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當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呼朋喚友,嘁嘁喳喳,眼冒妒火,口吐流言,一看到哪位同誌走到了前麵,“冒了尖兒”,立即氣勢洶洶拿了“剪刀”去剪,惟有大家全都平平,一律和他一樣慢騰騰邁動八字步,或者幹脆躺著不動,無所作為,這才稱心如意,皆大歡喜。

這種人有種神經官能症,對好人好事總是產生惡性條件反射。別人優質高產,他說:“不就為了幾個錢賣命。”別人助人為樂,他把嘴一撇:“假積極,圖表揚。”人家革新成了功,他鼻子一哼:“瞎貓碰上死老鼠。”別人發表了文章,他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還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人家評上了先進、勞模,他總是忿忿然不服氣:“沒什麼了不起,還不是矮子裏邊挑將軍。”甚至無端地胡說那是和領導如何如何了才所以然。倘若哪位因為成績突出得到榮譽和物質獎勵,那他就更有話頭了,什麼“一本萬利”呀,“名利雙收”呀,“撈一大把”呀,反正是看到別人有了好,自己就渾身不舒服。這是一種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極其有害的思想,應當徹底根除。

口認清嫉妒本質

嫉妒心理是一種低級趣味,是人性中殘存的動物性。許多動物的本性是十分嫉妒的。一隻狼可以把比它多搶了獵物的同類咬死。據中國雜技團馴獸員夏世華講,小狗之間也非常嫉妒。有一段時間,他接觸一隻叫“麗麗”的小狗比較多,便惹惱了一隻叫“紅紅”的小狗,它嫉恨麗麗,以致趁人不注意,競把麗麗活活咬死!按理說,人是不應有這種屬於動物本性的妒性的。然而不然,在私有製社會裏,人們弱肉強食,爾虞我詐,那種冷酷無情的傾軋爭奪,使人的嫉妒心理有增無減,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正是反映了這種社會意識。《三國演義》裏的東吳大將周瑜,忌諸葛亮之才。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結果自己被活活氣死時還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實在可悲!連標榜招賢納士的曹操,也難以免俗不妒,他手下有位主簿楊修,聰明過人,每每猜破曹操心計,以致曹操口中稱讚“心實惡之”,竟然在漢中失利時,借傳口令一事,以惑亂軍心罪,把楊修殺了。諸如此類,本是病態社會的病態心理,是毫不奇怪的。問題是,今天我們已經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已不是你爭我奪,“大魚吃小魚”的關係,而成了同誌和朋友的關係。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一致的,人人有義務為我們的社會積極創造財富,人人又都有權利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原則,從社會得到合理的報償。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努力創造和進取,對社會有益,對自己也有益。同時,這種努力創造和進取的權利和機會,對每個人又都是平等的、敞開的,因而已經完全用不著再彼此嫉妒和排擠。繼續抱住嫉妒心理不放,不僅是種狹隘的偏見,也是落後於我們時代的表現。

口找出嫉妒原因

一些人之所以嫉妒別人,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不求上進,又怕別人超過自己。似乎別人成功了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大家都是矮子,才顯出自己是巨人。於是“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滅”。其骨子裏正是韓愈說的“怠”與“忌”兩個字,“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我不學好,你也別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