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演講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也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對語言藝術有較高的要求。有了好材料,有了好結構,還必須通過優美動人的語言來表達。所謂演講,講是有聲語言,給人以聽覺形象;演則是無聲語言,給人以視覺形象。俗話說:紅花還要綠葉襯。如果說,有聲語言是紅花,無聲語言就是綠葉。光講不演,或者光演不講,都不能構成演講之美,隻有動靜結合,也就是說,惟聲、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稱作上乘的演講。

1.如何掌握演講的語調

所謂語調,就是指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輕重、快慢、停頓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於表情達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興、喜悅、難過、悲哀、愁苦、猶豫、輕鬆、堅定、豪邁等複雜情感,都能通過語調的變化表現出來。同時,這種變化還可以造成聲音的多樣化,從而使聽眾樂於接收,並賦予聽覺上的美感。一般地說,語調有以下幾種運用技巧:

(1)輕重變化對演講來說,利用輕重音起伏跌宕的變化來有效地傳情達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當然,這是指邏輯重音的運用。它既能突出演講中某些關鍵的詞、句和段,從而突出地表現某種思想感情,又能加強語言的色彩,美化語言。

演講者的成功經驗表明,一般的演講,尤其是那種議論型的演講,其結尾段往往重音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來造成一種強烈的氣氛,突出結尾所概括的演講的主要內容、中心觀點,把整個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快慢變化演講的聲音應當有快慢緩急變化。怎樣變化呢?主要是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表達一般內容時,語速可以適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當表達熱烈、興奮、激動、憤怒、緊急、呼喚的思想情感時,出言吐語就要快些,要滔滔汩汩,勢如破竹;講到莊重、懷念、悲傷、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時,語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來。

演講語音的變化,應當是自然順暢的。隻有音速適宜,快慢有致,才既能有效地傳情達意,又能令聽眾感到優美入耳。如果語速不當,缺乏快慢變化,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那就很難準確、恰當地表達出演講者內心的思想感情,也使聽眾感到厭煩,難於接受。

(3)高低變化語調有高低變化,或者說是抑揚變化。一般說來,高音為升調,即句子調值由低到高,句尾發音往往最高,一般用於疑問句。低音為降調,即句子調值由高到低,句尾發音往往最低,一般用於陳述句、祈使句和感歎句。

在演講中,為了更有效地表達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對語言做高低抑揚的變化處理。既不能一味地高,破嗓裂喉;也不能一味地低,有氣無力。隻有使音調的高低隨意而變,隨情而變,才能造成最佳的演講效果。

(4)停頓變化停頓,就是說話時的間歇。演講不僅要有停頓,而且還應該利用停頓,使停頓變為一種表達藝術,以求更有效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究竟怎樣停頓呢?一般說來,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間的自然間隔;二是文法停頓,即段、句之後的較長一點的停頓。三是修辭停頓,即由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作的停頓。對演講來說,無疑應綜合運用這三種停頓,使它們變為一種技巧性的停頓、藝術性的停頓。

具體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可做一般性停頓。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則應做較長一些的停頓。比如,在向聽眾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提出自己的某個觀點之後,在道出某個妙語警句之後,在講清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之後,都要做較長一點的停頓。

總之,停頓是演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運用了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抑揚頓挫,跌宕起伏,連貫暢通,令聽眾享受一種語言的節奏美。

2.如何注意演講形象

演講者的形象是演講者的思想、道德、情操、學識及個性在外表的體現,是演講者的儀表、舉止、禮貌、表情、談吐的綜合反映。演講者一經上場,就會把自己的形象訴諸聽眾的視覺,直接影響聽眾的評價和審美。

演講者的儀表美主要體現在身材容貌美和服裝美兩個方麵。

(1)身材容貌美這是人的自然美。容貌的端莊秀麗,及由這些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都是演講者固有的生理條件所決定的,一般難以改變。但是,是不是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欠的人就不適合演講呢?絕不是。因為,身材、容貌僅是演講活動的諸多要素之一,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隻要在其他條件如思想、修養、知識、氣質、語言等方麵有超人之處,仍然可成為成功的演講者。

(2)服裝美亦即裝飾美。這是增加身材、容貌美的一個必要條件。總的要求是:整潔大方、莊重樸素、輕便協調、色彩和諧。具體地說,首先是服裝顏色要與演講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講內容的特點協調一致。如果演講內容是嚴肅、莊重、憤怒、哀痛的,穿黑色衣服或深色衣服就比較合適;如果演講內容是歡快喜悅的,穿淺色衣服會好些。

其次是服裝要和體型、膚色相適應。體型肥胖的人,穿深色服裝會顯得勻稱些;體型瘦型的,穿淺色服裝會顯得豐滿些等等。而最關鍵的問題要注意把握尺度,既不要過於華豔,又不要過於隨便。

演講者的舉止和禮儀是演講者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聰明的演講者從上台到下台,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給人以完美的印象。下麵循序介紹一下:

