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錯誤和挫折使我們成熟起來(1 / 2)

有一項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

將兩輛外型完全相同的車子停放在類似的環境中,其中一輛車的引擎蓋和車窗都是打開的,另一輛則保持不動。

打開的車輛在三天之內就被人破壞無遺,而另一輛車則完好無損。但是當實驗人員將這另一輛車子的窗戶打破了一個之後,一天之內,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人打破了,內部的東西也偷得一空。這項實驗就是著名的“破窗戶理論”。

“破窗戶理論”認為,既然是壞的東西,讓它再破一些也無妨。在許多人的心理中,完美的東西,大家都維護它,舍不得破壞;但對於殘缺的東西,大家就會加速它的損壞程度。

《鬆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在初任禦史參見都台長官王廷相時,王廷相沒有講什麼大道理,隻講了個乘轎的見聞。

他說,昨天乘轎進城遇雨,一轎夫穿了雙新鞋,從天橋到長安街時,這個轎夫還擇地而行,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之中,便“不複顧惜”了。

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些話,退而佩服公言,終身不敢忘。

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隻有死人才不會犯錯誤。

錯誤和挫折教育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人犯一次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犯了錯,並不可怕,隻要認識到錯誤,堅決改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壞事就會變成好事。但如果諱疾忌醫,執迷不悟,那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才是真正可怕的。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每個人每一天至少有五分鍾是一個很蠢的大笨蛋。所謂智慧就是一個人如何不超過這五分鍾的限製。”而我們如果想少犯錯,不去做蠢事,就不要放棄一種機會,這就是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願意以他們的切身經驗和教訓來提醒你不要重蹈覆轍,這是送上門的好事,為什麼要拒絕呢。

至於明知錯了又不承認,拒不改正,則常常與維護自己的所謂麵子有關,有時也與怕擔責任有關。其實,那些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而拒不認錯的人是愚蠢的人,他們會因為固執錯誤而真正丟了麵子。

有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人將“泰山”二字錯念為“秦山”。另一人好心指出他念錯了。此人偏不認錯,並說:“我們找村裏最有學問的老先生問個明白,如果是我錯,我就請你吃飯;如果他說你錯,你就請我吃飯。”於是二人找到老先生。

老先生聽完事情的來由,便說:“是念‘秦山’。”那念錯字的人得意了,說:“該你請飯了。”事後,糾錯的人埋怨老先生:“你明知他錯,為何不指出?害我白請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