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花好還要綠葉扶
一般而言,演講除了靠好的語言功底,還要輔以美的演講態勢語。態勢語包括儀表、姿態、神情、動作等方麵,是演講者立與坐、眼神、手勢、身體動作、步伐移動等的綜合反應能力。正所謂演講,講是有聲語言,給人以聽覺形象;演則是無聲語言,給人以視覺形象。俗話說:花好還要綠葉扶。如果說,有聲語言是紅花,無聲語言就是綠葉。光講不演,或光演不講,都不能構成演講之美,隻有動靜相兼,將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構成完整的演講。也就是說,惟聲、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稱做上乘的演說。
演講者的風度、儀表、神態,應給觀眾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學理論暈輪效應認為:一個人給別人的第一個印象往往是人們對其作出判斷的依據。如你見到一個人衣著整齊、合體入時,表情自然,則會認為此人做事細心,有條有理,進而會想,這個人一定有責任心,你就必然會在心裏產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覺,並且還會聯想到其人會有這樣、那樣的能力。倘若一個人給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裏罵罵咧咧,你定然會對其作出缺乏道德觀念的結論,甚至還會聯想到此人的其他缺點。
一次,心理學家雪萊在莫薩立斯特大學挑選了68個自願參加實驗者,這些應試者的外貌、口才及對事物的理解判斷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儀表、風度卻大不相同。68人分別征求四位素不相識的過路人的意見,以期得到他們的支持。結果表明,風度翩翩者較之儀態平平的對手,自然是穩操勝券。
登台講演時,儀容更不能不修邊幅,穿著隨便,而要整潔、大方,有風度,但也不能過分打扮。服裝應該同身份相稱,不宜過於奇特,那種自恃高雅,油頭粉麵,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裝束,或一味追趕時髦,仔褲港衫,長發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樣,縱然口吐蓮花,舌綻春蕾,也絕不會使人產生欽敬之感。
峨冠博帶話務農必顯得滑稽可笑,蓬首垢麵談詩書,則有失風雅。要針對特定的演講環境來決定演講時自身的儀表、衣著和態勢。演講者的外部表象即儀表、衣著、態勢是被聽眾直接感受的,它對演講的效果乃至成敗會有直接影響。據一般的社會心理分析,聽眾往往會將演講者的儀表、衣著等與自己的儀表、衣著相比較,以自己的儀表、衣著、態勢作為評判演說者的標準。所以演講者就要盡可能將自己的儀表、衣著與聽眾接近或一致起來。如果是在高雅的宴會上。聽眾衣冠華貴,講者衣衫不整,舉止粗俗,就難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騰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裝革履的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產生與聽眾的距離。
美國口才訓練專家桑迪林弗說:凡演講百分之九十九都無需拿講稿。一個人拿起講稿來讀話時,人們對他相信的程度也隨之降低了。聽眾越是感到你在與他們交談,你演講的效果也就越好。由此可見,演講時拿不拿演講稿,也是一個人演講形象好壞的關鍵。當然,朗誦講稿也不行,背講稿也是不行的。因為演講大廳正像運動場一樣,是一個劇烈變化的動態係統,聽眾情緒,會場氣氛都有變化的可能,有時還會發生意外的事件,這就要演講者有即席調整的應變能力,如果一切都照預固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背誦,就難免會手足失措,碰壁失敗。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注意具有指向性的特點。當大腦皮質的某一個興奮中心的刺激得到加深時,注意的指向性就愈來愈強。就是說,對某事物,人的注意越集中,對別的事物的注意必然就會減少。所以,演講者要在臨場前裝點自己的儀表和風度,就必須脫離演講稿免受其影響。另外,上場時,要保持安然自若的神態,堅定有神的目光。這樣使聽眾在第一印象中,就加深了視覺形象的刺激從而讓人們注意的指向性得到強化。
演講者的神態要自然大度,神態即指麵容表情和舉止姿態。麵容表情中又應注意以眼傳神和以笑達意。眼神可以表示種種複雜的感情,笑意能傳達各種心理信息。用得巧,無疑會使講話增色添彩。要使講話得心應手,遣使自如,甩開講稿當是上上之策。簡單地講,精心準備講稿是必要的,但是上台照本宣科就太令人乏味了。所以,應該將演講稿爛熟於心,演講時既以它為依據,又不受其束縛,便能收到良好的演講效果。
6.用眼說話的技巧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可獲得的信息總量中,眼睛要占80%以上。人內心的隱秘,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不斷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它猶如一麵聚焦鏡,凝聚著一個人的神韻氣質。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高爾基在回憶列寧的演講時寫到:在他那蒙古型的臉上,一雙銳利的眼睛在閃閃發光,表現出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對謊言的反對以及對生活的忠實,他那雙眯縫著的眼睛在燃燒著,使著眼色,諷刺地微笑著,閃爍著憤怒,這雙眼睛的光澤使得他的演講更加熱烈、更加清晰,有時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他的眼睛裏噴射出來,那內容豐富的話語在空中閃光。當代演講家彭清一演講時,總是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現身說法,把飽滿的熱情淋漓盡致地寫在眼裏,其眼窩、眼瞼、虹膜和瞳孔組成一台完整的戲。
