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讀書離不開思考(1 / 2)

閱讀與思考的關係

如果說具有思考能力是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的主要原因,那麼思考習慣的普遍式微沒落,不能說不是人的墮落。這是現代人的一大隱憂。

打開電視,我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聲光;翻開報紙,我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記者;走進書店,我們又把思考的權利交給排行榜;逛進百貨公司,我們再度將思考的權利交給櫥窗和流行。即使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們已如此懶於用心,更別說對抽象問題的純粹思考。

思考習慣的沒落,使我們凡事習慣於看看別人怎麼想,然後照做就是了。當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心態時,少數人的意見就成了全部人的意見,亦即所謂的“輿論”。以文化的發展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危機。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對自己如何想、如何言行,弄不清楚想法和言行背後的真正原因及過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絕不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社會。

隻要肯用心,生活中處處大都有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餘地。

蘇格拉底說:“不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思考的能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去獲得智慧。

而思考能力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閱讀與思考的關係非常密切。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大腦的思考過程。讀思應該密切結合,是被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了的。現代心理學家和閱讀研究者通過科學的實驗手段,已經得出了明確的結論:閱讀的根本機製在大腦,而大腦的主要作用是思維。美國閱讀學家施道弗在他的《閱讀——一個思維過程》

中明確指出,閱讀的本質是思維。因此,我們說閱讀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閱讀過程是人的大腦在思考的過程。所以閱讀時我們必須把閱讀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把閱讀與思考分割開來的做法都是反科學的,都是違背閱讀規律的,是決不會取得好的閱讀效果的。

閱讀與思考的密切關係,早被人們所認識。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明確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代學者朱熹把讀思結合作為一條學規昭示於眾,他說:“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則不知其意味一……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清代學者王夫之也說過:“致知之途有二,日學,日思。”關於閱讀與思考,人們還有許多精辟的見解,諸如“好學多思”、“熟讀精思”、“博學慎思”、“精讀細思”等等。以上主張,都正確揭示了學與思、讀與思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強調把閱讀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

許多讀書大家在讀思結合方麵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魯迅在強調讀書要“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同時,特別強調“腦到”。在魯迅一生的學習和研究中,始終貫穿著獨立思考的精神。他讀了孔子、孟子、莊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不是全部否定或無批判地接受,而是通過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總之,把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隻有這樣,閱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閱讀中的幾種思考方法

精讀,強調思考,主張記憶和理解的統一,把書本知識變成“為我所有”的活的知識。也就是要進行積極的閱讀思維。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提出思考的問題,學會運用各種閱讀思維方法,展開閱讀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歸納、演繹等抽象思維活動與表象、聯想、想像等形象思維活動,以及進行發散思維、集中思維、靈感、直覺等創造性思維活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也要善於學習一些前人精讀文獻的常規思維方法,例如:未讀先思法、正讀反思法、讀後再思法、掩卷凝思法等,下麵作簡要的介紹:

(1)未讀先思法

是先根據文獻的題目、章節標題進行思考,構成一本書的輪廓。然後再細讀原文,邊讀邊與自己推想的那本書進行對比、印證,研究二者之間的差距,並更進一步加深對書中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理解。

(2)正讀反思法

是閱讀中通過積極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麵理解和評價文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一種評判性閱讀方法。正讀,是指首先要正確地理解文章的本義。反思,就是朝著習慣性思維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或者提出與作者不同的論點和論據,進行不同的論證。

(3)讀後再思法

是指先讀原文,正確理解原文,再動用自己原有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然後考慮吸收其精華,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存,或修正其謬誤,提出自己的見解。運用此法時應注意:讀原文時不能抱偏見,避免先人為主;分析時要全麵,敢於質疑;提出自己見解時要慎重。力戒草率一(4)掩卷凝思法是讀後再思的另一種閱讀形式,即在讀完一章一節文字或全書後,合上書本,繼續凝神思索,複現、回味書中的內容,或默默探尋某種深意及解決某種問題的途徑和方案等。這種方法對於增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或根據書中內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