孔子的“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解釋為:人在立下人生的誌向時,要把道義的實現作為誌向的目標,選擇符合社會道德的行為來規範自己,以仁義為己任和為人處世的依據。南懷瑾先生特別強調,青少年時期一定要樹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責任意識,幫助自己立起高遠的誌向。在《李斯的老鼠哲學》一文中,南懷瑾先生便給我們講述及這樣的一個故事。

少年時期的李斯,跟著師傅荀子念書。李斯很窮,學習時經常吃不飽飯。他有一天上廁所的時候,看到糞坑中的老鼠,又小又瘦,見人驚逃的倉皇樣子,十分可憐。過了幾天後,李斯去米倉替老師盛米,又看到了一隻在米倉中偷米吃的老鼠。但這隻老鼠又肥又大,見著李斯不但不逃跑,反而瞪瞪眼很神氣的樣子看著李斯。李斯覺得很奇怪,心想:“為什麼廁所中的老鼠見著我拚命地逃跑,而這隻老鼠見著我不逃跑,反而拿眼睛瞪我呢?”

一時間,李斯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以至於忘記了盛米做飯的事情。後來,李斯通過兩隻老鼠間的巨大差異,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又小又瘦的老鼠,是沒有本事沒有靠山,被人或者被其他老鼠欺負慣了的老鼠;而又肥又大見人不避的米倉老鼠呢?欺負其他老鼠欺負慣了,認為自己很有本事,很有靠山,所以敢見人不避目空一切。想到這點時,李斯突然覺得自己就像廁所中的那條小老鼠一樣,非常地可憐。於是,自己在內心裏暗暗地發誓:做人也像老鼠一樣,要做就做米倉中的大老鼠,管他什麼偷吃不偷吃,而不要做那條可憐的廁所中的老鼠,不但吃不飽,而且肮髒受人欺負!這便是李斯的“老鼠哲學”。

悟出這個道理以後,李斯便告訴老師荀子自己不讀書了。荀子問他不讀書要去幹嗎啊?李斯說自己要去遊說諸侯,求得功名富貴。荀子語重心長地對李斯說,你的學問還沒有學好,怎麼可能求得功名呢?李斯說,我現在窮到飯都沒得吃了,求學的事情還是等以後再說吧。就這樣李斯半途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開始了追求富貴功名的人生。

後來,李斯來到了當時最強大的秦國,得到秦始皇的信任,當上了丞相的職位。享受著榮華富貴的李斯,把自己的一切歸功於啟發他的那條米倉中的老鼠。在生活中也奉行自己的“老鼠哲學”——仰仗著秦始皇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打擊陷害和自己不和的忠臣良將,貪贓枉法,肆無忌憚。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等秦始皇死後,李斯也像自己陷害他人一樣,被宦官用誣陷,而招致滿門抄斬的可悲結局。

南懷瑾先生向我們講述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立下的誌向對我們的將來有著巨大的影響。青少年時期,尤其是求學階段,是人生誌向的確立時期。這一階段確立起來的人生誌向決定著你以後為之奮鬥的人生。李斯後來的悲劇,歸因於他年輕時所立下的誌向,為了一己的私欲,不擇手段地像一隻倉中的老鼠一樣貪得無厭,肆無忌憚。殊不知,老鼠畢竟是老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因為,老鼠不勞而獲,偷取別人的勞動成果,而且大肆破壞,且會傳播鼠疫,危害人類的生命罪大惡極。李斯後來做到了丞相的職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他的內心隻是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斷地幹些貪贓枉法不得人心的勾當。最終的結果,把自己和家人推向了斷頭台,落得遺臭萬年的可悲結局。李斯的悲劇源於他在青少年時期的立誌,在立誌這點上尤其應該引起青少年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