眼神與語言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們的思想感情常常通過眼神自然流露出來。眼神配合口語,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這是因為人的眼睛上有上百條神經連接大腦,它們是大腦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又受到大腦中樞神經的控製。所以,眼睛能自如地傳遞心靈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演講者在運用口語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自然要通過自己的眼神,把內心的激情、學識、品德、情操、審美情趣等等傳遞給聽眾。
不同的眼神,給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堅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蕩、善良、天真;眼神陰暗狡黠,給人以虛偽、狹隘、刁奸之感;左顧右盼,顯得心慌意亂,翹首仰視,露出凝思高傲;低頭俯視,露出膽怯、害羞。眼神會透露人的內心真意和隱秘。演講者的眼神變化要與演講內容的發展和自己情緒的變化相協調,要注意眼神運用的多樣性,準確地表情達意,給人以胸懷坦蕩的感覺。
眼神不僅可輔助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且有時還能直接代替語言。例如,在演講過程中,現場出現局部騷亂等情況,演講者可以不開口,而采取盯視法,投出一道目光,使聽眾領會其意,注意聽講。這樣,眼神便代替了語言呼喚,起到了控場作用。眼睛在演講過程中,既能輸出信息,又能接受信息。演講者在運用目光傳遞信息的同時,也通過目光察言觀色,接受聽眾的信息反饋,使眼睛發揮組織演講和收集演講效果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演講者既要保持視線的目標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麵對聽眾,又要不斷地兼顧全場,了解聽眾的反應。也就是要把目光注視前方與多方位觀察巧妙地結合起來,全方位地觀察聽眾。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一定要了解千姿百態的目光語。
正視表示莊重,斜視表示輕蔑,仰視表示思索,俯視表示羞澀,逼視表示命令,瞪視表示敵意,不住地打量表示挑釁,低眉偷覷表示困窘,行注目禮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雙目大睜表示吃驚,眨個不停表示疑問,眯成一線表示高興。
配合著眉毛的變化,眉目傳情意義更廣泛。歡樂時眉開眼笑,眉飛色舞;憂愁時雙眉緊鎖;憤怒時橫眉怒目;順從時低眉順眼;戲謔時擠眉弄眼;暢快時揚眉吐氣等。
演講目光語最主要的是強調眼神的運用。一般來說,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現胸懷坦蕩;目光狡黠表現心術不正;目光炯炯表現精神煥發;目光如豆表現心胸狹窄;目光執著表示誌向高遠;目光浮動表現輕薄淺陋;目光睿智表現聰明機敏;目光呆滯表現心事重重;目光堅毅表示自強自信;目光哀頹表示自暴自棄。除此之外,故弄玄虛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測的眼神則是狡奸巨猾的反映;似匣劍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銳的寫照;如蛇蠍蟄伏灰冷陰暗的目光是邪惡習鑽的寫照。坦誠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見底;英武者目光如電掣雷奔,波瀾壯闊;典雅者目光似雲霧初開,林鳥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珠胎含月;嫵媚者目光似春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風雲波浪,海天蒼茫……
眼神的表達豐富多彩。詩人公木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會隱藏更不會說謊。得體地運用目光語會令你的演講增光添彩。
7.演講手勢的運用原則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表達的第二語言。手勢在演講中發揮的作用更不可忽視。演講中使用手勢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麵部表情尤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手是人體敏銳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勢是體態語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頻率最高。由於雙手活動幅度較大,活動最方便、最靈巧,形態變化也最多,因而,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強,最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優美得體的手勢動作,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眾的熱情,加深聽眾對演講的內容的理解,使演講獲得成功。
從手勢活動的區域來看,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表達激昂慷慨、積極向上的內容和感情;另一種在胸腹之間,常用以表示一般性敘事說理和較平靜的情緒;還有一種在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視、憎恨等內容和情感。