①走進會場在一般的演講場合,走進會場時要麵帶微笑,不論聽眾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講者或被邀請的,往往由大會主持者陪同,則更要雍容大度,謙和誠摯,用眼神和微笑與聽眾交流,步履穩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②坐下前後你和大會主席或陪同人員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講者應先以尊敬的態度主動請對方入座,對方也會禮貌地懇請演講者坐,這時方可坐下。坐下後不要前探後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

③介紹之後主席介紹之後,演講者應自然起立,並向主席點頭致意,並要由衷地從麵部、眼神表示出不敢當之意和感激之情。

④登上講台向主席點頭致謝後,穩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麵對聽眾站好。此時應端莊大方,舉止從容,精神飽滿,也可麵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講者。

⑤演講開始站好之後,先以友好、誠懇、恭敬的態度向聽眾敬個禮,以表示對聽眾的致意。然後不要急於開口,暫停幾秒鍾,以親切、尊敬的眼光巡視一下聽眾,表示光顧和招呼的意思,能起到組織聽眾,安定聽眾情緒的作用。同時深吸一口氣,平靜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免心率過速。

⑥站姿演講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間為合適,這可以統觀全場,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圍聽眾的情緒,使處在不同的位置的聽眾都能從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講者的表演。另外,站位也要考慮光線,要讓光線照在臉上,使聽眾看到演講者的真實表情,但必須合適,不能刺激演講者,使他看不到聽眾。

至於站法,沒有固定模式,隻要保證演講者的表演。較好的有兩種:

前進式站法。即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足成45度角,身軀微向前傾,給人一種振奮、向上的感覺。

自然式站法。即兩足平行,相距與肩等寬,給人一種注意集中、精神抖擻的印象。

⑦走下講台講完之後,應說句謝謝大家,再見,接著向聽眾敬禮致意,向大會主席致意,然後走回原座。坐下後,如大會主席和聽眾以掌聲向演講者表示感謝時應立即起立,麵向聽眾致禮,以表示回謝。

⑧走出會場大會主席陪同演講者往外走的時候,聽眾常常出於禮節鼓掌歡送。這時演講者更應謙虛,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謝,直到走出會場為止。

3.演講如何運用手勢

演講中的體語藝術,是在講的藝術基礎上起作用的,是受講製約的,同時又與講的藝術珠聯璧合、有機統一,形成完美的演講語言藝術。體語的藝術有站姿、手勢等。

站姿,能顯示演講者的風度。一般地說,演講者的身體要挺胸立腰、端正莊重,才能顯示出一種偉岸的形象,所謂站如鬆、坐如鍾就是這個姿態。演講者在台上,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並且根據演講內容的需要,可以前後左右進行一些小範圍的移動。一般地說,向前移動表示積極性的含義,如號召、讚同、進取等;向後移動表示消極性的含義,如歉意、否定、退讓等;向左右移動則表示對某一側聽眾特別關照等。但千萬不能在使用默語時移動身體,因為這時候的移動會造成遊離性的多餘動作,影響聽眾的視覺接收效果,破壞演講的和諧統一。

高爾基讚揚列寧的演講時說:他的演說和諧、完整、明快和強勁,他站在講台上的整個形象——簡直就像一件古典藝術作品:什麼都有,然而沒有絲毫多餘,沒有任何裝飾,即使有的話,也看不出來,正如臉上的兩隻眼睛,手上的五個指頭那樣天生不可缺少似的。

演講中的手勢不僅能強調或解釋演講的信息內容,而且能生動地表達演講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內容,使演講生動形象,為聽眾看得見悟得著。

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和類型有:第一是用來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即所謂情意手勢;第二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即指示手勢;第三是用來模擬狀物,比劃大小的,即象形手勢。在哪種情況下用哪類手勢都應視演講內容而定。因此在手勢運用上必須注意:一要簡潔易懂;二要協調合拍;三要富於變化;四不要無節製地頻繁使用。

什麼樣的手勢是有助於演講的,西方演講中有最常見的幾種手勢可供參考:

(1)意圖式的精確抓握手法在這種節拍信號中,手的動作好像有意識地概括想像中很小的話題,但是手的動作不能延續到大拇指尖與其他指尖真正地觸及到一塊。這意味著演講者強調精辟的意圖勝似事實上精確的本身。揮動的手好像在尋找所探討的答案,但演講者未能真正闡明這個答案。

在演講中,演講者碰到具有探討性和不肯定的無把握的問題時,常用這種手勢。

(2)意圖式的強力抓握手法演講者在演講時總想控製大廳的氣氛,如果聽眾並不是聚精會神地隨從演講者的意願,那麼演講者可采用意圖式強力手勢吸引聽眾。手指呈僵硬,五指分開,稍微彎曲,自然向前展開,隨即僵硬的五指自然鬆開。

(3)手掌向外式這是談判者慣用的手勢。雙手微微顫動地向外開展,其本身暗示了說話人願意放棄某些條件,主動接觸受話者。這是一種強烈的表達願望方式,它希望說者和聽者之間早已形成的鴻溝能搭起一座橋梁,從而使聽者盡可能地進入演講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

