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在生活中保持適當的彈性(1 / 1)

鮑波一直認為自己在理智地選擇朋友。他最不屑於與那些虛偽做作、口是心非的人攀談。

但後來碰到的一件事使他麵臨困惑。一次,鮑波去參加一個筆會,有一位作者為人坦蕩,性格豪爽,說一不二,認準一個方向絕不回頭。鮑波認為這自然是一個可以結交的朋友。

但幾天相處,大家都感到與他在一起很尷尬。比如他坦蕩得無所拘束,什麼粗話都說得出口,豪爽得不拘小節,把沒洗過的腳擱在桌麵上,與他交談,從來沒有商量妥協的餘地。他說話辦事不看場合,不理解對方的難處,一句話就可以把對方說得跳起來。後來,眾人隻能對他敬而遠之,遠而避之。

鮑波為此感到困惑!我們不是一直提倡真誠坦率嗎?為什麼對這位朋友的言行舉止有無法相處之感呢?

後來,鮑波才漸漸想明白了。真誠坦率是指一個人本質的內涵,在具體問題上,我們應該有彈性。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被曆代傳誦,世人都認為他淡泊、超然,是個了不起的人。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因為他家裏還有人替他種田燒飯,讓他悠然望南山。這個“不折”,也是有條件的一種灑脫,這一段話很可以為我們如何理解為人處世提供借鑒。

青年人崇拜瀟灑,熱愛真誠,這是值得鼓勵的。但瀟灑與真誠都是有條件的,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就不可以瀟灑。陶淵明如果沒有人為他種田燒飯,他餓了三天三夜,還有力氣去采菊花嗎?還有興致去看南山嗎?真誠,同樣有前提,我們對朋友可說真話,直露腑肺,傾心交談,但並不是對一切人,而且說真話也要看場合。

生活中的有些青年人往往把真誠坦蕩的內涵曲解了,他們認為真誠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做什麼,把臭腳擱在桌子上與人聊天,自然不會讓人感受到美妙的享受。由此可見,具有理性的文明人應該在性格上具有一定的彈性。所謂彈性,那就是能屈能伸,剛硬粗大的樹枝易於折斷,而細柔的藤條卻不脆弱,因其堅韌,才使它充滿活力。在某些場合,如在大是大非上,我們應該像堅硬的樹幹一樣剛直不阿,但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我們又必須像細柔的藤條一樣顯示它的靈活性與多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