根據手的不同形狀和活動部位,手勢動作可分為手指動作、手掌動作和握拳動作。這些手勢語言具有多種複雜的含義,應該細心辨識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別表示讚揚與鄙夷;單手手掌向前推出,顯出信心和力量;雙手由分而合表示親密、團結、聯合;握拳顯示情感異常激烈;等等。總之,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緩、形狀、角度等的不同變化,所表達的思想含義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別。演講者不可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手勢。
從手勢表達思想內容來看,手勢動作可分為情意手勢、指示手勢、象形手勢與象征手勢。
情意手勢用以表達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使聽眾易於領悟演講者的思想情感,如揮拳表義憤,推掌表拒絕等。
指示手勢用以指明演講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從而增強真實感和親切感。指示有實指、虛指之分。實指涉及的對象是聽眾視線所能達到的;虛指涉及的對象遠離會場,是聽眾無法看到的。
象形手勢用以模擬人或物的形狀、體積、高度等,給聽眾以具體、明確的印象。這種手勢常略帶誇張,隻求神似,不可過分機械模仿。
象征手勢用以表現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動具體的手勢和有聲語言構成一種易於理解的意境。例如,講一顆紅心獻人民時,雙手做捧物上舉的姿勢,自然構成一種虔誠奉獻的意境,給聽眾留下鮮明具體的印象。
手勢動作隻有在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配合時,其含義才最為生動具體。演講者的手勢必須隨演講的內容、自己的情感和現場氣氛自然地表現出來,手勢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應與演講的有聲語言、麵部表情、身體姿態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強去湊手勢。如果手勢泛濫,著意表演,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顯得輕佻作態,嘩眾取寵。當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勢,那樣會顯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作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我們首先看看列寧的演講:左手大拇指習慣插在背心肩口,較多地用右手做動作。不過初講時他的動作也極少,講到後來時,就越來越多地用兩隻手做動作,尤其在講到激情、鼓舞等重要關口,還喜歡把身體迅速前傾,用力地向前一揮手,用這一特有的典型手勢來加強演講的色彩和力量。
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下麵看看演講的手勢分類。
(1)習慣手勢
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有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而別人沒有的習慣性手勢,手勢的含義不明確、不固定,隨著演講內容的不同而體現不同的含義。列寧演講喜歡揮動右手用力一斬,孫中山先生演講時常常拄著手杖,形成了他演講的獨特形象。
演講手勢貴在自然,切忌做作;貴在協調,切忌脫節;貴在精簡,切忌泛濫;貴在變化,切忌死板;貴在通盤考慮,切忌前緊後鬆或前鬆後緊。
(2)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來指示具體真實形象的,分為實指和虛指兩大類。實指是演講者的手勢確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場的人視線所及的。比如我、你、我們、你們、咱們、上麵、地下、這些、這一個等。其中,以我為中心的動作居多。虛指是指演講者和聽眾不能看到的。比如,講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遙遠的地方常用虛指可伴有他的、那時、後麵等詞出現。指示手勢比較明了,不帶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做。
(3)抒情手勢
林肯在做律師時的老朋友赫恩登說,他對聽眾懇切地演講時,那瘦長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滿著動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緒完全貫注在那裏。為了表現歡樂的情緒,他把兩手臂舉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悅。在講到痛心處,如痛斥奴隸製時,他更緊握雙拳,在空中用力揮動。
一種抽象感情很強的手勢,演講中運用頻率最高。比如,興奮時拍手稱快,惱怒時揮舞拳頭,急躁時雙手相搓,果斷時猛力砍下。
(4)模擬手勢
模擬手勢的特點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在一次演講比賽中,一個演講者講到自己由於身患重病沒錢醫治,一個個素不相識的朋友給他寄來彙單、物品,在講到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女孩那天到醫院給他送來一個大梨子時,他熱淚盈眶,雙手合抱,虛擬出一個大球形,好像這梨子就是代表了人們的真情實意。這手勢信息含量很大,升華了感情。