(4)食指拍手法一般在打拍子時,原則上運用五個手指的動作,但是有一種特殊的節拍手勢僅用一個手指,即伸直的食指,它表達了支配占有的欲望。

此外對這種手勢有兩種表達方式:食指向前指和食指向上有節奏地揮動。在第一種情況裏,食指若涉及某個話題和物件,那麼演講者就是強調這個題目和東西有待於討論。若指向聽眾裏某個人,那麼演講者是有意圖地針對那個人耍威風。這往往會給聽眾留下一種白熱化敵視態度和令人嫌惡的權勢欲印象。

在第二種情況裏,食指向上有節奏地揮動,意味著演講者在威脅、要挾和力圖征服某人或者某事的願望。

4.演講中如何運用眼神

在整個演講中,眼神的表情達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經驗的演講者總是恰當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眼睛,表達出豐富而多變的思想感情,以影響和感染聽眾,加強演講效果。

蘇格拉底曾談到眼睛能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出各人的各種思想感情。意大利著名藝術大師達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常說眼睛會說話,它能夠表達出一些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極其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個站在講台上進行演講的人,幾乎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的眼睛都把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變化、品德、學識、情操、性格、趣味和審美觀等,毫不掩飾地展現給聽眾;而聽眾也總是要通過演講者的眼神窺探他的內心世界,展開廣闊聯想,接受思想,受到啟迪和教育。

演講者的眼神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問的思想感情。眼神明澈、坦蕩,表現著為人正直,心懷博大;眼神狡黠、陰暗,表現著虛偽、心胸狹窄;眼光執著,表現著誌懷高遠;眼光浮動,表現著為人輕薄淺陋;眼光堅毅,表現著為人堅強、自信。

凡是親耳聆聽過周總理演講的人,無不為他那剛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從中得到激勵;凡是親耳聆聽過陳毅演講的人,無不為他那犀利、敏銳的眼神所懾服,從中受到鼓舞。

美國第四十任總統裏根出身演員,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每次演講他都能充分運用目光語。有時像聚光燈,把目光聚集到全場的某一點上;有時則像探照燈,目光掃遍全場。因此有人評價他的目光語是一場征服一切的戲。

演講眼神變化有以下五種方法:

(1)前視法演講者的視線要平直向前流轉,統攝全場聽眾。一般來說,視線落點應放在最後一排聽眾的頭頂部位。演講者除了特殊需要外,眼睛應保持平直向前,注視所有聽眾。這樣的視線,可以使聽眾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講,引起注意;也有利於演講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觀察聽眾的情緒和變化。

有些缺少經驗的演講者,在演講時,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時而俯視地板,或忽而左右環顧,或引目張望門窗以外,這些都是不應有的動作。

(2)環視法即有節奏或周期性地把視線從會場的左方掃到右方,再從右方掃到左方;從前排掃到後排,再從後排掃到前排,不斷地觀察會場,與所有聽眾保持眼睛接觸,增強相互間的感情聯係。運用環視法不宜太頻繁,反對眼睛滴溜溜地轉,這樣會使聽眾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可笑。

(3)虛視法這是演講者觀察時運用的一種轉換性的目光,就是演講者的眼睛好像看著什麼地方、什麼聽眾,但實際上什麼也沒看。虛視盡管什麼也沒有看在眼裏,但它是良好的觀察力的一種過渡。這種眼神可克服演講者分神、緊張的毛病,顯示出彬彬有禮、端莊大方的神態來,又可以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演講的內容上來。

(4)閉目法這是視線變化的特殊表現,是一種無方向的視線,無視線的視線。閉目法有它特定的意義和作用。比如,當演講的內容使演講者和聽眾的情緒極度高漲,情感難以控製的時候,或講到某位傑出人物激起人們極大的敬佩的時候,演講者可以短暫地閉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此時的無視線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點視法就是重點地觀察,注視不安靜處或不注意聽講的聽眾。一般聽眾發現了演講者的目光,就會觸目知錯,停止騷動、私語。

隨著演講者的思想感情的千變萬化,眼神的變化必定是多種多樣的,有待於演講者細心體察和匠心處理,不好機械地作出事前規定。但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眼神的變化要有一定目的。無目的、不必要的眼神變化就會亂意壞情。要力戒那種故弄玄虛、神秘莫測的眼神,因為這種眼神會造成聽眾的迷惑和疑惑。

②不能有過多的凝視,這樣會對聽眾形成壓力。要避免凝視的副作用,可以時時采取虛視,這樣既不失禮貌,也可使雙方感到自然,而演講者也不會因為視線過分集中而分散對演講本身的注意。

③眼神要同演講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同步產生和終止。思想感情表達完畢,相應的眼神也要恢複正常。

④要和有聲語言形式、手勢、身姿等密切配合,協同動作,以求收到更大的效果。孤立的眼神會顯得單調無力,不能充分實現傳神達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